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146章 风波再起

1444,拜占庭再起 第146章 风波再起

作者:加利西亚的鳐鱼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2:25:12

第146章 风波再起

第146章 风波再起

黑海之滨,君士坦丁堡。

大皇宫中,时年52岁的君士坦丁十一世站在花园里,弯着腰,低下头,静静地看着摇篮中熟睡的小儿子。

夕阳照在父子俩身上,将君士坦丁鬓间的少许白发染成金色,也把婴儿的脸蛋照得红扑扑的,显得分外温馨。

去年年末,玛拉夫人成功诞下一名男婴,君士坦丁老来得子,将其命名为曼努埃尔,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父亲,先皇曼努埃尔二世。

四年前,查士丁尼的出生给濒临毁灭的帝国带来了希望,君士坦丁堡和比林奇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典礼,庆祝继承人的诞生。

一年前,阿莱克修斯的出生更是被视作帝国中兴的象征,在君士坦丁堡之战中赢得的巨大声誉使得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国家派来了祝贺的使臣,送来的礼物堆满了整座花园。

然而,相比于自己的两个侄子,小曼努埃尔的出生就显得落寞许多,几座教堂为新皇子的诞生敲钟祈福,塞尔维亚大公为自己的外孙送来了镀金的摇篮,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十一世只举办了一场小规模的庆典,邀请自己的几位亲近大臣分享老来得子的喜悦。

为此,玛拉夫人倒是颇有微词,不过也没有什么办法。

君士坦丁可是知道,得知新出生的婴儿是位皇子后,比林奇的不少大臣当即建议以撒将曼努埃尔接到黑城堡进行教育,说白了就是变相的监禁。

让老父亲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长子以撒倒是没有对幼弟的出生有什么不满,送来了不少礼物,还将曼斯雷蒂海军造船厂新下水的一艘三桅帆船以他的名字命名,表达了自己的善意。

恰如君士坦丁所料,曼努埃尔的出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少人明里暗里前来拜访,试探他的口风,试图借助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来挑拨君士坦丁和以撒父子之间的关系。

这些人中,有君士坦丁堡的部分贵族和宗教人员,有威尼斯和热那亚的一些商人,也有塞尔维亚大公布兰科维奇的使节。

君士坦丁非常清楚,在长子以撒的带领下,东罗马帝国枯木发新芽,逐渐焕发出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的蓬勃生机,但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不少人的利益。

君士坦丁堡的部分传统罗马贵族非常不喜欢以撒,认为他过分青睐异族人,破坏了罗马民族的纯洁性。

可事实是,包括宰相,外交大臣,军事大臣和帝国议长在内,以撒的绝大多数军政高官都是正儿八经的老君士坦丁堡罗马人,只不过拒绝承认传统贵族们自认“高人一等”的特权。

希腊正教会的不少神职人员也对以撒颇有微词,认为他背叛了传统正教,不仅允许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科普特正教会等教派在他的北非领地上自由活动,还与罗马公教会眉来眼去,妥妥的异端。

可事实是,尽管以撒迫于形势给予了他们宗教自由权,但从未想过更改领地的主流信仰,暗中给予了希腊正教会许多其他教派没有的便利。

至于拉丁商人,他们丧失了在君士坦丁堡的免税特权,自然对以撒恨之入骨。

可事实是,以撒虽然收回了免税特权,但从不妨碍他们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不仅将领地的各处商港对他们敞开,还在西非的远洋贸易上为他们提供了不少优惠。

作为一个在政坛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政客,君士坦丁十一世当然对此一清二楚,对于这些人的挑拨置若罔闻,后来干脆闭门谢客,将他们全部赶到宰相卢卡斯大公和外交大臣斯弗朗其斯的府上。

年过半百的他已经不再年轻,增长的年岁使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早年的忧思和在君士坦丁堡之战中落下的暗疾伤害了他的健康,每逢雨天便隐隐作痛。

与年龄一同流逝的,还有曾经刚强的意志和精神,曾经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的他,现在稍微处理一些繁琐的政务便心力交瘁。

君士坦丁堡守住了,奥斯曼帝国败退了,长子事业有成,幼子嗷嗷待哺,儿孙健康,茁壮成长,帝国日渐繁荣,中兴有望。

如此这般,他已别无所求。

于是,当国内国外的野心家们登门拜访时,他总是感到一阵接一阵的烦躁,将这些糟心事全部推给自己的几位心腹大臣。

暴脾气的卢卡斯大公会将他们痛骂一番,然后赶出门外,斯弗朗其斯则是会耐心地请他们喝上一杯咖啡,微笑着听他们说完自己的诉求,将送来的礼物尽数收下,在感激的目光中让他们回去等消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知出于何种心思,也为曼努埃尔的出生送上了贺礼,给玛拉夫人捎来了一封厚厚的信。

君士坦丁没有试图利用皇帝和丈夫的权威强行干涉二人之间的信件往来,只是静静地看着玛拉夫人读信时颤抖的手和红肿的眼眶。

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玛拉夫人烧光了与穆罕默德二世的所有信件,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抚育自己的幼子。

也是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原本风波平静的巴尔干半岛再起烽烟。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西征,目标塞尔维亚。

大军很快进抵西北边境,势如破竹,将阿尔巴尼亚联盟趁着君士坦丁堡之战占据的几座城镇尽数收回,斯坎德培见奥斯曼势大,率部缩回克鲁耶山脉,暂避敌军锋芒。

接着,穆罕默德二世领兵北上,威逼塞尔维亚大公布兰科维奇,要求他断绝和东罗马帝国的同盟关系,重新向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同时交出富饶的科索沃地区。

塞尔维亚公国内山脉纵横交错,耕地面积狭小,养不活大量人口,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丰富的矿藏储备,科索沃地区的新布尔多金银矿更是布兰科维奇大公的命根子,不可能轻言放弃。

于是,布兰科维奇大公召集封臣,集结军队,南下科索沃,誓要御敌于国门之外。

塞尔维亚联军与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荒野上交战,血战三场,三战三败,被战帅马哈茂德统辖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卸甲而逃。

1455年10月30日,穆罕默德二世率军进占科索沃,拿下了富饶的新布尔多金银矿。

仓皇逃回首都的布兰科维奇大公自知不敌,一方面重新集结部队,准备与奥斯曼帝国抗争到底,另一方面向匈牙利王国和东罗马帝国派出使节,请求支援。

“陛下,夜深了。”

君士坦丁想着心事,一时竟忘了时间。

身后的玛拉夫人望着父子俩温馨的画面,也不忍直接打破,直到夕阳落山,天色彻底暗淡。

君士坦丁点点头,在幼子的脸上轻轻一吻,示意早早等候在一旁的乳母将孩子抱回皇宫。

“塞尔维亚大公求援,你有什么想法?”

目送着乳母的身影走远,君士坦丁看向玛拉夫人。

他知道,自塞尔维亚和奥斯曼开战以来,前前后后有几波使者拜访玛拉夫人,请求她说服君士坦丁十一世出兵救援。

随着战争情况愈发危急,玛拉夫人尽管表面仍旧平静如水,但心中还是免不了波澜起伏。

早在以撒和杜拉德大公谈论联姻之时,玛拉夫人就对此表示抗拒,反对塞尔维亚与东罗马帝国的联盟,请求父亲静观局势变化,不要轻举妄动。

可是,急于改变自己恶劣内外局势的杜拉德大公将女儿的反对置之不理,执意将她嫁给君士坦丁。

对此,玛拉夫人只有悲叹。

她在幼时即被送往奥斯曼宫廷,深知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对巴尔干半岛的国际局势也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

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夹在奥斯曼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大强权之间的小国,塞尔维亚国内贵族势力也大致选边站队,完全独立自主是显然不可能的,若是想继续延续下去,只能选择依附其一。

既然匈牙利王国的匈雅提家族与塞尔维亚的布兰科维奇家族水火不容,那么相对开明的奥斯曼帝国,就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至于与困守孤城的东罗马帝国结盟,则是一步臭棋,将会使塞尔维亚陷入危局之中,哪怕东罗马帝国赢得了君士坦丁堡之战,隐隐有死而复生之象,这个结局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所改变。

事实证明,她所预料的完全正确。

就像是巴列奥略家族的前几任皇帝一样,东罗马帝国的伊萨克皇帝是个老奸巨猾的君主,从来只以自己的利益优先,根本不会为了塞尔维亚的领土完整与奥斯曼拼命,很可能连牵制兵力都懒得去做。

至于君士坦丁十一世,他倒是与巴列奥略家族其余众人都不同,是个真正品德高尚而热烈真诚的贵族,但也对此无能为力。

在玛拉夫人的推算中,伊萨克皇帝很可能会坐视塞尔维亚衰弱到一定程度,再高调加入战争,赢得巨大声誉的同时,将这个巴尔干小国纳入自己的掌控。

只可惜,也许是对国内贵族选边站队的情况感到忧心,急于寻找外来盟友巩固自身地位,也许是单纯地被伊萨克皇帝的花言巧语迷得团团转,老而昏聩的杜拉德大公终究还是答应了联姻的请求,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自从奥斯曼帝国出兵的那一刻起,塞尔维亚的命运已经不再由自己掌控,而是被迫置身于各大势力博弈的漩涡之中。

奥斯曼帝国,东罗马帝国,匈牙利王国,无论最终谁胜谁负,塞尔维亚都不可能回到曾经的独立地位,只能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

弱小并非原罪,不自量力才是。

玛拉夫人轻叹一声。

“陛下,在我看来,以撒正在北非作战,带走了大部分兵马,暂时抽不开身。”

“君士坦丁堡兵力空虚,自保有余而进取不足,只能对奥斯曼大军稍作牵制,无法及时支援。”

“我建议您向塞尔维亚修书一封,建议他们先行寻求匈牙利王国的支援,等待北非战事结束,再做下一步考量。”

向匈牙利王国寻求支援,说得轻巧,但操作起来必将阻力重重。

先不谈匈牙利王国内部哈布斯堡家族和匈雅提家族愈演愈烈的政治斗争,也不谈杜拉德大公与白骑士匈雅提之间的仇恨,光是塞尔维亚国内的亲奥斯曼派正教贵族就足够杜拉德大公好好喝上一壶。

这样一来,就算杜拉德大公能够和白骑士匈雅提放下芥蒂,一同抗敌,赢得战争,他花费数年好不容易整合起来的国内局势又将变得分崩离析。

这恐怕就是那位外人眼中光辉万丈的圣战者内心深处最愿意看到的吧?

玛拉夫人努力将杂念从脑海中甩出,不再多想。

“那就只能暂时如此了。”

君士坦丁点点头,望向西边的天空,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

“真是多事之秋啊。”

……

1455年初冬,战争继续,穆罕默德二世一方面开始拉拢塞尔维亚国内亲奥斯曼的贵族,另一方面加紧了对于塞尔维亚国土的侵蚀,稳扎稳打,步步紧逼。

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一座座城镇接连陷落,截止到12月初,南塞尔维亚已经全部丢失,北塞尔维亚的局势也十分不稳,不少贵族已经时刻准备抛弃布兰科维奇家族,投靠新的主人。

杜拉德大公逃往西部海边,频繁向各国派出使节,请求增援。

面对大公的求援,各国纷纷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阿尔巴尼亚的斯坎德培领兵进驻西北海岸,攻下了几座奥斯曼的聚集点,接应大公的残余部队。

瓦拉几亚的弗拉德三世原本以为自己才是穆罕默德二世的第一个目标,得知塞尔维亚遭袭后哈哈大笑,趁着这个好时机加紧了对于反对派大贵族的清洗,同时借兵给仍在流亡的斯特凡三世,支持他夺回摩尔达维亚的统治权。

东罗马帝国对塞尔维亚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但迫于北非战事抽不出手,请杜拉德大公坚定守住,静待局势变化。

匈牙利王国则是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哈布斯堡家族的小国王“遗腹子”拉迪斯劳斯对奥斯曼的西侵非常慌乱,怒斥匈雅提自作主张,惹出事端。

由于性格原因,匈雅提家族在匈牙利王国的人缘实在太差,整个朝堂上几乎都是一边倒的指责和谩骂。

匈雅提·亚诺什气得拂袖而去,宣布将会独自抗击强敌,在领地上召集军队,同时加紧了对于塞尔维亚的掌控。

1455年12月26日,在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北塞尔维亚部分亲匈牙利的贵族发表声明,邀请匈雅提进入塞尔维亚,抗击穆罕默德二世的西侵。

鉴于兵员尚未完全到位,匈雅提决定暂时采取守势,将楠多尔白堡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下,派遣长子匈雅提·拉斯洛负责守卫。

这座坚固的堡垒位于多瑙河和萨瓦河的交界处,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旧都,扼守着巴尔干山脉通往匈牙利大平原的重要门户,镇守着匈牙利王国的南大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除了楠多尔白堡,这座遍体白色的城市还有一个广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

贝尔格莱德。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