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258章 鹰旗永不落

1444,拜占庭再起 第258章 鹰旗永不落

作者:加利西亚的鳐鱼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2:25:12

第258章 鹰旗永不落

第258章 鹰旗永不落

今天的君士坦丁堡有些与众不同,商业依旧繁忙,人流量依旧很大,城内的工坊区依旧敲敲打打,但来来往往的行人却行迹匆匆,时不时低下头来交头接耳,神色十分凝重。

维内托独自走在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上,环顾四周,十分疑惑。

远处传来店铺关门的声音,杂货铺的老板锁好门窗,准备回家,酒馆主则拽出醉醺醺的酒鬼,一把扔在路边。

街边的几家妓院更是紧闭门窗,似乎好几天都处于歇业状态。

维内托快走几步,靠近一位酒馆主,向他微微鞠躬。

“什么事?”

酒馆主看了看维内托,从外表和装束上认出了他拉丁人的身份,没好气地问。

“您好,我是意大利人,刚刚坐船来到君士坦丁堡,早就听说这是全欧洲最繁华的城市,但今天……这是怎么了?”

维内托的希腊语十分标准,礼仪也一丝不苟,店主的神情立马缓和了不少。

“歇业了,去圣索菲亚大教堂祈祷。”

“祈祷?现在并不是祈祷时间吧?为了什么而祈祷?”

维内托心中的疑虑并未得到缓解,继续问道。

“你又不是罗马人,干嘛问这个。”

店主显然不愿多说,迈步离开。

维内托一愣,摇摇头,摸出一张纸条,决定不再深究,径直前往自己的目的地。

“君士坦丁堡,中央大道旁,第十二区,君士坦丁堡大学……”

维内托走走看看,终于赶在太阳落山前来到了坐落于大道旁边的君士坦丁堡大学。

这所大学由一千多年前的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创立,用以对抗南边的异教徒学府雅典学院,自始至终都是君士坦丁堡的最高学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整个欧洲的思想中心,文学和艺术在这里启航,东西方的文化和技术在这里碰撞。

君士坦丁堡大学是一所高等学府,只有家境富裕的孩子才有能力来这里读书,在几百年前,课程主要包括法学,哲学,修辞学三大学科和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等实际技术,继承了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讲授为辅,老师和学生们坐而论道。

当然,君士坦丁堡人自始至终都喜欢辩论,神学,文学,自然哲学……什么都能辩一辩,什么都爱吵一吵。

在东罗马鼎盛时期,君士坦丁堡大学无疑是辉煌而繁盛的,这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都比较开明,罗斯蛮子,阿拉伯异教徒,拉丁学者甚至是希伯来人都可以来君士坦丁堡大学交流学习,也因此成为了极为重要的思想交汇之所,为帝国的文艺事业和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帝国衰落,君士坦丁堡大学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去,在学者的保护和教士的约束下,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的威尼斯人没能抢走太多珍贵的书籍,但国土的沦丧和经济的衰落带来了连锁反应,君士坦丁堡大学不复往昔。

当外敌当前,连生存都成了一种奢望时,再繁盛的文学,再优秀的艺术,也终究比不上手中的长枪和短矛。

但是,哪怕直到15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的学者依旧很多,君士坦丁堡的几座高等学府依旧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教学体系,大量书籍也依旧静静躺在大学和修道院的图书馆中,等待后人的品味。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书籍是无价之宝,只要它们还在,只要还有人看,传承就不会断绝。

在十四年前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前夕,城内人心惶惶,不少学者开始将书籍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同时不分昼夜,加紧誊抄。

不少人甚至准备将这些书籍转交给意大利商人,以免落入突厥人之手。

东罗马的学者虽然不喜欢拉丁人,但他们知道,东西方虽然兄弟阋墙,但终究属于同一份文化传承,对传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古籍非常珍视,会让它们得到更好的利用。

如果这些东西被来自东方的突厥人得到,恐怕绝无幸存之理。

但是,他们的担忧都是多余的,加拉塔的大火和金角湾的海战断送了穆罕默德二世的野望,东罗马帝国在皇帝的带领下绝地反击,保住了古老的不坠之城。

随后,东罗马帝国一路凯歌,巴尔干凯旋光复,经济迅猛发展,文教事业开始复苏。

正是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学者体系保全良好,高等教育框架得以迅速重构,凤凰涅槃的君士坦丁堡大学焕发出蓬勃生机。

然而,东罗马帝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崇古情节,认为古人的智慧涵盖了对人类真理的全部认知,只要能把他们的知识钻研透彻,就足以获得所有的智慧。

看着古朴而典雅的君士坦丁堡大学,维内托思绪万千,快步向大门走去。

“站住!什么人?”

一个粗犷的声音让维内托停下了脚步,看守大门的卫兵队长虎虎生风地走了过来,身边还跟着两位士兵。

“我是维内托·朱塞佩·维托里奥,意大利学者,受教育大臣兼君士坦丁堡大学校长巴尔萨蒙之邀来到这里研究学习,这是我的邀请函。”

“还有一份来自迦太基留守大臣巴西利厄斯的介绍信,是用来觐见陛下的,你也可以看看。”

维内托将邀请函和介绍信递给队长,队长不太会认字,但看清了上面的纹章,点了点头,将两封信还给维内托。

“走吧。”

维内托笑了笑,低声道谢,快步走进校园。

君士坦丁堡大学建造在一座宫殿中,宫殿外则是广场和草坪。

广场中聚集着不少学生,几位学员站在临时搭起来的高台上,慷概激昂地进行着演讲,学生们围绕着演讲者聚集成几个小圈。

“诸位,埃及的科普特教会属于实实在在的异端,他们早已背离了正信,误入了歧途……”

维内托对这种话题兴趣全无,走向下一个圈子。

台上的青年正在朗读自己刚刚写完的诗歌,维内托听了一会儿,便走向第三个圈子。

“都来看看!这是我最新研究出来的农业方法,将几种粪便混合起来——唉,别走啊!”

青年说至兴奋,从后方拿出了一个装满混合粪便的袋子,顿时熏走了大部分听众。

“陛下要设立皇家科学院了,我肯定是有力人选,不听是你们的损失!别走……”

维内托捂住鼻子,来到最后一个演讲圈子。

“无数迹象表明,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大地是球形的,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都曾对这个问题做出过论证,教会一直以来都误导了我们——”

一个青年人掷地有声地说。

“胡说!这个世界由上帝创造,怎么会是球形的呢?照你这么说,我们的探险舰队从地中海向西出发,难道还能走到印度?”

一个声音反驳道。

“正是如此!世界不是分开的,是连为一体的,一直向西出发,迟早会抵达东方。”

“等着瞧吧,等哥伦布阁下的探索舰队回来,你们就会明白的!”

维内托满意地点点头,总算听到些有价值的东西了。

青年人似乎对地圆说笃信不疑,但又无法拿出什么切实的证据,只能将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一口咬死。

他的对手显然对教会的地平说深信不疑,虽然也没什么证据,但辩论技巧比较高明,一上来就开始扣帽子,弄得青年人非常难堪。

维内托兴致盎然地听了听,直到他们开始从辩论转向人身攻击,这才抽身离去。

看来东帝国也没有传闻中那么迂腐保守嘛,还是有不少新思想的。

至少,东罗马人没有像传说中一样,询问葡萄酒时回答三位一体,询问旅馆时又回答圣父比圣子大。

想到这里,维内托的兴致又高了些。

穿过广场,维内托来到校园角落的一栋宅院前,这里便是教育大臣兼君士坦丁堡大学校长巴尔萨蒙的住所。

维内托知道,在伊萨克中兴初期,资金紧缺,但这位温和的长者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贫穷时期就用贫穷办法。

现在有钱了,他也加足了教育复兴的马力,不仅重建了雅典学院,还在君士坦丁堡大学设立了助学金,将招生门槛放低,让更多中产市民甚至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管家早早等候在此,见到维内托,将他迎进餐厅。

餐厅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维内托认识其中一部分,都是像他这样的学者。

“维内托,来坐吧。”

巴尔萨蒙笑呵呵地指了指一旁的座位,同时吩咐侍女端上酒食。

简单的餐前祷告后,众人开始吃饭,丰富多彩的餐点安抚了饥肠辘辘的胃,醇香的酒让大家放下初次见面的芥蒂,打开了话匣。

“巴尔萨蒙大人,陛下准备建立皇家科学院,广邀世界各地的学者到君士坦丁堡进行研究,是真的么?”

一个中年人借着酒劲开口问道。

“是的,我之前在意大利跑了这么久,目的也就是招揽你们这些人才。”

巴尔萨蒙放下刀叉,端起一杯甜酒。

“皇家科学院不受教会影响,你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研究,不用在乎世俗的禁忌。”

“这……这真的可以么?西欧没有这样的君主。”

一个胖子涨红了脸。

维内托认识他,一个致力于解剖尸体的医生,由于半夜开坟偷尸体被发现,已经登上了教会的通缉名单。

“是的,东帝国的教会必须服从陛下的命令,只要陛下保护你们,他们顶多发发牢骚。”

巴尔萨蒙含笑点头。

“皇家科学院被陛下划分为五个分院,分别是自然哲学院,医学院,化学院,天文院和工程院。”

“陛下知道你们不喜欢官场的那一套,皇家科学院比较自由,没有诸多限制,所有院士有一份补贴,同时可以在各大高等学府担任教授,工程院和医学院的院士还能出去接一些委托,陛下不阻止这些。”

“如果你们有什么研究意向,可以向皇帝申请资金,也可以拿着自己的发明创造去找各大商人,请求他们的资助。”

“你们加入皇家科学院后,自动获得罗马公民的身份,可以随意阅览皇室藏书和各大图书馆的藏书,包括教会禁止的书籍。”

巴尔萨蒙看向众人。

“而且,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如果有杰出贡献,还可以获得元老院元老的荣誉头衔。”

在座的各大学者一听,顿时眼冒精光,窃窃私语起来。

“巴尔萨蒙大人,要是一个学者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才能,陛下会怎么安排呢?”

一位学者开口问道。

“只要满足资格,一个人可以同时加入多个分院,比如你,维内托,”

维内托连忙咽下口中的酒液,看向巴尔萨蒙。

“你本来是个建筑学家,之前在佛罗伦萨接了不少工程,但也在天文学上有些造诣,你就可以同时担任工程院院士和天文学院士。”

巴尔萨蒙笑着说。

“是这样,大人,不过我现在已经不怎么接工程了,专心致志搞天文学研究。”

维内托点点头。

“有什么进展吗?”

“有一些,不过我认为,现在制约天文学发展的其实是观测工具的落后,我正在想办法对现有的放大镜做出一些改进,争取提高放大倍数。”

维内托将自己最近的研究和盘托出。

“嗯,这倒是个不错的方向,到时候你可以去见一见陛下,要是能够提高放大倍数,不仅可以让天文学的进展大大加快,还能应用到军事和航海领域。”

巴尔萨蒙评价道。

维内托点点头,环顾四周,再度看向巴尔萨蒙。

“巴尔萨蒙大人,沃依切赫先生没有来么?”

“没,他还是不愿离开克拉科夫,但承诺以后来君士坦丁堡大学交换讲学。”

巴尔萨蒙遗憾地摇摇头。

“那真是可惜了,他在信上经常说,君士坦丁堡收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籍是全欧洲最多的,非常希望来看看先贤的著作,尤其是阿里斯塔克的书。”

维内托也有些可惜。“阿里斯塔克?日心说?”

巴尔萨蒙想了想,有些惊讶。

“是的,大人,现在地圆学说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而且论证起来相对容易,只要完成一次环球航行就可以。”

维内托说道。

“但关于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地心说和日心说哪个才是真理,这还需要更高级的观测设备。”

“好吧,在没有得出结论前先不要公布研究结果,这在教会眼里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陛下愿意保护你们,但你们不能太嚣张。”

巴尔萨蒙点点头。

众人都是欧洲最先进的学者,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没有教会的制约,前途又有了保障,大家都非常开心,一边痛骂罗马教廷对于科学研究的抵触态度,一边交换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聊得火热。

太阳落山,月牙悬挂,学者们纷纷告辞,回到自己的住处。

“维内托,有什么事吗?”

巴尔萨蒙送完客人,发现维内托还留在这里,愣了一下。

“是这样,巴尔萨蒙大人,有件事情我得告诉您。”

维内托思索道。

“说吧。”

巴尔萨蒙温和地说。

“您也知道,我是佛罗伦萨人,早年前往博洛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和天文,从十年前开始担任美第奇家族的建筑师,帮他们重修家族陵墓。”

“美第奇家族非常富裕,建筑非常庞大,这么庞大的建筑肯定无法由我一人设计,于是,在施工途中,我曾多次拜访韦罗基奥大师,相信您也听说过他的名字。”

巴尔萨蒙笑了笑。

“韦罗基奥大师可是当前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了,他的雕塑和绘画都非常有名,我当然听说过他。”

维内托点点头,继续说道。

“有一次,我在设计一处浮雕时陷入了思维困境,只好去求助韦罗基奥大师,他在第二天给我带来了一份草稿,当即让我茅塞顿开。”

“正当我夸赞他的手艺时,他却摇了摇头,说这份草稿并不是他的手笔,而是出自他的学生。”

“我当时极为惊讶,找到他的学生,和他谈了谈,还看了他的一些随笔。”

“我发现,此人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他的天赋绝不仅局限于绘画和雕塑,在数学,建筑学和自然哲学方面都具有一些独到的思考,甚至比我的思想更加开阔。”

“在我来之前,曾邀请他随我一同前往君士坦丁堡读书,但他拒绝了,想跟随韦罗基奥大师完成学业。”

维内托无奈地摊了摊手。

“不过他也说,当他完成学业后,会试着前往东方找一份工作。”

“那真是太可惜了,不过也谢谢你。”

巴尔萨蒙呵呵一笑。

“对了,这孩子叫什么名字?我以后也能关注一下。”

“他的出身不太好,是十几个孩子中的一个,还是个私生子,家境只算小富,童年在农村长大,但过得还算幸福。”

维内托想了想。

“由于他是个私生子,理论上没有自己的姓氏,人们一般称他为芬奇小镇的列奥纳多。”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就是他的名字。”

“挺不错的名字,我以后会留意的。”

巴尔萨蒙点点头。

“韦罗基奥大师眼光极高,门下没有庸才,能够获得他的认可,说明这位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确是具有才华的。”

“那就多谢大人了,时间晚了,我这就离开吧。”

维内托微微鞠躬,行礼告辞。

巴尔萨蒙把维内托送到门口,四周一片寂静,城市仿佛也透着一股不正常的黯淡,只有草丛边的秋虫时不时尖声嘶鸣,萤火虫四下飞舞,散发微弱的荧光。

“大人,君士坦丁堡最近是怎么了?”

维内托忍不住问道。

“我听说伊萨克皇帝做出工商业改革,大力招商引资,意大利的不少商人都在往东帝国跑,应该不会如此冷清啊?”

“难道是改革失败了?”

巴尔萨蒙闻言,沉默片刻,轻轻一叹。

“改革非常成功,来到帝国各大城市的商人也的确变多了。”

“只不过,最近一段日子,市民们都去圣索菲亚大教堂祈祷了,也就略显冷清。”

“祈祷?为了什么?我问了一些市民,但他们似乎都不太想告诉我。”

维内托苦笑道。

巴尔萨蒙抿了抿嘴唇,指了指远方的大皇宫。

“君士坦丁陛下病了,据说很严重,经常昏迷不醒,可能很难再好转了。”

“君士坦丁堡的市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见陛下骑马上街的身影了,消息一放出来,他们有些慌乱,开始去大教堂给他祈祷。”

见维内托有些惊愕,巴尔萨蒙继续说。

“现在,巴列奥略皇族主支的所有成员都守在大皇宫中,这是君士坦丁陛下强制要求的,此前他虽然也病倒过,但从未做出这样的命令。”

“他现在已经拒绝治疗了,将伊萨克陛下给他请来的医生全赶走了,只是每天等着伊莎贝拉亲王妃的分娩。”

“无论如何,愿上帝保佑这个伟大的圣战士吧。”

巴尔萨蒙在胸前画上一个十字。

……

宽广的大海上,天空阴沉沉的,风暴刚刚结束,乌云还未彻底散去,前方笼罩着一层薄雾。

一支舰队航行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这支舰队由四艘卡拉维尔帆船和一艘小型克拉克帆船组成,风帆上,金红色的双头鹰猎猎飞扬。

很显然,这就是不久前从圣尼古拉斯总督区启航向西的西印度探索舰队。

舰队的出航并不十分顺利,第一次出航时,刚出港便遇上了风暴,撞上了礁石,被迫回到圣尼古拉斯群岛修理,耽搁了不少时间。

第二次出航时,航行途中再一次经历风暴,经历过这一轮风暴的洗礼后,探索舰队损失了一艘卡拉维尔帆船,还丢失了原先的航道,只能继续向西航行。

旗舰圣西里尔号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拿着指南针,不断校正舰队的航向。

“哥伦布大人,安娜公主号估计是回不来了,刚刚与我们汇合的尼西亚号亲眼看到他们被海浪掀翻,但却无能为力。”

二副走过来,对哥伦布低声说道。

“让神父们祈祷吧,愿他们的灵魂升入天国。”

哥伦布闭上双眼,在胸前画上一个正教十字。

“已经做了。”

二副想了想,凑得更近。

“大人,海洋变幻无常,我们又不可能像非洲舰队一样沿岸航行,现在的航向已经跟陛下给出的路线图差了很远,还要继续航行吗?”

“当然要继续,上帝会指引方向,我们终将找到属于基督徒的地上天国。”

哥伦布坚定地说。

“当航海家,最重要的不是天赋,不是才能,而是勇气。”

“怎么,你怕了?”

“怕什么,您都不怕,何况是我。”

二副当即挑了挑眉。

“我曾经是摩里亚大公号上的水手,二十年前跟着伊萨克皇帝下过西洋的,干航海,要么赢得世界,要么一无所有,早就习惯了。”

“哈哈,说得好,这才是个航海家该有的样子!”

哥伦布哈哈大笑,拍了拍二副的肩。

“等我们到达印度,一定会青史留名,受万众瞩目!”

哥伦布的眼中透着狂热。

“大人,您还对印度念念不忘呢?印度不是已经被发现了吗?”

二副无奈地摇摇头。

“也许吧,不过我始终相信,世界是圆的,也许我们向西航行,也能抵达印度呢?”

“又或者,我们可以找到比印度更加神秘的东方王朝,比如阿拉伯人口中的明国和东瀛?”

“无论如何,从来都没有什么绝境,只要我们想走,路就在脚下。”

哥伦布遥望远方,眼里全是自信。

“上帝会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征服梦想中的天堂,那里有荣耀和黄金,人人自得其所。”

他举起教父所赠的金色十字架,轻轻放在唇边。

“神啊,保佑你的信徒吧。”

舰队继续西行,乌云却渐渐消散,耀眼的阳光刺破云层,照耀在鹰旗之上。

远方的雾气渐渐散去,浓雾中透出一抹葱绿,若隐若现。

没等哥伦布细看,瞭望台上传来一声惊呼。

“哥伦布大人,前方发现大陆!不是岛屿,是一整片的大陆!”

……

1467年9月1日,东罗马帝国西印度探索舰队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率领下越过大西洋,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大陆。

由于风暴的影响,探索舰队稍稍偏离了原先的预定航道,并没有如以撒所想的那样抵达巴西东南部,而是航向西北,在委内瑞拉附近抛锚登陆。

可惜的是,哥伦布并没有找到他心中富饶的印度,也没有遇上传说中的明国和东瀛,当地几乎一片荒芜,零零星星的几个原始部落在看到海上的巨兽后,惊恐地逃回丛林。

然而,哥伦布依旧非常高兴,依照和以撒的约定,将自己登陆的第一片土地命名为圣君士坦丁,在这里插上了双头鹰的旗帜。

自此,东罗马帝国正式发现美洲新大陆,补上了早期殖民帝国的最后一块拼图,一张绘着荣光和财富,血腥和黑暗的盛世画卷徐徐展开。

在圣君士坦丁的双头鹰旗下,哥伦布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一块石碑,在石碑上用歪歪斜斜的希腊文刻下了他最喜欢的两句话,都出自以撒在航海学校的演讲。

鹰旗所向之地,皆为帝国之疆土。

鹰旗屹立之所,太阳永不落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