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46章 秋收的关中(上)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第46章 秋收的关中(上)

作者:吾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02:20

第46章 秋收的关中(上)

东绣县县令是一个妙人。

易承问什么,他就答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说话语调平缓,像是背书一样,颇有种后世智能音箱的感觉。

易承觉得有趣,便搭话问他曾经的经历。

原来这位县令名叫曹安,秦国时期,他一直在东绣县县衙担任主吏掾一职,也就是跟萧何曾经一样,差不多相当于县高官。

后来项羽进了咸阳,下令把咸阳周边三十四个县的县令全杀了,然后提拔下面的人升任县令,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便被选为东绣县新一任县令。

战战兢兢的干了不到三年,结果项羽就被刘邦给干掉了。

项羽一倒台,刘邦又入了咸阳,本来以为这回自己的脑袋不保了,可刘邦竟然和项羽截然不同,非但没有杀人,反倒是命人送来新官服和一本《二年律令》,命他继续在东绣县担任县令。

曹安自然是感恩戴德,一直兢兢业业的按照《二年律令》上的指示工作。

“哦,这么说来,其实你没见过汉王?”易承有些好奇地问道。

“侯爷说的哪里话,小人何尝能得见汉王真颜,汉王乃真龙天子,我等小人,只是听说汉王之丰功伟绩,便是这辈子的福分了,哪里敢奢求见到汉王。”

易承有些忍俊不禁,万万没想到,刘老三的民间声望原来这么高。

“我问你,这东绣县离我此处山门远么?”

“不远不远,乘马车两个时辰便可到达。”

“好,那就走,带我去看看我的这处封地,究竟是什么样的...”

...

易承突发奇想,让这个东绣县的县令带自己去看一看,刘邦封给自己的三千户食邑的封地究竟是什么模样。

从骊山的山门到东绣县其实并不算近,易承带着太宰卢方三人,乘坐县令的马车,一路沿着山道向东行驶。

沿途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田全都熟了,易承便问起秋收之事。

曹安便告诉易承,今日秋收就已经开始了,大概三日,秋收便可结束。

就这么一路边看风景便跟曹安扯皮,马车终于到了县城。

说是县城,其实就是一座小型合作社一样的农业聚居地。

还没两人高的黄泥墩子就算是城墙了,倒是城里连接外面的道路修建的还算不错。

曹安带着易承去城里转了一圈。

果然没啥看头,在这个时代的人觉得建设很好的县城,比易承后世见过的最差的城乡结合部都不如。

大部分都是土坯房,连砖瓦房都没有几间,更别提木质的二层楼房了,整个县城就一家粮行,说是县城,实际上就是个大一点的农村。

易承便直接下令,让曹安带自己去乡下看看,看看自己麾下的田亩有多少顷,现在的稻田长势如何。

曹安点头称喏,便带着一行人出了县城,朝城东头走去。

九月的关中是金黄色的世界。

站在东绣县县城东头的土丘上,易承望着面前一望无际的稻田,此时天气晴好,天空湛蓝,在金黄稻田中,是许多辛勤收割稻谷的农人,这让易承的心情十分快慰。

任谁看到这片丰收的场景,都会由衷的感慨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他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骊阳侯您看,这便是本县最大的水田区了,一共有水田一千四百一十四顷,水车九十七架,旱田东边是大块,一共有三千一百九十顷,往北还有一千多顷的山田....这其中水田又有上田三千二百亩,中田六千六百一十亩,下田...”

易承就这么听着东绣县令像是在念经一样的汇报田产,他直到现在才知道,三千户侯的封地是有多大,虽然东绣县只是一个中县,可光是每年税收也有六万石以上。

换成钱来算,田租差不多就是三百万钱 户税一百万钱 劳役一百万钱,这还是保守估计,一年收入能超过五百万钱,妥妥的大地主阶级。

怪不得这个时代的人全都一心想搏个马上封侯,原来当了侯爷,也真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农人们编着裤脚,赤着膀子在稻田里用镰刀收割着稻子。

他们用的镰刀和后世易承见过的那些镰刀完全不同。

这个时代农人所用的镰刀,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块铁片或者青铜片,甚至家境贫困一些的,只能用石头做镰刀。

别小看那一小块铁片或者石刀,这些农人仅仅用这种非常简陋的工具,就可以很高效的在田野里收割水稻。

一茬又一茬,成捆成捆的水稻被从根部割断。

刚刚被割下的黄绿色禾苗,上面挂满了金黄饱满的稻种,然后被随意的铺在田垅上。

另一些农户推来一些两轮的小板车,然后将田垅上的那些稻谷都放在板车上,推到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

空地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其中大多是女人和孩子。

她们在那里打谷。

在易承的印象中,后世其实已经很多年都看不到打谷了。

自从有了收割机脱谷机这些现代化设备,农村的打谷场也不知什么时候渐渐消失,打谷这一传承自古老文农耕时代的行为也封存在记忆深处。

可是现在,易承就能看到许多的农人,高举着刚从田地里收割下来的稻谷,然后重重地摔在木斗中。

“哗”“啪”“哗”“啪”...

随着农人们的摔打,稻谷上饱满的稻穗便被摔打到了木斗中。

一些大一些的孩子,就坐在他们的父母身边,每当他们的父母将一捆禾苗摔打完之后,他们就接过丢弃的稻苗,然后仔细地寻找遗落在稻苗上的稻谷。

一旦找到,他们就会再把谷子丢进大木斗中去。

还有一些更小的小孩子,很多还光着屁股,他们则是围着木斗周围捡拾那些被摔飞出来的麦穗,一旦找到,他们就会把麦穗塞进嘴里吃掉。

或许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乡土情结,正是从耕种这种原始的收获中获得的。

“骊阳侯,三日之后秋收结束便是收税的日子,《二年律令》有曰‘封侯地收田者,当缴田刍,三十取一,户刍且征,四十取一,此足其县用,此乃是给县属侯国开支所用,待下官收纳了田刍和户刍,便会将计薄统计清楚,一并交与骊阳侯查看...”

东绣县令继续喋喋不休的说着,易承摆了摆手道:“关于税收事宜,本侯全权交由县令大人统管,本侯现在只想去这田间走走。”说罢,便自顾自地朝纳田间地头走去。

东绣县令反应过来,先是一喜,没想到这位年轻的侯爷竟是这般好说话,随即看到易承孤身一人居然下了田,便赶忙指挥衙役们跟上易承。

易承就这么走在稻田的田埂上。

他的记忆不断的闪回着。

在这近两百年的穿越经历中,他曾无数次下过田,走过这田埂上的乡间小道。

记忆最久远的那次,还是在楚国郢都城外,与屈原一同观看农人收割稻田。

...“已经三日了,今日乃收稻的最后一天,农桑乃国之根本,见此丰年,犹感心中快慰啊。”

...“我曾在道门理综的古籍上看过一册高产之稻的消息,据说是翻过楚国岭南的烟瘴之地后,再往南走,便会看到一种名曰双季稻的稻种...”...

屈原的音容笑貌依稀在眼前,自己建议他去寻找的双季稻也已经找到,可时间其实已经过去了足足百年。

郢都已经不存在了,楚国也已经不存在了,甚至覆灭了楚国的秦国,也已经不存在了。

时间,真是这世上最有力量的东西。

易承的脚步忽的停了下来。

因为他看到在他不远处的河道边上,正有一位老者在摆弄一个小型的木架水车。

那座水车的样式,他曾经无比熟悉,因为这东西正是他发明的水磨水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