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徐州收益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四十三章 徐州收益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四十三章 徐州收益

昭宁元年八月,帝称因身无德于天下,故失传国玉玺。九月,禅位于有德之皇弟陈留王协,命太傅袁隗、相国董卓共辅之,改元永汉。十一月,帝东巡于青州,就食于东莱。并以卢植为相,罢帝位,降称东莱义王。《后汉书》蔡邕

何白领兵至北海,走的是陈留-梁-沛-东海-琅琊-北海的道路,明着是因为这条路太平好走,暗着却是为将来南下徐扬考察一番沿途的道路地形。

此时徐州的北面青州、兖州黄巾此起彼伏,徐州却相对太平无事。自去年陶谦击败徐州黄巾贼后,以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实行屯田。短短时间内,徐州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州内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

何白感觉此时在天下未乱之前,与徐州文武相友善的话,这对将来自已在青州的统治极有好处。于是何白在路过徐州之时,不但命令下军全体官兵严整军纪,遵守后世军队的八项纪律,还将自身最威武又平宜近人的一面展露给徐州人看。徐州人在见过下军的军容军纪之后,无不为下军的威武之姿而深感敬服。

之后何白又请求暂留徐州整军,刻意的与徐州刺史陶谦相结交,与徐州别驾富豪糜竺相亲善,与徐州丹扬兵大将曹豹、许耽、吕由等论交情。又向陈登、王朗、赵昱等徐州名士请教治郡见解,更向泰山流民将领臧霸、孙观等请教与黄巾作战的战术问题。

如今的何白可算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在刻意的折节下士、屈已待人的交往之中,徐州文武皆对何白大为亲近。陶谦认为何白是天然的盟友之选;糜竺等官员认为何白有英主之相。他名士们亦认为何白的才学与见解别具一格,品性与德行都令人赞赏不已。特别是对百姓的态度,有若人之父母,将来的北海国必定大治。

看来何白到京师洛阳养望半年,还是大有所得啊。特别是下邳陈氏可是与袁氏平起交游的汉朝三公门第,当时陈氏一族的刺史郡守一大把。陈珪、陈登父子能够与何白平等而交,趟若何白日后主政徐州,必不会引起徐州士族的反感。

在徐州相对独立的骑都尉臧霸也认为何白的能力不输于已,又因何白的官位略高,早已名满天下,更年长一岁,于是率泰山诸将以兄事白。有如此众多的势力认同何白,将来陶谦有事,何白只怕能够轻易的将徐州收归囊中。

在没有与陶谦相交时,何白还按三国演义中那般认为陶谦是个老好人。相交一阵之后,何白便就知晓,陶谦为人性格刚强霸道,治理徐州颇有些严酷的意味。但还好不是苛政型的,只是手段强硬与徐州士族称不上友善,与徐州士人们的关系比较紧张,有些独裁的意味。

因为其自身拥有极强的军力,有三军一万五千人的丹杨精卒为私兵。加上朝庭原有的刺史部大军,以及其个人的威望、官途、战绩、还有极强的整合能力,方能将徐州所有的势力整合在一起,隐隐的有割据一方的态势。

说来以州牧、刺史之身于暗中割据一方的先行者,不正是益州的刘焉与徐州的陶谦么。就算是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等人,也还要迟上两年才成。

也正是因为陶谦的霸道,与徐州士人的关系紧张,所以在前不久察举张昭为茂才时,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监禁。恰好何白刚刚到来,又与张昭好友赵昱相互援救,这才被释放出来。

何白又大力的邀请张昭前往北海暂避,张昭也想看看以何白的观念治郡成效如何,于是决意前往北海暂居。至此,何白才满意的领军向北海国而去。

路经琅琊,又向驻军于琅琊国的臧霸告别。一路行到阳都,何白突然想到诸葛亮似乎就是阳都人。虽然其现在还正年幼,上门打好关系也不错。

于是命人询问阳都诸葛氏的府邸何在,不想却得知到诸葛亮之父诸葛珪,已于前年时就不幸逝世了。母亲章氏则更早一步去逝,如今诸葛氏一家的成年人只有继母一人。小辈中年纪最大的诸葛瑾也才刚满十五周岁,而诸葛亮更才只有八周岁而已。

诸葛亮的亲叔叔诸葛玄如今正在四方游学,不知所踪,无人可以关照到他们。此时的诸葛亮一家六口人正是坐吃山空,无人依靠的境地。何白大喜,如此不正是天助我也么。当即备上厚礼,前往诸葛家拜访。

阳都诸葛氏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亮这支恐怕算是庶出了,所以没有在祖地诸县居住,而是分离搬到了阳都县来。不过即便如此,他家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出身,只是到了诸葛亮父亲诸葛珪这一代已经是明显没落了。

阳都诸葛氏前家主诸葛珪至死时,也只是个郡丞。因此有何白这新任的北海国相、龙池乡侯前来拜访,身为小家主的诸葛瑾顿时慌乱的不知如何是好。

还是年幼机敏的诸葛亮出来劝道:“北海国相又非我琅琊国相,我家又无大人,前来我家决非是为公事,必定是因与我家有旧,这才前来拜访。”

然而有中二千石的高官前来拜会,还是让初次以家主身份待客的诸葛瑾紧张不已。何白只得温和的劝道:“你家与我家有大恩德,我是前来报恩的,可不是以官身前来拜访,希望阿瑾你莫要惶恐。”

诸葛瑾不由一愣,问道:“不知我家与龙池乡侯有何恩德?”

何白来时早就想好了,诸葛亮乃是千古流传的名相之才,诸葛瑾也是三公之才,就算是最小的诸葛均那也是郡守之才,自已要乘机早早的拐走为妙。然而自已与诸葛氏无亲无故的,只怕无法将之轻松拐走。

要知世人都有无功不受禄,受馈有愧之心,纵是故旧好友的身份,只怕也不容易使诸葛氏托庇于自已。唯有以报恩的说法,才能让诸葛氏轻松自在的接受自已对其的恩养。

何白于是假言说道:“我在年幼之时,曾与家父路过阳都,不幸忽得大病,又无余钱诊治,差点死去。幸得诸葛氏的慈悲,使钱救我于危难之中。如此活命大恩,使我终身难忘。如今我发达了,然而诸葛氏却不幸失怙,汝等诸子生活艰难,更无人关照,此不正是我报恩之时么?我欲将汝等一齐接至北海国恩养,待到成年之时再返阳都,不知阿瑾你意下如何?”

诸葛瑾闻言,原来是自家曾对何白有过大恩啊,何白此番既是前来报恩的,诸葛瑾于是也就没了最初时的紧张了。只是对于日后托庇于何白的羽翼之下,诸葛瑾虽身为小家主,一时还是难以决断,把眼望向在旁侍立的诸葛亮来。

何白见诸葛瑾迟疑,于是劝道:“阿瑾如今年岁不小了,正是拜师求学的大好时机,北海国有经学大儒郑康成在,我为北海相,若向其推荐阿瑾为弟子,想必他会给我一点颜面吧。待阿亮再年长一些,我亦可同样推荐阿亮去。日后汝等成年,我又再举汝等为孝廉,想必汝等为官也会容易不少吧。”

郑康成名郑玄,是比蔡邕还要更加厉害的宗师大儒。蔡邕若称当世第二的话,第一的绝对是郑玄了。他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现在已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

能有郑玄为师,纵是自幼机敏的诸葛亮也生出心动之色来。诸葛瑾望见诸葛亮心动的眼色,当即一口应下了何白之请,决意暂时托庇于何白翼下,前往北海国生活。

何白的徐州一行,可谓收获极大。单单是直接的利益,便得了张昭这等内政大才。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则是长远的稳赚不赔感情投资。而徐州的其他文武关系,更是无半点风险的以小搏大式投资。

何白能在短时间内得如此之多的收益,除了身为穿越者的关系之外,便是在京师洛阳的养望扬名了。若何白此时还是一个武夫形象的太守,只怕再过五年,都难以得到如此之多的收益矣。

收了诸葛氏一家之后,何白再度领兵北上。来到诸县之后,前锋陈魁派传令兵回报道:“报,校尉,前营陈司马来报,前方有数百士子阻路,为首者自称是高密郑玄是也。”

何白闻言大喜,前不久还说郑玄呢,怎的在此地碰到郑玄了。何白不敢怠慢,急领着何咸等数人策骑上前拜会。来到前军,只见前方不远的山丘之旁,有两、三百士子步行围着一乘牛车,一名六旬出头的老者正站在牛车之上眺望。

何白一路奔行,直到牛车的五十步外,方才勒马跳下,一路小跑叫道:“前方的可是郑康成郑先生,在下何天明前来拜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