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拜问鬼神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二百四十六章 拜问鬼神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二百四十六章 拜问鬼神

何白于青州安抚人心的成效似乎不大,到底是后世人对于古代皇帝于百姓官吏心中的威望理解不透。纵是后世取消了帝制达上百年之久,然而国民又岂会真的就把皇帝给忘却掉。

特别是后世通过影视的传播,国民对于皇帝一词并不陌生。相对于君臣相敬相得的汉人帝皇,国民反而淡漠。相对于君臣相处如奴侍主的大清皇帝,国民反而追之若鹜。可见无论是在何时,人心之中的奴性都永难消除。比如在后世如果国家重兴跪礼,想必国民在反对无效后,也会默然接受吧。

东莱王若在青州,青州吏民虽依附自已,但危急之时,未必不会改立东莱王为主。东莱王既去,则青州吏民顿时如丧考妣,仿佛没有了主心骨。在强颜欢笑之余,任抛不开心中浓浓的忧虑。

成章见何白心中烦闷,于是劝说道:“主公,有江东太平道老神仙于吉道人,返回琅琊故地重游,偶闻我北海国大兴医道,救病治人,于是前来探访,居于城南数十里外的一处精舍小屋。我偶闻之后,时常前往求教。使者若有不解之处,也可去拜访之。”

何白一怔,于吉,这可是三国中有名的人物啊。孙策为了杀他,自已都丧命了。能让三国历史的进程发生变迁,这于吉也算是一大能人了。

对于宗教,何白别无反感之意。只要不拿宗教为晃子来骗钱害命,谋夺政权。何白都是能够容忍的。

毕竟此时的生产力不足,世人对天地的了解不够。有极端的宗教信仰,可能会让人觉得很可怕,敬而远之。但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质信仰的民族,却是最可悲、最可怕的民族。

信仰是心灵的向往、也是一种自律的体现!比如国人对上天的代表皇帝保持忠诚之态,未必就不是一种信仰。也许近时的困难可用宗教的手段来解决,以宗教来冲淡世人对皇帝的敬畏。

何白于是欣然前往,让成章在前引路,赵云随侍,一起望城南方向而去。一路上,只见有无数百姓忙碌的耕种着。东莱王的离去,对城池中的吏民有影响,但是对于这些城池之外的山野小民是没有区别的。

他们只知自何白到后,北海百姓的日子是一天天的好过起来。如今家家有余粮,人人有新装,更开始饲养家禽家畜,为已增加肉食了。他们才是何白最重要的支持者。

何白在刺杀事件之后,也曾盛驾出行过。一路有无数的百姓跪拜,感激何白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这让何白十分不习惯,于是就出的少了。如今有赵云随侍,何白只带了二十名侍卫同行,百姓不知,倒也没有引起乱子来。

赵云看了北海的民生之后,不住点头,相较冀州各地,青州百姓无益是活在盛世之中。看何白待民果真如自言那般,没有半分的虚假。青州果真是仁政之地也。

何白指着田地中的不识作物问道:“他们种的是小麦吗?”

成章拜道:“正是小麦。”

汉代的小麦与后世不同,都是高株种,何白初时还以为是高梁呢。自何白专注农耕之后,这才发现,小麦如今居然还不是国家的主要食物。国家的主食是粟米,也就是小米,而小麦与豆子只是辅食。

汉时中国人属于食粒者,就如后世南方人,不习惯吃面食之类,多吃一粒一粒的米饭。小麦与豆子都是一粒粒的整个煮着吃。要知小麦与豆子煮着吃,特别是豆子,这口感可不好。所以食麦饭豆羹在此时还是属于辛苦朴素的像征。

于是何白在北海开展石磨工程,将小麦与豆子各自研磨,制成包子、馒头、烧饼、油条、豆浆及豆腐等物,向外界大力推广。令北海吏民叹为观止,原来小麦与豆子还有这般多的吃法。

于是大小石磨顿成家家必备之物,令王当所主管的工匠营中无用的石匠也大为吃香。而小麦与豆子这等在秋收欠收时的补种辅食,其地位也逐渐向主食靠拢。

原本只是春耕秋收的一季粟米收成,也逐渐的向着多面耕种收成而去。比如冬小麦与夏豆的复种轮作,特别是豆类根部有豆瘤根菌,能帮助土壤增肥,这可是农家肥与后世化肥所不能及的。

去年末,城南这一块万亩地是第一次以冬小麦为主的种植方法。如果能成,那么传统的轮作休耕之法必会大为改变,这粮食的产量也会预计增加到四成以上。

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统计有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余户,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余人,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余顷。轮作休耕,以每亩平均收成三石的粮食产量,除去占三、四成的税收,每人平均一天只有一斤半的粮食。刚好够吃。

如果按增产最低四成计算,税收又只有田亩的六税一,那么人均就有两斤六两的粮食食用了。加上自家种植的蔬菜,饲养的家禽家畜,最初级的温饱是满足了。能在乱世之中,三五年内达成青州百姓的温饱生活,何白也足感自豪了。

行了半日,来到于吉所居左近,只见小青山云雾环绕,小桥流水人家,有点闲云野鹤,隐士所居之地。何白望见山下有小院一座,以篱笆环护,院中有瓦房数间,造型优美,的确是此时的精舍。

只是篱笆之外,有精制马车十数辆,何白见了不由眉头大作。此时的马车就等于后世的百万豪车,能用精制马车的,不是巨贾,也是北海的要员。一群要员在此时来于吉居处。怎会令何白爽快。

何白纵马上前,在外等候的仆奴本要上前阻止,当见到何白的面目时,顿时大惊,慌忙拜倒。何白问道:“这么多人,有谁在里面?”

有人拜道:“回禀使君,是江东来的于老神仙。”

何白不奈的问道:“我是问尔等主人是谁?”

“我家主人是张子布……”

何白一听,不由呵呵了,原来上到张昭、孙邵、邴原,下到各曹大吏,北海的各个大吏都来了啊。不过管宁、王脩、彭璆等人却没来。

何白强忍怒气,推开院门,撞入院中。以张昭的北海丞身份,政务烦多,今日又不是沐休日,却跑来找个神棍。看来历史中孙策大怒,强行斩杀于吉也不是无因。

孙策对张昭的信任更甚于已,有三分之二的属臣去见于吉,然而张昭却不考虑主君的感受,维护他的统治,还一意的为神棍说话,却非人臣之道。张昭等臣属是不能杀,那就只能杀于吉了。

何白向前走了几步,又顿住了,改为慢步上前,静听屋中传出的话语声。只听多是一些虚幻的道家术语,也有养生、练气、餐霞的一些问题,只是没有治国之语。

何白不禁冷哼一声,吟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屋中之人听了一怔,转头见是何白站在院中,顿时惊愕了。再一思刚才的诗意,更是惊得汉如雨下。此诗在李商隐处是指自已怀才不遇和对帝王不务正业的不满。

在此时,却是借嘲讽汉文帝不务正业来指责张昭他们,身为主君的自已时时关心天下苍生。身为臣下的张昭等人,不但没有贾谊的能力,反而却掉了个个,翘班问起鬼神之事了。古人常言无明主,此时有了明主却无贤臣。

众人纷纷奔出屋舍,在何白面前拜倒。此事的确是他们不对,加上又是君臣之属,他们也不好多做辨驳。张昭等人的心思没有管宁、王脩、彭璆等人坚定,没有那种不论成败,也誓死追随之心。所以才来寻问鬼神之事,以消心中的忧虑。

只见于吉虽满头华发,老态龙钟,但气色面貌却十分精神。身披鹤氅,手持藜杖,步伐轻便,不似百岁老人。

于吉缓缓上前微微拜道:“原来是青州何使君当面,张国丞,王功曹,邴五官椽等贤士向老道寻问鬼神之事,乃是欲助使君沟通上天,祭祀鬼神,以保佑万民,祈求风调雨顺。只有问得明白,才能促进苍生之福祉。”

何白没有理会于吉,只淡淡的说道:“回去后,我可令人将王仲任的《论衡》赐予诸位,虽然《论衡》中的错误不少,但至少它的立意还是正确的。尔等皆是在职官员,心中只需有百姓苍生,不可有鬼神之属。如果弃职闲居,无论成仙还是成神,我都不管你们。现在却是要专注于本职之事。”

张昭以北海丞之职,行青州别驾之权,在何白麾下可算第一大吏,如此重用又怎会轻弃。只得向何白拜道:“喏,主公,我等知错了。”

接着,何白又转身问于吉,道:“素闻于道人得传至圣贤书《太平清领道》一百七十卷,加上年岁已有百岁,想必对此书是深通了。吾今年二十七岁,没读过几卷道书,也不以官身欺你。你如能说通于吾,并在学术上驳倒吾,吾可拜你为师,令太平道在青州地界奉为正道。你如驳不倒吾,吾就将以煽惑人心之罪将你诛之。”

于吉大惊,拜道:“老道平日不慕虚名,潜心修道,闲时也多曾医人疾病,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

“哦?你且说说,平日是如何治病的?”

“平日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

何白不由冷哼道:“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这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罢了,小病愈者是你之功,大病不愈者是其不信道矣,反正与你无关。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信则有之,不信则无。听天由命,并非符水之功。”

“我且问你,你每年医治几人?其中治愈几人,又治死几人?心中可有数否?自炎黄时起,世人以草药治疗已病,数千年来,华夏名医辈出。然纯以符水治病受人敬仰的先圣诸贤有谁?庸医利用草药都不能令世人全愈,更何况是符水。”

“这……”于吉迟疑了,能在史书留名的,哪个不是有真才实学的,方士如何能上史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