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二百四十七章 迫服于吉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二百四十七章 迫服于吉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二百四十七章 迫服于吉

“我于北海召募医者,品评医术,开设医馆,活人无数。立下功德无数,尚且不敢自言代天宣化,你有何能?也敢说代天宣化?我若在江东,但闻你名,早就将你诛杀了,还会等到此时。”

于吉惊得大汗淋漓,虽然其来到北海不过十数日,但早闻何白在北海的威望。其他地方官员是以淫威、兵马统治,而何白却以善政德行。何白于北海可说是一言九鼎,万众谨从,决不务虚。若真想杀自已就如屠戮鸡犬一般轻易。

于是连连解释道:“老道在江东为了传道,明以符水,暗中也用草药。所医之人大多愈之,不然百姓也不会深信。”

这点何白也知,对医术一窍不通的神棍只能打一枪换一地,绝对不敢在一地长久的待着。于吉与张角一般,都有极高明的医术,只是利用了迷信的方法,吹虚已能,好教世人信道罢了。

只是张角的野心太大,组成了太平道。于吉的野心小,所以江东至今还没有宗教势力的产生。倒是浮屠佛教却有不少的寺庙。

因此,这于吉才是何白可用之人。

在张昭等人的见证之下,于吉与何白就《太平清领道》,进行了一场大辨驳。主要是对世间的万物进行辨论,何白要证明世间无鬼神,修道只是修心,只能满足自已的心灵,不能成仙成神。

《太平清领道》又名《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事。《太平经》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

其实《太平清领道》一书与后世初级的社会主义理论十分相似,只是多了不少神秘的文化。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绝对不逊马、恩。只是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大一统的国家,又有儒家当道,形成不了以民为主的社会主义。

而后世欧洲,一直是如战国般纷乱,思潮大起,教庭不能压制的话,无人能够强行压制,这才有了马、列的成功。

所以相较起来,何白虽然未读《太平清领道》,但是对其中的理念观点理悟更甚于吉。而于吉只能辨说些玄妙之语,却无实例为证。更不能细致的解说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然而何白却能利用后世的社会主义观点,道教、民间神话故事,与各种杂学知识一一述清。所以通过半日的辨驳,于吉完败。

按照约定,于吉输了,何白将以煽惑人心之罪将他诛杀,因此,于吉此时满面灰白,有气无力的瘫坐在精舍中一动不动,浑然没有起初的仙风道骨与从容不迫了。

张昭不忍,拜道:“主公向以仁道治国,光武帝时,下诏令: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女从坐,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于道长此时已年过百岁,虽有煽惑人心之罪,但本意不坏,且并无大过。肯请主公从宽处置。”

何白饶有兴趣的看着于吉,问道:“常人年过四十不为夭,年过五十而知天命。你已有百岁年纪,尚惧死乎?”

于吉颤危危的拜道:“常言蝼蚁尚且惜身,何况小人哉。若使君能赦小人之罪,小人愿日日向上天为使君祈福,以求使君福寿绵长,子孙满堂。”

何白也不忍心逼迫一个信道老人,于是说道:“好吧,死罪可免。但是我却不放心你返回江东之后,自持天南地北,路途遥远,我却无力处置你,你又重起煽惑人心之事。因此特将你流放在北海,不得返回江东生事。”

于吉这才长长的松了口气,拜道:“多谢使君不罪之恩,小人在北海必不敢再度煽惑人心信道了。”

何白反驳道:“不,凡是劝人向善之道书都是好道,那《太平清领道》上书之义,也有不少可取之处,我也不会完全废止。”

于吉一怔,试探的问道:“使君之意,是允许小人在北海继续传道?”

何白点头随意的说道:“不错,这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道》可以在去莠存良后,继续于青州四处传道,导人向善。不过我观你年岁已大,且痴迷《太平清领道》,势必难以分辨何莠何良。这样吧,我就免为其难,收下你这弟子,帮你改良《太平清领道》。并修建太平道观,助你广收门徒,传扬这太平道义如何?”

于吉年过百岁,早已精如鬼怪,之前被何白的才学与威势所降服,一心待死。如今没有死罪,一听何白的言语,顿知何白这是有意收拢自已为他所用。虽然心中忐忑,但也知这是自已的一个莫大的机会。

于吉自得授《太平清领道》后,虽然不慕虚名,但略施手段,就在江东一带如活神仙一般。时有巨鹿人张角以《南华经》诈做《太平要术》,并借用自已的太平道人名声开创了太平道。时人不辨,还以为太平道与自已有关,扬州一带的信徒都被拉拢了许多去。自已虽然恼怒,但势单力薄,却也奈何他不得。

不想张角野心勃勃,在发展壮大太平道之后,竟然有意改天换地。虽然最终军败身死,却也累得自已被误认为是张角同党。幸好自已常在江东,不会轻出,又有信徒帮助,这才无恙。

不料去年时,乌程侯孙坚返乡养伤,怪自已在江东名望太甚,欲诛自已。幸好孙坚不是吴郡太守,在信徒的保护下,自已这才逃离了江东,返回故乡琅琊。然而琅琊黄巾贼不少,却无自已的立足之地,只得向青州而来。不料方来数日,就被何白所迫。

只是幸好,这青州的何使君似乎对《太平清领道》十分了解,所行之政与《太平清领道》所描绘的相差仿佛,于此地传道的话也许会更能令人接受。

只是要不要让何白如张角那般借用已名……呵呵,于吉不由自嘲了起来。当年令宫崇向顺帝献书,不就是希望能得到朝庭的支持么。如今有一州之长支持自已,自已却迟疑什么。

于吉于是大礼拜道:“常人云学无先后,达者为先。使君之才与圣贤仿佛,小人深感叹服。小人愿拜使君为师,师尊在上,请受徒儿于吉一拜。”

何白大喜,上前扶起于吉,笑道:“徒儿年纪老大,拜师后可以无需大礼参见,只需持杖作揖即可。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张角之徒成章,早已洗心革脸,投在我的麾下。他十分擅长传教之事,日后他就是你的助手了。太平道观尚未建成,你可先在北海四处走走,看看我的治政如何,可有合书中之意的。待我有空时,再帮你修改《太平清领道》。”

“多谢师尊,见过成道友。”于吉与成章相互而拜。

何白已任命成章为锦衣卫指挥使,召拢奇人异士轻侠儿入卫。不过这锦衣卫不能如明朝的锦衣卫那般明目张胆,只能隐藏在日后的太平道教徒之中,通过传道,为自已监察领内的一切事物。

锦衣卫只有监察权,并无行动权。如有行动,可以通报暗影卫行事。此两者一主内,一主外。一主监察,一主行动。相对的危害不会太大。

而太平道也可为自已传播信念,更进一步聚拢民心,不使百姓被敌对势力所使用。日后敌方再想煸动青州百姓作乱,有太平道在,机会也会降到最低点。等太平道壮大之后,更可潜入敌对势力扇风点火,让敌对势力辖下的百姓为我所用。

等青州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后,何白这才向绎幕而去。

……

绎幕的青幽联军一直被袁军压着打,幸好有坚城为凭,青幽联军这才勉强支持住了。

何白刚一入营,公孙越就来禀道:“天明,已经察明,袁绍使者荀湛的确去了蓟城刘大司马处。听刘大司马的属吏,我辽西公孙氏的同族公孙纪言说,刘大司马深恶大兄迫害冀州吏民,使冀州吏民逃入幽州的不下三十万众。刘大司马大力救济后,意欲兴兵攻打大兄,幸被魏攸劝阻了。”

“不过辽西乌丸复叛,此时正兴兵五万骑攻打辽西与右北平,意欲攻我后路。不知此事是否与袁绍有关,我军留守兵马已然坚持不下,堂兄已早一步返回辽西主持。我军主力可能也要退回幽州,还请天明见谅。我已遣人去往魏郡,大兄不日就回。等大兄回后,可能就是退军之时。”

何白眉头微皱,历史中袁绍与公孙瓒之争的确是在近时暂熄的。但是乌桓复叛,这就令人不解了。

今世的大汉可没有再度迫害乌桓人了啊?更因自已之故,册封了丘力居为乌桓人的单于,令他有了一统乌桓的大义。因此汉室只有大恩,没有大怨,这又是为何?

难道是丘力居已经一统乌桓了?在族内安定之下,为凝聚族心,这才发起侵略汉地之战?若果真如此,那就别怪自已对他不客气了。想做五胡乱华的急先锋,以他乌桓人的实力还太弱了些。

何白急忙派人去往中山询问乐彭与李平,看看时常与乌桓人有商事来往的他们,可知乌桓人的内部情况。

不两日,公孙瓒怒气冲冲的回到绎幕城,说道:“我于魏郡破城五座,灭敌近万,毁粮不下数十万石,眼见黑山张燕就要同意出兵助我攻打袁绍,却在此时传来刘虞跟乌桓人的坏消息,着实可恶。天明,此番我回去讨伐刘虞与乌桓,你不会怪我吧。”

何白拜道:“兄长这是哪里话,刘大司马还好,可以控制自已,乌桓人就实在是不知好歹了。兄长欲伐乌桓,我可再令中山支粮三十万石给兄长,务必斩断乌桓人敢伸入汉地的狗头。”

公孙瓒大喜,叫道:“与天明说话就是痛快,刘虞不出兵攻我,我可以暂不去动他。但乌桓人,我定要叫他们知晓,侵我汉地到底有何下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