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53章 四年辛苦只为粮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第53章 四年辛苦只为粮

作者:吾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02:20

第53章 四年辛苦只为粮

时间的流逝是这世上最容易忽视的力量。

不论人们是珍惜着过每一分钟每一小时,还是挥霍着过每一分钟每一小时。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时间流逝的速度都是一样的迅捷无声。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不知不觉间,易承就已经在骊山山门待了四年时间。

四年时间,易承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研究禽类养殖工作上。

多年的钻研,也让易承摸到了大规模养殖的门槛。

如今在山门的后山处,易承建造了一座一千五百只鸡的养鸡场,还有五百只鸭子的养鸭场。

经过不断的摸索,易承现在养殖鸡鸭的料肉比能够初步达到三比一的水平。

每喂三斤饲料,就能产出一斤的鸡鸭肉。

这个料肉比已经很高了,易承记得在后世,那种流水线工厂生产的鸡鸭,也堪堪二比一的料肉比。

鸡的养殖周期是三个月,鸭子要更长一些,大概五个月左右。

产出的鸡鸭,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其中大部分供给长安城的世家贵胄,小部分供给宏庄李家,对于量产的鸡鸭,长安城的众多贵族富户可谓非常满意。

官员休沐时要吃,逢年过节要吃,请客饮酒时要吃,大规模的鸡鸭量产之后,就是可以保证长安城的禽类供应链处于稳定的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长安城的经济消费。

刘邦一开始还对易承大规模饲养鸡鸭有些好奇。

头两年还特地来过骊山山门几次视察观摩。

他本以为易承养殖鸡鸭有其深意。

可随着来的次数增加,他逐渐发现,易承似乎养殖鸡鸭真的只是为了养殖鸡鸭。

这令刘邦大失所望。

尽管如易承所说,如果禽类大规模养殖成为现实,天下人都有鸡鸭可吃,人人生活富足确实是个很好的目标。

可以刘邦依旧认为,真正的世外高人不应该总是长时间和那些带毛的畜生待在一起。

特别是这些畜生一聚集多了,还有腌臜味道。

可易承却不以为意,他说出了自己仅剩下五年寿命的目标,那就是更多的增加粮食产量和粮食的丰富程度,让天下人都能填饱肚子。

这四年来,易承也在长安周边走过了许多地方,当然,他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自己的封地。

虽然汉朝百姓的生活状态比起秦朝统治时期要好了些许。

可也只是好了些许罢了。

各地的村县,对于农人来说,饥饿是个永远也绕不出去的话题。

每天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甩成八瓣,又是除草又是翻土,又是灌溉又是倒肥,地里的产出依旧只有那么可怜的一点,去掉税收,也就保证一家人能够活着,每年余粮个一两石,都能让一家人开心不已。

一天两顿,闲时吃稀,忙时吃干。

尽管穿越的百余年间,易承已经在粮食增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可随着汉朝初年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国策,汉初人口攀升,粮食产量在膨胀的人口数量面前依旧捉衿见肘。

人活着就要吃粮食,可在古代,粮食远远达不到自由的标准。

这几年还都是丰年,普通百姓家里还那能有些余粮,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呢,易承都不敢想象,这么多人,一旦遇到灾年,他们抵抗灾年风险的能力可以说非常之低。

在后世,国家的战略储备量,至少要够一个国家的国民在没有任何产出的情况下吃上一年。

可在这个两千年前的时代,粮食产量就跟后世的经济赤字一样,某些地方寅吃卯粮的情况都存在,更别说老百姓还要年年顶着税收种地。

曾经的易承认为自己是没有什么历史使命的。

多次穿越成历史上的小人物,让他这个穿越者也受到历史目光的局限,很多时候,他不过是为了自己能过的更舒适而生活。

不论是做官还是做匠,不论是研究各种发明创造,不过都是谋生和更好生存的手段。

可随着易承穿越次数的增加,他也经历了许多这个时代‘高贵’的身份。

多种角色体验过后,易承就有种很强的使命感,历史不再是那个只装在他记忆中的历史,而是他亲眼见证,一点一滴影响着的历史。

这个历史世界归根揭底还是人组成的,而易承也无时无刻不在融入这些人群。

如何帮助人们过的更好,是易承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前年的时候,易承发明了沤肥法,同时提出了播种之前要垫基肥,播种之后要接力追肥和施肥“三宜”时宜、土宜、物宜的原则。

虽然从战国时期,农人已经意识到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产出。

除了远古传下来的刀耕火种草木灰,人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休闲地让杂草丛生,春耕时,耕翻杂草作为肥源。

不过这种随缘的施肥方法,对于提高土地肥力还是非常有限。

易承发明的沤肥法,和提出的三宜原则,对于懵懂的农人来说,无异于是开创性的。

往日那些动物粪便,现在都收集起来打碎埋进土里,家中的夜香,统统倒进草塘泥用于沤肥,垫基肥、追春肥、施肥相宜,这些举措极大的改善了长安周边农人的施肥方法,同时追加的肥力对于作物产出的帮助也是非常明显。

仅仅两年,长安三辅周边的农作物产量又提高了小三成有余。

刘邦一开始还不理解易承的所做所为,后来听说沤肥法和追肥法提高了如此多的粮食产出,才感慨道:“粮者,国之根本也,道门理综,真乃奇门也。”遂赏绢帛数十匹,金银百两。

对于刘邦,易承这几年其实是有意避着他。

这位帝王的晚年行事令人捉摸不透,疑神疑鬼的。

自打商山四皓下山后,整个朝堂都确定了太子刘盈为下一任继任者,而在白马之盟后,汉初朝堂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可刘邦却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满意,听说他经常在朝堂上训斥群臣,而群臣也都是敢怒不敢言,生怕被刘邦一个不顺眼给杀了。

刘邦这两年渐渐变得喜怒无常,行事风格颇为乖戾。

去年刘邦生病,召御医诊治,御医诊断后说‘可以治好。’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狗屁医生!朕以一个布衣平民,手提三尺剑取得天下,受命于天!你一个凡夫俗子有什么资格说这话?你就是扁鹊又怎么样?你竟然敢说朕的病你‘能够治好’,难道朕的命掌握在你的手里?呸!’

骂完就让左右把御医直接拉下去赐死,等到御医被架出去,刘邦又忽然反悔,不仅收回了赐死的命令,还命人赏赐给这名御医五十斤黄金放他回去。

其喜怒无常,乖戾性格可见一斑。

不过也正是那次之后,时年已经五十九岁的刘邦,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易承听说,这段时间,他的腿脚也不舒服,甚至长时间卧床不起,恐怕这位开启中国大汉王朝的皇帝也即将走到寿命的尽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