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120章 崭露头角的李斯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第120章 崭露头角的李斯

作者:吾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02:20

第120章 崭露头角的李斯

事实上,战国人对于信息的反应非常迟钝。

在这个见面用车马,交流靠书信,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大部分的信息交流都很迟缓。

而易承这个见识过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猛然被丢在了这个时代,无论过去了几辈子,他都不能完全适应这个时代低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好在这辈子重生成了皇子,这让他终于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身份地位越高的人,越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信息。

这与个人努力无关,只与出身有关。

前十辈子,易承重生的都是些地位低下的无名之辈,就算是奋斗一生,裂土封侯,也不过执掌一方而已,同那些皇亲贵胄所能得到消息相比,依旧匮乏。

现在他身为皇子,虽不是皇帝,但也依然可以享受到庞大的信息来源。

当他这个有心人,经过大量信息收集以及抽丝剥茧之后,他所能得到的信息就远比他前十辈子得到的都多。

蒙家人乃是隐张一族,当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易承其实也很惊讶。

谁能想到,三代仕秦的蒙氏家族居然是张家人。

一想到蒙恬蒙毅,这一文一武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充当嬴政左肩右膀的人是张家人,易承就觉得脊背发寒。

通过这几年的收集,他了解到了许多张家不为人知的信息。

当年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临阵换帅,将廉颇换下,赵括升任主帅,这其中并不是秦国使了反间计,而是张家人发动了在赵国的棋子,由张嗣等九名重臣联名上书,这才让赵孝成王做出了如此决定。

这个决定也直接让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军卒,从而使得赵国自此一蹶不振,退出战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再往前一些,当年楚怀王被掳入秦,秦国借机割巫、黔中之地,也是张家人的杰作。

后来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郢都,根据易承所得知的情报,郢都守军之中,有两名将军就是张家人,在守城战的关键时刻,是那两人下令大开城门,将秦军放入城中,这才造成了郢都被破的后果。

而屈原也是得知此事之后才投江自杀。

当历史掀开了隐藏在黑暗下的面纱,易承就渐渐看清楚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真相。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也是由张家人书写的。

自从六十年前,张家族长张天启说出张家要扶持秦国为大这句话之后,张家人就在无时无刻不在以这句话为行动纲领而行动。

他们城府极深,目光长远,布局老辣,更有着强大的恒心与耐力。

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扶持秦国成为这个世界大一统的国家。

有时候,易承真的不知道张家人付出了这么多究竟能得到什么回报。

从他跟嬴政这些年打过的交道来看,嬴政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张家的存在,在他看来,秦国的胜利归功于商鞅变法,归功于秦人善战,归功于秦国强大,而不是归功于其他外力。

这就让易承觉得非常奇怪。

扶持一个皇朝,却不让这个皇朝的最高统治者知道自己是最大的功臣,建国之后,家族得不到任何封赏和赏赐,这难道就是伟大的人道援助主义精神?

从他第八世重生成张家人的经历来看,显然张家并不是什么乐善好施之辈,他们是实用主义者,更是野心家。

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有其目的性,他们也从不做没有意义的事。

根据易承的猜测,张家之所以扶持一个国家称霸,更为深层的原因,可能就是张家人感受到了连年征战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家族的发展。

他们希望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稳定性,从大禹时代就被证明行之有效。

“陛下已经定下了此次出征的将领,蒙骜为主将,麃公为副将,打算趁魏无忌去世之际攻打魏国的雍丘上阳之地。”一名身穿紫色袍服,头戴大夫帽,蓄着一撮八字胡的青年男子正坐在厅堂前一口一口地喝着茶。

“顺理成章之事,陛下觊觎东郡之地已经很久了,信陵君一死,东郡之地的守备必将急转直下,此时进攻,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易承也啜饮一口茶水道。

“我收到信件,五日之后,齐王的车队便会抵达秦国,到时候秦齐会盟,老师和韩非也会来。”八字胡青年有几分感慨地说道,“自我入秦以来,也有六年不曾见过老师了。”

荀况和韩非要来秦国。

对于这个消息,易承其实早在两个月之前就已经知晓。

荀况现如今是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官拜大司空,又以《荀子》一书名扬天下,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鬼谷齐名的道门理综的弟子,以智慧渊博著称。

韩非也素有少年天才之名,今年区区十六岁,就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道的“势”集于一身,在糅合了道门理综流传下来的《道门理综战国策》一书后,独创五蠹之说,提倡以法为教,荀况不顾弟子们反对,早早就将道门理综的门主之位传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年,齐王盛情留韩非在齐国为官,可韩非却一直没有接受。

“听说齐王看中了秦国的高产水稻和麦苗种,此次会盟便是要来取种,当初我门门主李长安用二十六年时间培育出高产种子,在秦国种植之后收获颇丰,后太守李冰在蜀地推广种植,更是惠及巴蜀,听说蜀地一石粟米不过十个钱,自穆公来,秦国从未有过如此粮价,实乃天之大幸。”李斯侃侃而谈道。

听到李斯提到自己过去的功绩,易承摇头轻笑。

第十世,自己花了二十六年杂交培育,总算是弄出了一批高产作物,特别是杂交水稻,他曾经深入田间,一茬一茬,亲耕上百亩试验田,这才弄出了亩产接近九十斤的水稻,当然,战国亩小,三亩半才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一市亩,换算一下,差不多也就是一亩三百斤的样子。

这和后世动辄论亩产千斤的杂交水稻相比,还是差了太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