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诸葛亮的小目标与郑玄西来
重演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房间内所有人都当诸葛亮是不知天高地厚,说的是意气之言。
但只有张瑞清楚,眼前这位豪情壮志的年轻人不是骄狂自大,而是过分谦虚。事实上这个目标定的有点低了。
你应该自比管仲、乐毅,这才是与你地位相当的武庙十哲。
霍去病只是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至于窦宪,完全榜上无名。
在关西,注定你的成就会超过这两位先代名将!
在所有人震惊不已的目光中,张瑞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孤等汝升任上柱国大将军,督二十万大军为孤扫平四方不臣。”
上柱国,原为楚国武官之首,时立覆军杀将之战功者为上柱国。
关西十六卫大将军再升一步就是上柱国大将军,平时不再统兵,而是坐镇五军都督府。逢大战才总督数卫禁军作战。
但截止今日,军中还未有任何人有望升任上柱国大将军。
谁也没想到,第一位被丞相给予厚望的竟然是眼前这位儒雅斯文的少年人。
羊承一脸见了鬼的表情,这位平日里一直与自己难分高下的同窗,竟然有望升任上柱国,统领二十万大军征伐四方?这家伙究竟哪里不凡?
张瑞继续说道:“汝之八阵图,孤可以调拨三千禁军精锐步骑为汝演练一回。不过不是现在,若有一日汝将八阵精简完善至六阵,成功创立六花阵。便可带上阵图来找孤,孤亲自观汝演练六花阵。”
诸葛亮立即拱手,说道:“亮必夙兴夜寐,不敢有负丞相厚望。”
“善!孤赐汝千牛备身,与羊承一起为孤侍卫左右,供御兵仗。”
所谓千牛备身,就是张瑞为将门子弟特意创造的职位,名额只有六十人。掌管宿卫侍从,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
将来赵云、高顺、张辽、张瑾、刘从钧、徐庶、典韦等人的子弟都会担任这个职位,胯刀持槊站在宫殿屋檐下,为张瑞戍卫执勤。
一群人天天带着千牛刀跟随在张瑞身边,就能想象张瑞对这些人有多信重。
虽然千牛备身这个官职没有任何实权,但无疑能迅速拉近这群青年才俊与张瑞的亲密关系。有这个经历,升迁会明显快过其他人。
诸葛亮就是张瑞为千牛备身注入的新鲜血液,不仅将门子弟可以进入备身府,长安学宫青年才俊,民间贤士一样能进入备身府。
诸葛亮心智过人,立即清楚自己已经被丞相所赏识,恭敬的拜道:“臣必结草衔环,以报丞相恩重。”
倒是羊承一脸沮丧,以自己的身份不用去站岗,一样能够升迁迅速。这次自己被这个死对头拖累惨了,以后要经常穿着全身玄甲,持槊胯刀,顶着烈日酷暑,寒风大雪在丞相府里戍卫执勤了。
到了如今,张瑞终于不再羡慕李世民。
武庙十哲一级的不世出之名将,自己终于不缺了。
只要为这位名将配齐二十万或者三十万精锐大军,必然会扫清天下,山河一统。
让诸葛亮统军或许会有些浪费这位千古名相的政治才能,但张瑞现在就是麾下人才济济,可以任性。已经有了荀彧、审配、顾雍、庞统等诸多顶级内政能臣,完全不缺一位丞相。
在兵家学院里观光了一段时间,张瑞便带着司马徽离去。
参观学院只是顺带为之,张瑞没有忘记自己此来的最初目的,对司马徽说道:“孤打算在长安学宫设立一处附属启蒙学堂,为长安幼童启蒙。”
司马徽问道:“以长安学宫学识为学童启蒙,是否会太过深奥?”
“倒不需要教导学童太多,只要让学童知晓长安学宫恢弘背景,文化之浩瀚无穷即可。让每一学童都对文化、学识有敬畏之心,崇慕之情。”
司马徽笑着说道:“丞相是想自幼为这些少年树立崇慕学识之心?”
张瑞点了点头,说道:“只有所有百姓内心皆崇慕学识,我诸夏文明才不会固步自封,不至于闭关锁国。”
更何况从长安学宫毕业的这些将门后代,将来十之**会参与朝政,这些人自幼接触浩瀚文化,才会崇慕科学,不至于再次视科技进步为奇淫巧计。
司马徽对此颇为认可,说道:“学童自幼受文化熏陶,将来无论执政一方,还是领兵作战,都会格外理性精明,的确有利于文明推进。”
“只是不知丞相打算如何设置这启蒙学堂?”
张瑞笑着说道:“对孩子总是需要一些耐心,青年才俊、中年妇人恐怕难当此任。”
“孤属意年轻女教习与资深博士。”
当然这个资深博士不是指年老腐儒,而是能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将道理化为故事的和蔼名宿。
之所以张瑞一定要来长安学宫寻找这种名宿,就是因为在长安学宫,有最繁盛的百家争鸣。
这里罢黜了独尊儒术,各家思想可以畅所欲言,学术交流极为密切频繁。
一位资深博士如果勤勉好学,能够博览众家之所长,为学童们讲述最广泛、最全面的各家典故趣事。
从而让学童们自幼开阔眼界,对百家学术都有懵懂认知,从而凭兴趣选择自己将来要学习的道路。
而不是兆亿人,历经两千多年,全部皓首穷经,对着一本论语研究一辈子。
张瑞问道:“大祭酒可有推荐之人选?”
司马徽认真思索了片刻,说道:“若说涉猎广泛,最善教书育人者,当世莫过于郑玄。”
郑玄的大名,张瑞实在是听臣属议论过太多次。
因而立即拒绝道:“不可,据孤所闻,郑玄似推崇古文。”
司马徽笑着解释道:“学问到郑玄这般境界,已无偏好之说。其著书满屋,从学数万。若只精通一门学问,如何教授数万人?其教书之时,多以采取、问难、启发为主,学子究竟偏向何方,全凭本心。此正适合丞相所想,只对学童启蒙,而不传授任何内容,不偏向诸子百家任何一家。”
倒是有些许道理,只有真正的学究天人,精通百家,才能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