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285章 比提尼亚大起义

第285章 比提尼亚大起义

第285章 比提尼亚大起义

小亚细亚从来都不是一片平整的半岛,山脉起伏,沟壑纵横,人口主要聚集在河谷低地和沿海平原中。

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和黑海南岸的比提尼亚平原便是此中之一,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的比提尼亚行省,地势相对和缓,人口较为密集,工商业较为发达。

广义上的比提尼亚地区涵盖了不少著名城市,尼西亚,尼科米底亚,卡尔西顿,阿帕米亚……

这里离巴尔干半岛很近,仅有浅浅的一湾海峡,和君士坦丁堡,帖撒罗尼迦等巴尔干大城市之间交通快捷,来往方便,也是最晚脱离东罗马帝国掌控的地区之一。

距离奥斯曼的崛起不过短短一百年时间,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将爱琴海东岸的希腊裔遗民同化干净,采用了较为温和而开明的管理模式,基督徒们提供更高的税赋,换取有限的自治权。

穆罕默德二世退守安纳托利亚后,为了防止希腊裔遗民可能的叛乱,将逃过海峡的突厥难民安置在希腊裔聚集区,又迁来不少内陆突厥人,试图以此改变当地的民族成分,稳固自身统治。

后来,以西班牙和东罗马为主的欧洲国家针对希伯来人的迫害和驱逐愈演愈烈,不少希伯来人寻求奥斯曼苏丹的庇护,穆罕默德二世来者不拒,同样将他们安插在传统的希腊裔聚集区。

单论对希伯来人的包容程度,奥斯曼帝国冠绝整个地中海世界,他们对希伯来人的忍让和欢迎程度比威尼斯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奥斯曼的鼎盛时期,不少希伯来人逃往苏丹在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的各大城市,除了手工业和商业外,他们还会为突厥贵人们耕种田地,充当佃农。

当奥斯曼国力昌盛时,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都还算不错,虽然算不上各得其所,但也和睦安康。

可是,奥斯曼的盛世在1453年戛然而止,随后就是一路下坡,穆罕默德二世屡次三番的惨败使他的威望几乎降到谷底,若非奥斯曼家族余威仍在,若非最底层的突厥百姓对奥斯曼家族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尊崇,他的统治绝不会维持到现在。

而现在,奥斯曼帝国再度遭遇重大打击,严寒和干旱让农牧业市场陷入萧条,东西方的强敌两面夹攻,内忧外患之中,一副衰亡之象。

为了稳固防线,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为了维持军队,他又不得不征召青壮,放缓生产,日渐减少的粮食和其他补给品连军队都只能堪堪供应,更别说填饱数百万子民饥肠辘辘的肠胃。

比提尼亚地区,雷穆斯堡垒以北,黑海南岸,多利亚纳村。

多利亚纳村是一个传统的东正教村庄,北边是一望无际的黑海,其他方向则被几座小山和茂密的森林团团包围,这里土地肥沃,温度适宜,生活着四百多名希腊裔正教徒,田里能长麦子,海边能捞海鲜,山坡上的果树能结柑橘,林子里还能打到活蹦乱跳的野猪和野鹿,如果不是山丘和密林的阻隔,如果交通不那么闭塞,这里一定能发展成不错的沿海城镇。

在这个时候,伊斯兰国家普遍采用齐米制度,允许生活在穆斯林土地上的基督徒和希伯来教徒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成为“二等公民”,从而缓和宗教矛盾。

1453年的战争以失败告终后,当时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为了汇集整个国家的力量,让为数众多的希腊正教徒老老实实当“顺民”,曾在齐米制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奥斯曼独属的“米勒特制度”,将“二等公民”的权利进一步规范化。

当时,穆罕默德二世总共组建了两大米勒特,分别是东正教米勒特和希伯来教米勒特,攻占卡拉曼和拉马赞后,又立马组建了亚美尼亚米勒特。

从客观上来说,米勒特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奥斯曼帝国在君士坦丁堡之战后的财政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宗教矛盾,底层的老百姓或许对东罗马帝国有些念想,但那些在米勒特制度中得到利益的正教官僚和正教神父可舍不得自己满满当当的口袋。

但是,随着欧洲领地的丢失,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异教异文化人口大为减少,米勒特制度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官僚教士和包税人的利益原封不动,但最底层的农民和市民却遭到了更加严苛的剥削和监视。

大土耳其战争爆发后,粮草匮乏的奥斯曼帝国将主意打到了爱琴海东岸的希腊正教徒身上,开始着手强征粮食,强征劳力,修建隔离区,纵容士兵抢劫希腊裔村庄,完全违背了曾经的诺言,撕毁了曾经的契约。

截止到现在,亚美尼亚米勒特已经随着卡拉曼和拉马赞的战乱不复存在,东正教米勒特也名存实亡,完全沦为奥斯曼苏丹和突厥贵族们剥削正教徒的统治工具。

至于希伯来教米勒特,他们坚定地与奥斯曼苏丹站在一起,坚定地反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誓死守卫整个地中海世界唯一愿意给予他们最大自由权的国家。

多利亚纳村北,一位教士骑着驴子,缓缓走在乡间小道上,他的着装十分怪异,披着朴素的黑色教袍,胸前挂着寻常的金属十字架,腰间则是一柄钉头锤。

他叫热罗尼莫,从十五年前接替父亲的职位,担任多利亚村的本堂神父,也算是米勒特制度下的底层统治者,拥有村中的小教堂和教堂外的几片田地。

多利亚村的村民们都知道,热罗尼莫神父是个好人,一直周旋在突厥统治者和正教百姓中间,为百姓们保下了一小片独属于基督徒的净土。

热罗尼莫是个虔诚的神父,从小熟读《圣经》,也一直以《圣经》中的各项准则来要求自己,笃行正义,惩恶扬善,将田地里的产出分给家境困难的村民,自愿为村民的孩子们提供神学教育和文化启蒙。

当然,尽管上层教士的腐化现象十分严重,像热罗尼莫这样秉性善良的下级教士并不少见,最让他显得与众不同的还是那柄从不离身的钉头锤。

村民们总说,热罗尼莫神父年少时曾是个性格直爽的游侠少年,白天睡觉,晚上则巡视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捕捉盗匪,赶跑野兽。

后来,一伙威尼斯海盗试图劫掠多利亚纳村,村民们准备破财消灾,但热罗尼莫却勃然大怒,带上一些强壮青年,拎起一根铁棒,趁着夜色登上了威尼斯人的小船,将醉醺醺的水手们尽数杀死。

第二天拂晓,外出劳作的村民们纷纷停下脚步,震惊地看着浑身是血的热罗尼莫和他手上的绳子,绳子上系着一连串的人头。

这件事情让热罗尼莫威望大涨,还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突厥贵族的赏识,科贾埃利城的突厥长官亲自表扬了这位“为苏丹效忠”的壮士,将威尼斯水手的人头收走,点名要求他担任下一任神父。

那个时候的奥斯曼帝国还处于穆拉德二世的统治下,整个帝国兴兴向荣,文化多元,思想开放,热罗尼莫对穆拉德二世的统治比较满意,在他心中,奥斯曼苏丹至少不会像威尼斯劫掠者那样残暴不仁,对他们还算友好。

随后,热罗尼莫将自己的铁棒和威尼斯劫掠者的武器熔为铁水,铸成了一柄钉头锤,继续保卫多利亚纳村的每一位村民。

至于威尼斯人的小船,谁都不知道它去了哪里,村民们不问,神父也不说。

担任神父后,热罗尼莫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逐渐少言寡语了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持着小村的平和,不让突厥贵族过分染指。

当然,热罗尼莫神父从来都不是什么死守教条之人,每当突厥官员和上级教士过来巡查时,他都会安排村民们将新生儿送入地下室,将粮食和工具通通藏起来,向他们哭穷,因此还骗到了不少高层教士和正教富商的接济。

由于密林的遮蔽和热罗尼莫神父故意伪造出来的假象,不少人都认为多利亚纳村只是一座偏僻荒凉的小村庄,人口稀少,产出匮乏,商路不通,价值很低。

海运道路被东罗马舰队切断后,热罗尼莫神父的伪装术更加轻松,他不做生意,不买东西,带领村民自给自足。

村口的教堂失火了,村民们认为这代表了一座村子的颜面,集资重建,他就是不修,留给外人看。

密林中的道路被泥石流掩埋了,村民们认为这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道路,自发修建,他连忙制止,任凭荒废。

村民们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将村子封闭起来,不少人还觉得正是他的顽固导致了村子的贫穷落后。

直到有一天,一群难民从荒野上逃到了这里,村民们这才知道,原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已经彻底撕毁了当初的契约,开始对正教徒伸出毒手,上层米勒特不仅没有出言阻止,反而助纣为虐。

直到这时,多利亚纳村的村民才明白了神父的用意,外界纷乱,一片密林环绕的世外桃源就显得弥足珍贵。

教堂依旧破败,道路依旧阻塞,但麦田却是金黄的,海鱼却是鲜活的,瓜果蔬菜也是饱满而美味的。

当然,热罗尼莫神父一直在给奥斯曼苏丹上贡,每年的粮食和其他贡品都按时上缴,从不拖欠。

直到1469年的深秋,大土耳其战争爆发,奥斯曼苏丹为了筹集军需,开始大肆征粮,一支突厥游骑误打误撞来到了这里,顿时陷入了狂喜。

此时的多利亚纳村同样遭到了霜冻灾害,粮食也不多,麦子也是无精打采,但此时的突厥游骑还是发现了端倪,认为村民们面色红润,怎么也不像吃不饱饭的样子。

他们早就不管法律和契约,立马闯入了村庄,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拿走,还严厉斥责了热罗尼莫神父,认为他蒙骗苏丹。

为了保全村民的性命,热罗尼莫神父没有反抗,不仅说服村民上缴粮食,还凑足资金贿赂了突厥队长,将他们礼送出村。

突厥人将他们一整年的劳动果实抢掠一空,临走前还张狂大笑,让他们好好种地,明年春天,他们还会再来。

冬季的寒风很快来袭,村民们藏在林子里的粮食也很快不够吃了,海鱼越来越难捕,野兽们也不再外出,村民们忍饥挨饿,第一次向热罗尼莫神父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太过懦弱,不该将粮食全部交给突厥蛮子。

热罗尼莫神父什么都没说,只是带上几名侍从赶往海边。

一周后,在村民们惊讶的目光中,破旧的舰船驮着满满当当的粮食,焦炭和皮毛抵达了海岸,靠着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补给,多利亚纳村渡过了漫长的寒冬,没有一人因此而死。

从此之后,热罗尼莫神父对奥斯曼帝国彻底失望,再也不愿相信米勒特制度和宗教包容的鬼话,对盘踞在正教徒头顶的同族吸血鬼们充满愤怒。

从此之后,热罗尼莫开始在村子里训练民兵,他又出了一趟海,带回来的除了粮食,还有为数众多的武器装备。

从此之后,热罗尼莫在孩子们的课表中增加了一堂课,为他们讲述故国的历史,为他们讲述火战船和铁甲圣骑兵,为他们讲述强大的皇帝和富饶的君士坦丁堡。

从此之后,每当天气晴朗时,热罗尼莫总会带着孩子们登上村西头的小山,眺望遥远的西方。

孩子们总会问。

海的对岸,是故国。

热罗尼莫总会这样说。

时间过得很快,干燥而炎热的夏秋转眼到来,突厥游骑果不其然再次来到,次数越来越多,而热罗尼莫总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保全百姓的生命。

正是因此,热罗尼莫反而得到了突厥官员和高级教士的赏识,认为他和他的村民果然是苏丹的忠臣,和那些一直武装抗拒的正教徒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恶狼是养不熟的,突厥人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聚在村口,等待着热罗尼莫的出现。

“神父,您来了。”

当热罗尼莫赶到村口时,一位壮汉对他躬身行礼。

壮汉身边,多利亚纳村的不少村民聚在一起,和远处的突厥游骑遥遥相对。

“嗯,我回来了。”

热罗尼莫点点头。

“他们又来了。”

壮汉的脸上闪过一丝憎恶。

“这一次——”

“可以了。”

热罗尼莫打断了他的话。

“是!”

壮汉兴奋地点点头,立马跑向村落。

在众人的注视下,热罗尼莫骑着驴,慢慢走向突厥队长。

“来了?”

肥胖的队长从旁边的果树上摘下一颗苹果,擦了擦,随意啃着。

“粮食呢?准备好了吗?”

“你们上个月才来过一次。”

热罗尼莫缓缓开口,扫视着突厥队长华丽的装束。

“没办法,很多地方又是干旱又是洪水,两片战场都需要大把的物资。”

队长将啃了一半的苹果扔进田垄,眯起眼。

“你们这里没有遭灾,那就应该为苏丹陛下多做贡献。”

“要怪就怪康斯坦丁尼耶的希腊皇帝,如果不是他趁着我们遭遇灾害大举进攻,我们也不至于这样。”

队长有些不耐烦了。

“前几次你不是挺痛快的吗?我看你们的粮食已经收割得差不多了,可以再征一次。”

“希腊皇帝到处袭扰,我们忙着四处救火,本来就心力交瘁,粮食和其他补给是必须征的!”

“如果你们没有粮食,那就只好像其他村子一样服徭役了。”

队长威胁着。“希伯来村庄和奥斯曼村庄也是这样吗?”

热罗尼莫问道。

“当然!所有人都是苏丹的奴仆,国难当头,所有人都逃不过!”

队长双眼一瞪。

“我是看在你们从前态度好,这才愿意和你好好交谈,还不赶快!苏丹的,阿伽的,我的,一个都不能少!”

热罗尼莫沉默一会儿,点点头。

“跟我来吧,都准备好了,虽然不如前几次多,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

“您的士兵可以直接去粮仓,您的那份自然少不了,请跟我来。”

“这还差不多……”

队长眉开眼笑,跟上热罗尼莫。

在村民们敌视的目光中,突厥队长和热罗尼莫并肩而行,走在前方。

剩下的突厥骑兵则跟在后面,时不时对着年轻的少女指指点点。

“这个村没了你还真不行,不少村子的村民都开始反叛了,就你们村情况最好。”

突厥队长早就习惯了仇恨的目光,悠然自得地走在泥土道路上。

“我们又不是什么强盗,只要你们老老实实上缴粮食,我们也不愿意将太多人逼上绝路。”

“嗯。”

热罗尼莫淡淡地说。

“你这里偏僻,可能还不太清楚,外头有很多村民都逃跑了,逃到山里和林子里当土匪,除了你们这些希腊人外,还有不少穆斯林。”

“再就是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他们简直野蛮。”

队长感慨地说。

“还是你们最令人顺心。”

“我听说,最近一段时间,西边的海军登陆越来越频繁了。”

热罗尼莫说道。

“是的,卡尔西顿一带接连遭遇袭击,安纳托利亚堡垒也是没日没夜地遭遇炮轰,还有那个魔鬼灯,飘在天上的那个,你见过吗?”

队长问道。

“没见过,我们这里倒是没遭到过袭扰。”

热罗尼莫说。

“你这里虽然地势地平,但森林太密,希腊皇帝就是登上来也没什么办法,大军排不开,只能坐等我们集结完毕,然后被赶下海。”

“为了来到这里,我们一支小分队都费了不少功夫,不仅精疲力竭,还弄得一身泥污,大军压根别想通过。”

队长耸耸肩。

“当初还不是有工程师来你们这里考察,这个结论就是他得出的。”

热罗尼莫环顾四周,勒住毛驴。

“到了。”

“到了?”

队长疑惑地看着四周的木屋。

“这不是粮仓吧?”

热罗尼莫看着他,微微一笑。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说我太过寒酸,你曾跟着家长见过不少正教教士,他们都穿着价值不菲的衣服,戴着金子制作的十字架。”

“那可不,我可不是什么平民子弟,见过世面的。”

队长哈哈大笑,挺起虚浮的大肚腩。

“当时,你和旁边的士兵谈笑,说希腊人懦弱,我是最懦弱的一个,总是绑着钉头锤,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热罗尼莫拍了拍腰间的钉头锤。

“我听得懂突厥语,知道你们看不起我。”

“你到底想说什么?”

突厥队长警惕起来,右手伸向弯刀。

“我想告诉你,别把我们的忍耐当成软弱!”

热罗尼莫大吼一声,露出精壮的肌肉,一把抄起钉头锤,一锤砸在突厥队长胖脸上。

“滚出我们的地方!”

飕——飕——飕——

两侧的房屋上,一个个身影探出头来,举起早就搭好的强弓和硬弩,射向猝不及防的突厥小分队。

接着,一个个火油罐被扔了下去,一支支火把被扔了下去,大火瞬间燃起,突厥骑兵们凄惨的尖叫响彻云霄。

“你们等着瞧!苏丹的大军会将你们全部杀光!”

一位突厥骑兵中箭倒地,面目狰狞地看向热罗尼莫。

“你错了,皇帝的大军会把你们全部杀光。”

热罗尼莫瞥了他一眼,远离火场,走向之前的壮汉。

“神父,简直太舒服了,我做梦都想着这一天!”

壮汉的身躯在兴奋中颤抖。

“去高处点起烽火,通知海面上的帝国舰队。”

热罗尼莫简单地说。

“神父,皇帝的舰队难道不是来接我们走的吗?”

壮汉楞了一下。

“我们这里全是林子,没办法让大军通行啊!”

热罗尼莫看着远处的树林,在胸前画上一个十字。

“去倒上火油,把林子烧了。”

“现在天气干旱,火势会很大,你先带大家弄出一条隔离带,让皇帝的先遣部队在我们村扎营。”

热罗尼莫吩咐着。

“别迟疑,必须烧!别管损失!”

“我们这里日后将被划分到君士坦丁堡,你还在担心什么!”

热罗尼莫厉声下令。

壮汉不再迟疑,重重点头。

半个村子正在燃烧,另外半个村子的广场上,村民们越聚越多,看向热罗尼莫神父。

热罗尼莫登上高台,面向四周。

“神父,我们怎么办?”

一个孩子问着。

热罗尼莫没有回答,静静地看着正在燃起的大火。

“那一千年完了,撒旦必从监牢里被释放,即是哥革和玛各,他们迷惑四方列国,引领他们相互攻伐,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

神父喃喃自语。

“他们铺满了大地,围住圣徒的营,与挚爱的城,就有天火降下,烧灭了他们。”

“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有人来抢,那便举起枪矛!”

神父画上一个十字。

“我们起义了,我们要消灭恶人,回到祖国,迎回耶稣基督在地上的影,迎回我们的皇帝!”

热罗尼莫大吼。

“倚靠他的人好像狄奥多西城墙,永不动摇。众城怎样围绕君士坦丁堡,皇帝也怎样围绕他的百姓,从今时直到永远!”

“圣哉!”

热罗尼莫举起钉头锤,仰天长啸。

“圣哉!”

百姓们也举起手中的农叉,仰天怒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