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32章 一切为了传承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第32章 一切为了传承

作者:吾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02:20

第32章 一切为了传承

荀子依旧生活在兰陵县兰陵山上的那座问道庐中。

他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

在这个时代算得上活成了人瑞。

除了双眼有些老花,头发全都花白了之外,荀子几乎和十年前没有多少区别。

易承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竹林小院的躺椅上,听三个年轻人给他念《劝学》一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虽是晚秋,可天气还未寒冷,坐在竹林下,听少年人的朗朗读书声,是一种享受。

张良和易承虽然在张叔的接引下到了竹林旁,可两人都十分默契的没有打断那三名少年念书。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一炷香之后,三位少年终于将《劝学》念完。

“博懿、萩风、文昌,这《劝学》是为师写给你们的,你们可知整篇之中,为师最想要你们记住哪一句?”荀子开口说道,他的声音虽然苍老平缓,但却似乎有种积淀的厚重力量。

三名少年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为首的一个少年老实答道:“弟子不知,还望先生赐教。”

“乃是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从躺椅上要坐起身,一名少年赶忙将其扶起,“人,活一世,不可止步不前,须一生都不断学习,如此,才终能有所建树。”

三名少年都似懂非懂的点头称是,荀子又宠溺的摸了摸他们的脑袋。

这时候张叔才从竹林旁的道口走出来道:“老爷,子房先生同一位小友前来拜谒。”

荀子一听张良来了,眉眼中满是笑意道:“快让他们进来。”

张良和易承这也从竹林后走出来,朝荀子作揖行礼。

“无需客气,子房也有许久没来我这了。”荀子和煦地笑道。

“学生有愧。”张良低头颔首道。

“欸,你们年轻人都忙,为师能理解,这次子房来了,正好,此次为师打算把这道门理综明派门主之位传与你。”

张良有些惊讶,赶忙说道:“学生才德何堪任门主之位。”

荀子摆了摆手道:“纵观我教授的千余弟子,子房乃是最有资格担任下一任门主的,此事我已有决断,无需再言。”

见张良还有话说,荀子正色道:“几十年前,老夫便将明派门主之位传于韩非,可惜韩非遭人陷害亡故,不得已才重任门主,如今已经三十余年矣,老夫老了,不知哪日便会罢去人寰,既然委任与你,莫要推辞。”

张良只好颔首称诺。

荀子又将目光转向张良身旁的易承,看了两眼后才对问道:“这位是...?”

“这位乃是弟子的结义兄弟,燕枝。”张良回答道。

荀子又上下仔细打量了易承一眼,眯了眯眼睛道:“老夫且记得,十多年前你带来一个叫荆赤的年轻人,老夫初看此人,竟觉得他们二人有些相似。”

“这....可他们二人长相完全不同...”张良迷惑的问道。

“哈哈,老夫说的并不是长相,而是...感觉。”说罢,似乎荀子自己都觉得谈论的有些可笑,便岔开话题道:“既是结义金兰,那有些事就不用瞒着了。”

荀子转头对着张叔指了指那三名少年并挥了挥手,张叔心领神会,便领着那三名少年退了下去。

“子房此次前来,是为了始皇帝焚书新政一事吧。”荀子在竹林下负手而立道。

“正是,师尊也知晓此事。”

“兰陵县的县令已派遣衙役来了三次,为师虽远离尘世,可名声在外,难免会被一些宵小盯上。”

张良面色凝重,“他们敢对师尊不敬?”

荀子笑了笑道:“现在还没有,不过日后可难说,上一次那几个衙役上门时就说始皇帝敕令,禁止谈论诗书,而且除了秦纪医药卜筮和农家经典之外、其他诸子书籍,要一律上缴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者,处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师尊将书缴了?”

“哈哈,老夫爱书如命,怎会缴书?”荀子脸上的笑容淡去,“老夫将府上所存的六百余卷诸子百家所著之书,连夜转移到兰陵县东一处府邸的地窖中,并让人伪造抄录了一些书籍,后再交由官府焚毁。”

张良点头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师尊所作决定甚妥。”

荀子严肃道:“虽说我等习的是道门理综之学,可常怀孔孟之心,更愿如门中始祖所说,博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虽然诸子百家的学说与我等不同,可其中也不乏针砭时弊、见解独特之语,一概而论,一火焚炬乃是酷毒政令,不可愚忠遵守。”

“师尊教诲弟子不敢忘。”

荀子慈爱地看着张良,“老夫一生近百年,一切皆为道门理综之传承,所收弟子中,当属子房你最是聪颖,道门理综传给你,为师也放心了。”

“师尊...”张良的眼眶微微发红。

荀子看了看易承道:“这位燕枝兄弟,老夫还有些门中秘事要与子房交代,你且在此稍等。”

易承点头称喏,荀子便由张良搀扶着朝竹林后的书房走去,看样子这一对师生是要说一些悄悄话。

见他们两人进了竹制小楼,易承就找到旁边一个小蒲团坐了下来。

问道庐的景色很美,青石路,竹制房,远处还有黛瓦青砖的屋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其中,作为世外隐居之所很不错。

有时候,易承很羡慕这种恬静的隐居生活。

在见过司徒玄空在峨眉山上的隐居生活之后,易承也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似乎也可以进山隐居一段时间。

躬耕田野,箪瓢素饮,虽然清苦,但有种远离世俗的清净感。

可惜手腕上的倒计时,是锁住易承的枷锁,每一次的重生,每一次不确定的时间,都让他没有办法用一个现代人的手段真正影响这个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