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北海郑玄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四十四章 北海郑玄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四十四章 北海郑玄

“果然是新任的何北海,老朽郑玄,在此有礼了。”郑玄站在牛车之上朝何白遥遥拱手一礼,再在牛车前的士子挽扶下下车,向何白迎去。

何白小跑到郑玄身前十步,便弯腰大礼相拜。自来此世数年之后,古代国人的多礼被何白学得淋漓尽致,见人就谦虚有礼,那绝对无错。对于名望高的老士人,更要礼上加礼,决不能以官职相欺,如能持弟子之礼最好。这便是礼贤下士、克已待人的最佳态度了。纵然人家不应召唤,但心中绝对是满意的。

郑玄上前扶起何白说道:“老朽区区白身布衣,可不敢何北海如此大礼啊。”

何白笑道:“康成先生名满天下,若想出仕,至少也是三公之尊。何白区区无知之人,焉敢对康成先生无礼。”

郑玄摇着何白的手道:“何北海的《防治灾害百条上议疏》一出,世人无敢言说何北海是无知之人矣。”

原来,在近数十年来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朝廷从皇帝到百官都相信灾异、符瑞之说。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朝廷上下便鼓励地方官府将“符瑞”逐级上报,借以神化和歌颂朝庭的统治。直到最近十年,灾祸越演越烈,这才减少了这些上报的“符瑞”之行。

郑玄虽然饱读经史,但是对灾异之事明知有假,但就是不能反驳,不由十分的郁闷难解。直到何白的《防治灾害百条上议疏》一出,以及何白在朝中的各种稀奇答问,让郑玄顿时眼见光明,犹如眼前被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里面有许许多多从未见过的知识。

普通人也许认为何白只是好古怪奇言,本身并没什么大的才能。但在郑玄这般好学不倦的人眼中,何白脑中的那些莫名知识,仍是其汲取天地知识的大宝库。就如蔡邕一般,郑玄亦对何白万分的重视。纵然会被人误以为郑玄在拍何白这本郡父母官的马屁,郑玄也不辞数百里的辛苦,从东莱郡不其县来到郡界之外的诸县相候。

何白听闻郑玄是专门前来等候自已的,那感动之情更是无以复加。要知郑玄可是连大将军何进都不鸟的高人啊,在历史中纵是称霸一方的袁绍、曹操都不得郑玄的主动投效。常人能得郑玄一赞,那绝对会成为闻名天下的名士。何白能得郑玄的数百里相迎,那绝对是堪比儒宗的大名士了。

何白感动的想哭,却不知该如何感谢。在来北海上任之初,何白还担心自已的出身不够高贵,又太过年青,会被北海当地的士人豪门所藐视排挤,不能大展身手。

只怕要与陶谦在徐州一般的强硬手段,或者杀杀人头才能安定一郡。如今有郑玄的带头支持,安定一州可算轻松之及。于是再度深深的向郑玄拜谢下去,真心的执弟子之礼了。

郑玄也正经的拜道:“老朽得闻何北海的《阴阳五行说》与《九品中正制》,又闻知何北海将至北海国上任,心中不由欢喜无限。有何北海牧守吾乡吾土,吾之乡土得大治矣,吾乡之人才得大用矣。”

原来郑玄不单单是看重何白的学识,更看重何白的到来,能对北海一国有极大的益处。从何白的《阴阳五行说》中得知,何白重视法律法规,虽天子犯法,亦要惩治。这可比《史记*商君列传》中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胜一筹。日后的北海必定秩序肃然。

何白重视公德轻私德,这又比那些重视私德,爱惜羽毛的沽名钓誉之辈再胜一筹。再有五行之说相生相克,相辅相承的共同发展之语,这是不轻贱任何一方的治国理念,对于出生贫寒的郑玄也是深表赞同的。有何白前来治北海,想来寒门亦有出头的一日。

而《九品中正制》虽然已有了成品,但京师大事连连发生,根本不能形成法规的形式通行各州、郡、县。如今有何白前来北海,以何白这提议人对《九品中正制》的了解,提前在北海实施十分简单。

若是何白在北海国真能做到这些,那北海国可真会达到人间仙境之地了。于是郑玄不致劳苦的前来迎接何白,便是想让自已的家乡能得到大治,从而变得愈加美好。

何白更是惶恐的拜道:“康成先生如此重视在下,在下惶恐不尽,若不能大治北海,在下岂不罪过大矣。”

郑玄叹道:“何北海如此年青便闻名天下,更得牧守大郡,老朽还生恐何北海年轻气盛,难听善言。如今见到何北海惶恐谦虚之态,吾心便甚慰,当知北海国可得大治矣。若是何北海不嫌老朽年老,若有得用老朽之处,老朽愿助何北海一臂之力也。”

郑玄的表态顿让何白吃了一颗定心丸,何白代表着北海官府的力量,郑玄代表着当地士人的力量,两方相结合,纵有少数不识实务的土豪劣绅,也难逃何白的专政铁拳。单凭何白在后世所得的治国理念,如不能让北海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治,何白还不如早点抹脖子自尽为好呢。

政治上得到了郑玄的保证之后,何白的心思终于安定不少,于是问起北海国及青州的各路黄巾贼势力来。

郑玄想了想后说道:“青州黄巾当以我北海国张饶为祸最重。张饶掳都昌、下密以及东莱的卢乡三县之民,以下密为据点,拥众四、五万人,与东莱当利管亥相互为掎角之势,前任北海相会同东莱郡太守及青州州兵屡次征讨不能得胜,可谓悍贼也。其他如齐国白绕、济南司马俱、乐安徐和等辈各自拥众两、三万人横行州中,或聚或散,来去无踪影,官兵们莫能讨。又有乐安海贼管承为黄巾支援,东莱昌都贼王营为黄巾声援,因此青州黄巾难讨也。”

按郑玄所说,整个青州黄巾贼以张饶所部的势力最强,张饶这名字何白没有听说过。但是东莱郡当利的管亥那可是在三国演义之中闻名的啊,不数合斩杀孔融的大将宗宝,又能与关羽大战数十回合才被斗杀,这武力值可不弱啊,至少也是九十以上的。就连管亥都以张饶为首,可见未来祸乱青州,聚集起百万黄巾贼的,必是此人了。

只是讨伐张饶目前还不是时侯,还需上任之后再说,于是何白向郑玄拜道:“征伐大事非一日可定,不如康成先生与我一同前往剧县如何?对了,我军中尚有一位先生的故人,因故不能前来与先生会见,肯请先生移驾一同至中军相会。”

郑玄疑惑的与何白同至中军,当见到在一辆牛车之中探头探脑的蔡邕时,顿时没好气的叫骂开来。此是老友相见,真情流露之相。蔡邕连连告罪,邀郑玄上车之后,这才述说自已装病之因,并取来自已近期写的《后汉书》的数卷请郑玄品评一二。

何白自不去打扰二位大儒的学术论讨,而去安排郑玄所带来的学生随军事宜。郑玄门下的良才不少,何白记得孙乾好像就是他的学生。孙乾是刘备早期时的谋士,才能虽不算太高,但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外交一项,很令人信服。将来想治理好青州,需要提前储备官员,何白不能不提前预做安排。

经过热情的一一接待之后,何白的礼贤下士、克已待人之态已被诸士子们所喜,若何白肯出言召揽,想必会有不少人同意。何白更惊喜的发现,这群仕子之中,不但孙乾在内,还有崔琰、国渊、郗虑等历史上颇有声望之人也在其中。还有无名但有大才之人如赵商、公孙方等人,其中郡县之才也不在少数。何白大喜,有这些人在,掌控青州易也。于是多以贵宾之礼迎接众人。

大军再起,行至北海安丘与琅琊姑慕交界之地时,再见国中的大小吏员百余人已至边境恭迎本国新任的国相了。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

国相掌治一郡,职大任重,故有许多佐治人员,除了中尉、长史等由朝廷任命之外,众多的属吏都是由国相自己辟除的。一般是任用本郡人士,只有西汉三辅和东汉河南尹属吏可以任用他郡人。至于初置边郡或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其属吏照例用内郡人,以便进行统治。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此吏员是否还能在职上作事,就看何白这新任国相对他们的观感与态度了。所以由不得他们自由散慢,胆敢对新至的国相不敬。

只是主从双方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好,而是略微惊恐的叫道:“国相,国相,大事不好,北海王已于前日不幸被刺身亡了……”

“啊!???”此言一出,顿时让一同前来面见吏员的郑玄等人惊呼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