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19章 交不起份子钱的刘邦(上)

第19章 交不起份子钱的刘邦(上)

县令宴饮宾客的地点选在了沛县城主府衙。

府衙的大门口张灯结彩,大清早就挂灯笼贴红纸,外面也摆满了蒲团圆桌,一片喜气洋洋。

府衙外就是河街里,这是一条类似于后世商业街的街道,虽然远不如后世那种商业街,不过也还是有不少酒馆茶肆,店铺粮行。

易承就坐在城主府衙对面的一座酒馆的二楼,端着个茶盏,一边喝茶一边看府衙的情况。

这古人宴请宾客的人情世故,和后世的差别不大,来了先交份子钱再说。

不像后世只是用纸笔记录,这个时代如果带了份子钱来了,不仅要登记,进门时还会有一个专门的小厮留在门口唱喏。

那小厮唱喏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听清楚,来一个人,什么身份,交了多少份子钱,都要唱个明白。

“城南薛家粮行掌柜薛石,贺一千钱!”

交一千个铜钱的,这份子钱就算是比较高了,根据昨日打听的情报,贺千钱的是有资格去内堂吃饭。

果然,那个粮行掌柜在大门口和几个人寒暄一番,就径直走入了府衙院内。

“郑家鞋铺掌柜郑六,贺三百钱!”

这交了三百个铜钱的,没有进内堂的资格,只是在门口寒暄两句就被小厮安排在府衙外摆好的蒲团上坐下。

“陈家干果铺掌柜王二,贺三百钱!”

“卤水坊掌柜孟卢,贺三百钱!”

“李家造纸坊二公子李东,贺五百钱!”

“城东荀家渔行掌柜荀世青,贺三百钱!”

“张家面铺张二麻,贺五百钱!”...

......

交份子钱还在继续,唱喏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止,易承听了半晌,交三百钱的人是最多的,大概有四五十号人,还有一些交五百钱的,也有二三十号人,至于交一千钱的,从开始到现在,也不过九人。

易承观察到,交三百钱的都坐在府衙外面,交五百钱就能进入府衙院中,想必就是在堂下吃饭,交千钱的应该就可以去内堂吃饭。

人还在源源不断的来,唱喏声不断,不知不觉一壶茶已经被易承给喝完了,不过依旧没有见到刘邦的身影。

茶喝的有点多,易承觉得有些尿急,跟坐在他对面的铁冲打了个招呼,就去楼下的茅厕解手,酒馆的茅厕就在后院的一个拐角处,走个二十来步就到,可易承刚走到茅厕外,就听到里面传来两个男人的声音。

“大哥,真要这么干?”

“你放心好了。”

“那可是一万个钱啊,咱哪弄那么多钱去?”

“你只管随我去,到那你就知晓了...”

易承拉开茅厕的竹门,就看到两个男人站在尿桶前,那两人一人个头不高,三十多岁的样子,蓄着山羊须,穿着一身白布曲裾深衣,另一人面色黝黑,留着八字胡,身材壮硕,穿着一身灰布窄袖短衣,只站着不尿,见易承进来,两人才装模作样的解开裤带准备小解。

易承觉得有些好笑,他从没想过第一次见刘邦竟是在茅厕里。

径直走进去,易承来到第三个尿桶前解开裤带开始放水。

三个男人目视前方,易承这时忽然开口道:“二位也是要去参加县衙饮宴的么?”

站在易承旁边的大汉一个机灵,尿都甩出到了旁边尿桶几滴,倒是靠外的刘邦不紧不慢地道:“怎么,小郎君也欲同去?”

易承嘿嘿一笑“正是。”

“小郎君是哪里人士?”

“我乃是泗水郡下邳人士。”

“泗水下邳人士,来沛县何如?”

“我奉家中之命,来沛县做些陶器生意。”

“哦~原来是商贾之家,想必份礼钱却是少不了的。”

“嘿嘿,我打算跟二位老哥一样,也交一万个钱。”

此言一出,旁边站着的大汉顿时瞪着一双牛眼转过头看向易承,刘邦的尿也停了,只听他哈哈一笑道:“有意思,不知小郎君如何称呼?”

“陶海。”

“姓陶还做陶器生意,倒是巧的很。”

“哈哈,能在此地遇到刘邦老哥,更巧。”易承放完水也系上裤带,“这位想必应该是樊哙兄弟了吧?”

樊哙脸上有惊骇之色,倒是刘邦眯了眯眼睛问道:“陶兄弟认识我等?”

“那可真是久仰二位大名了。”

“哦?陶兄弟何出此言,难道下邳也有人知晓我等名讳?”

易承笑笑道:“此处不便,不知二位兄长可愿赏脸,我在这酒楼二楼订好了桌,还有家中一位兄长在上面,可一同饮杯茶酒。”

“甚善。”刘邦点头同意,樊哙也是跟着点头。

于是易承就带着刘邦樊哙上了酒楼的二楼。

看见易承回来了,不过他身后竟然还跟着两个面生的人,原本坐在蒲团的上的铁冲赶忙站了起来,“二弟,这两位是...?”

“大哥,这二位就是我跟你提起的沛县五位人杰中的其二,刘邦,樊哙。这位是我大哥,名叫陶山。”

铁冲拱拱手道:“久仰久仰,常听二弟说沛县有五位人杰,今日一见果真不凡。”

刘邦眯着眼道:“陶兄弟谬赞了,不知你这二弟是从何处得知什么沛县五位人杰的?”

铁冲搓了搓手道:“这恐怕要问我二弟,只有他才知晓。”

看到刘邦转头看自己,易承微笑道:“我乃师承道门理综一脉,家师曾告诉我,沛县之地,日后将有五位人杰,待天下风云际会,将搅动九州,其中为首之人,将荣登至高之位,还将那五人的样貌姓名画影图形,我便认识了。”

似乎刘邦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稀奇的事,一时间也没有说话,倒是樊哙挠了挠脑袋道:“道门理综?四哥,义堂的蔡哥是不是也说过他也是什么道门理综的半个后人么?”

“正是。”刘邦像是想起了什么也点头道:“蔡哥常说,他们蔡家的制冰之法,就是从道门理综里传下来的。”

听到刘邦说起制冰,易承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几十年前,那是他从齐国临淄出发前往楚国郢都路上,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而发明的硝石制冰,那时他曾告诉过蔡任那些墨家义堂的弟子,这些化学知识,都传自道门理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