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在武侠世界当超人 > 第75章 历史推演

在武侠世界当超人 第75章 历史推演

作者:HP剩余1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4-10-31 20:42:42

可如果真的只是对鲧的必杀之局,那相鲧又是怎么被污名化、被神话“杀死”的呢?

其实【相鲧】这个不是名字的名字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不要看四象世界的社会体系很好、文明程度很高,就觉得这个世界很完美。

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圣人领导下”才存在的理想世界。

至于圣人之下,就算是超凡脱俗的仙人也不可避免地会沾染“恶”。

所以圣人和仙人都很清楚,虽然凡人把他们一起归结为“超凡境”,但实际上仙人跟圣人有着质的差别。

这是受王提出封神禁令的原因,也是他们愿意遵守封神禁令三千年之久的原因。

仙人,实质上不过是聪明一点的凡人罢了。就算摆脱了愚者的身份,他们也不是真正的智者。

只要视野还存在盲区、认知还不够全面,就必定会被自己的认知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也一定会出现无法掌控自己**的情况,沦陷于这未知、无法判断的境地之中。

圣人全知,所以能够在面对任何“超出预想”的情况时,转换自身思维,将这个“不可能的可能”的因与果全部推演出来。

也就是说,圣人眼中的失控、脱离预想,实际上只是一个调整自身当下的主观认知逻辑,使之符合事物客观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是,圣人没有预料到当下的局面,但是他们早就已经理解了这些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

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学习、琢磨当下的状况,直接就能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做出最优选择。

这些突发状况,对他们来说也只是已知中的小概率事件;在【大道】之内,始终未超出他们认知理解范围的事件。

就像王遥这两天经常会遇到预料之外的事件,这不代表他不理解这些事件、不知道这些事件应该怎么处理。

只是他需要思考这些突发事件的因与果,之后才能做出最优选择。

仙人就完全不同了。

仙人在面对超出预想的事件时,可能会对此有足够的认知,也可能没有足够的认知,这完全取决于仙人自身的知识底蕴和阅历。

而宗师级武者的寿命通常也只有一百多岁,想要成为仙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拿来修炼、感悟。

所以刚突破的仙人,通常缺少足够的阅历。

在经过时光的沉淀之后,他们通常会拥有足够多的阅历,但是这时候他们的知识储备又会稍显不足。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缺阅历”是那刚突破超凡境界的仙人跟修炼、感悟较少,难以突破心三境瓶颈的“游历尘世的宗师们”比。

而“缺知识储备”则是跟已经达到仙人巅峰,开始感悟圣人境界的仙人们比。

缺少阅历,面对复杂的情感、**困惑时就会迷茫、无从解答。

缺少知识储备,面对罕见的事件、特殊状态下的案例就难以理解、难以处置。

最糟糕的是,刚突破的仙人这两者都缺。

那么一旦出现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无从下手,你觉得他们会如何处置这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呢?

一心修道的仙人:此事与我无关,无需我解决。

保守的仙人:先观察,等到信息足够、逻辑完整再做判断。

激进的仙人:以自己的想法强行解决问题,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

追求自我享乐的仙人:利用这个问题为自己谋取一些好处。

因此,追求大道的仙人,虽然他们并不无情,但是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冷漠、无情。

带有善念的保守仙人,虽然没想置身事外,而是想要静观其变。

但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参与其中,阻止激进仙人和享乐主义仙人搅局。

带有善念的激进仙人,不怕自己承担责任,而是更担心问题没有解决会逐渐演变成更大的问题,再由更大的问题牵扯出无数难以解决的小问题。

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就算处理错了,事后也有挽回的余地,不应该放任事件继续发酵。一旦事件发展到无法挽回,那就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享乐主义仙人倒也没有想要去害谁,而是只想为自己找乐子。

如果说【善】是促进事件解决的行为,【恶】是阻碍事件解决的行为,那享乐主义的仙人们一定是【恶】。

他们不在乎事件解决的进度,只在乎自己在各种事件中有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找乐子。

这种享乐主义仙人一直到突破心五境,拥有完整的认识之后,才会意识到真正的“极乐”是什么,然后从【恶】转向【善】或者【不作为】。

有一些人可能就发现了,这不是道家学说的思想吗?

庄子丧妻不就是“找乐子”的极致体现吗?

老子的无为不就是【不作为】的终极体现吗?

其实这里面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此处暂且搁下。

也有一些人会觉得,享乐主义的极致应该是王遥那样的,追求极致感动的圣人。

但这也有很大区别。

享乐首先要体会到乐趣,而乐趣必然存在自己的目标、需求、接受底线。

也就是“价值观”。

圣人也是有价值观的,而且他们的价值观都存在区别,这也是圣人之间道路不同的原因。

因为圣人们的记忆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价值观不同,享乐追求的目标也就不同。

但是,就如同先天神兽不存在“人生观”一样,王遥也不存在“价值观”。

先天神兽不存在人生观是因为他们没有生的意义和目标,对他们来说死是回归天地大道,生反而才是离家的旅行。

先天圣人王遥也是一样。

他没有评判价值的依据是因为,显化本就是他的终极目标,只要显化在人世间,他的追求和**就已经满足了。

观察、触摸、品尝、嗅息、听音......所有感觉都是可以令他满足和愉快的反馈。

就连号称无间地狱,对众生哪怕是圣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象征的无色界,对王遥来说也是值得欢呼雀跃的地方。

因为就算永远待在无色界也比归虚沉睡要有趣得多。

王遥是【生】的象征,他追求的便是【存在】本身,最微小的存在、甚至不存在的存在都是他所追求的事物。

因此王遥不存在所谓的价值观,任何事物对他来说都很有价值,都能满足他的**。

周易道他们也当然知晓这一点。

从每天二十四小时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种种微不可查的事物莫名感动到流泪——到可以始终保持平静——再到区分人的亲疏远近、事的轻重缓急。

这看似毫无逻辑的“递进关系”却是独属于王遥的蜕变。

这是王遥越来越像人的转变。

王遥早就已经可以完美地模仿出人类的行为逻辑,表现成一个在他人眼中有血有肉的人。

但他的本质,仍是那个会因为感知到呼吸、水流、灰尘的存在而感动到落泪的先天圣人。

所以享乐主义者永远无法成为王遥。

他们只能接近、极为有限地接近那个遥不可及的【生】之歌颂者。

可悲的是,只有圣人才有资格远观、接近王遥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仙人连理解这个境界的能力都没有。

不过也确实从心三境开始就可以接触圣人的思想了。

但是这里的圣人,指的是狭义上的“人类”,并不包括王遥这种与人类本质完全不同的先天圣人。

就像凡人和仙人无法理解先天神灵,只能领悟其中抽象的概念一样。他们也无法理解王遥的思想和心境,只能以王遥这个它山之石作为感悟世界的另类参考样本。

言归正传,四千多年前的仙人们,他们大概都是一批刚刚成为仙人的迷茫无知者。

在当时面临的各种难题的困扰之中,最终应该是由激进派和享乐派主导了政权,形成了以自我认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堕落仙人群体。

这个因果想要理清也很简单。

根据已知的信息,堕落仙人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不知道原因。

而四千多年前,又是四象世界的文明发展之初,科学与伦理道德都没有演化完全。

科学的缺失,导致仙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才能有足够的认知组成自己的逻辑。

伦理道德的缺失,使得仙人需要经历更漫长的岁月去游历,才会积累出足够的阅历帮助自己判断是非。

所以王遥可以大胆假设,当时的仙人绝大多数都是不成熟的仙人。

第一种一心求道的仙人,他们虽然有情,但是事件只要不牵扯到自己,他们是不会下场的,所以影响力最小。

第二种求稳的仙人,他们虽然因为善良选择维持现状,但是他们行事没有足够的行为逻辑作为支撑,所以可以预见的是,他们阻止起来并不坚定。

因为如果他们有足够的信息、确定可行的解决办法,那他们也就不会选择保守、等待事件发展变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