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108章 布兰科维奇

1444,拜占庭再起 第108章 布兰科维奇

作者:加利西亚的鳐鱼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8 22:25:12

第108章 布兰科维奇

第108章 布兰科维奇

巴尔干半岛坐落于欧洲大陆东南部,西滨亚德里亚海,东临黑海,南临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北抵匈牙利大平原,地形崎岖,平原狭小,河湖密布。

阿尔卑斯山脉的分支,迪那拉山脉和巴尔干山脉自西北横贯东南,将整个巴尔干半岛切割得支离破碎,在沿海地区留下一小片平原,其余部分多半为山地和丘陵。

地中海气候带来的丰富水汽使得这里雨水充沛,一条条河流在山脉间蜿蜒盘旋,冲刷出一片片肥沃的沿河谷地,形成一个个聚落区。

巴尔干山脉的资源禀赋很不错,各种矿物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其中,铜,铁锡等常用金属分布广泛,易于开采。

这里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最东端的君士坦丁堡距离亚洲只有一水之隔,最南端的摩里亚半岛距离昔兰尼加也只有一昼夜的航程,南部半岛深入地中海。

海岸线的漫长使得这里良港云集,东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东西方往来贸易均从这里经过,靠着将君士坦丁堡而来的货物高价卖给西欧而获取大笔利润。

这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纷争不止,战乱不休。

在巴尔干半岛这片舞台上,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共和国,东罗马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各逞一时,占据这片多山的土地。

由于半岛地形本身的局限性,这里人口较为稀少且分散,黑暗的宗教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成为压在当地人民身上的两座大山,新的思想很难传入其中,人民愚昧而懦弱,贵族贪婪而善变。

东罗马帝国急剧衰退以来,奥斯曼帝国跨过加里波利,以惊人的速度将半个巴尔干收入囊中,通过各种手段将局势渐渐稳定。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不断扩张,引起欧洲天主教国家的恐惧,巴尔干半岛逐渐成为基督教势力和伊斯兰教势力纷争的战场,匈牙利和奥斯曼各自拉拢当地贵族领主,贵族们朝秦暮楚,不断发起战争,普通民众随波逐流,在剥削和压迫之下苟延残喘。

“安德尔森勋爵,阿尔伯特勋爵,跨过这座山脉,前方就是贝尔格莱德!”

一个规模不小的使团正沿着山路缓缓前进,旁边河水潺潺,山间的云雾和水汽四散蒸腾,绿树和红花交相辉映,仿佛仙境。

使团的马车上绘着双头鹰的徽章和十字四贝塔的纹章,显然来自东罗马帝国皇室,巴列奥略家族。

外交大臣安德尔森和情报总管阿尔伯特坐在中间的马车上,没有言语,静静等待着。

山路弯弯,峰回路转,绕过山腰之后,眼前豁然开朗。

远方的大河静谧而宽广,像是一条湛蓝的丝带,系在广袤的平原之上。

一座规模庞大的城市坐落在大河之间,骄阳正好,城市在绿地和蓝天的衬托下显现出温馨的白色。

塞尔维亚大公国首都之一,巴尔干半岛之钥,白色之城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位于巴尔干半岛最北部,扼守多瑙河流域通向巴尔干半岛的通道,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多瑙河和萨瓦河在此相交,耕地和牧场沿着两条河流交错分布,工坊区和商贸区人流密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座城市由前代塞尔维亚大公斯蒂芬·拉扎列维奇建造,将一座拜占庭式小城堡变成一座坚固的要塞,牢牢守住巴尔干半岛的门户。

远处的道路上溅起一阵尘土,一队东欧骑士踏地而来,高举着塞尔维亚大公布兰科维奇家族的旗帜。

“远道而来的使者,来自比林奇的朋友,大公已经得知了你们的来意,命我到这里迎接你们,还请进城歇息,容我们略尽地主之谊。”

骑士们停在使团前,为首一位年轻人摘下面罩,朗声说道,面带微笑,彬彬有礼。

安德尔森出使之前做过功课,从装饰和徽章上认出了这位年轻骑士。

斯德芬·布兰科维奇,现任君主杜拉德·布兰科维奇的侄子,勇武出众,贤明有礼,与杜拉德的几个顽劣儿子形成鲜明对比。

“您好,尊敬的骑士,我们奉伊萨克皇帝之命前来,刚刚从阿尔巴尼亚离开,希望得到大公的接见。”

……

君士坦丁堡城,狄奥多西城墙南段。

乔万尼·朱斯蒂提亚尼披着战甲,巡视城防。

加拉塔之战结束后,奥斯曼和东罗马双方继续在狄奥多西城墙下死磕,咬着牙将一波又一波兵力投诸战场。

加拉塔城已经破败不堪,城墙也在大火中受到了破坏,以撒舍弃了其余大部分城区,命奥尔汗军团长和伦斯特市长固守东南角的金角湾塔楼。

此战之后,奥斯曼海军舰队开始从双柱港频繁驶出,配合割喉堡和安纳托利亚堡垒对马尔马拉海上的舰船严加检查,加紧了对于君士坦丁堡的封锁。

奥斯曼军队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些来自昔兰尼加,苏尔特和塞浦路斯的俘虏和军旗,在城墙之外大肆宣传,号称已经将北非攻破,他们的家人均被掳掠为奴。

接着,一些匈牙利使臣和德意志邦国使臣开始出现在奥斯曼军营中,似乎达成了某些协议,也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对此,以撒和君士坦丁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加强巡视,命令教士主持祝福仪式,安抚军心。

可是,将近一个月孤立无援的战斗已经使守军身心俱疲,敌人散播的流言冲淡了加拉塔大捷的喜悦,不断增加的伤亡也消磨着士兵们圣战的决心。

值得庆幸的是,敌军的情况也大差不差,扎甘帕夏惨痛的失败加深了吉哈德圣战士们内心深处对于君士坦丁堡城墙的恐惧。

在之前的一百年里,他们无数次尝试进攻这座坐落于黑海之滨的城市,但是无一例外以失败结尾。

每一次气势如虹地冲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又在不久之后灰溜溜地逃走,留下遍地伤痕。

战争之前,他们总会互相鼓励,高喊着真主至大,暗示自己一定成功,从而掩盖内心的惶恐。

但是,加拉塔的一场大火,却将他们编织的幻梦彻底烧毁,露出血淋淋的现实。

原来,敌军并不孱弱,反而坚强而勇敢。

原来,希腊皇帝并不无能,反而多谋而诡诈。

炮灰已经几乎消耗殆尽,新的炮灰还在征召之中,精锐的耶尼切里开始担当起主攻的大任,与城墙上的敌人刺刀见红。

君士坦丁堡守军所有的外围塔楼和几道壕沟已经全部失陷,守军龟缩在城墙之上,等待奥斯曼人的冲锋。

“将军,您不觉得最近敌军放在南段的皇家巨炮有些多吗?”

城墙上,第三军团的军团长达尼埃尔如此问道。

“他们之前一直将中段城墙作为攻击重点,那里的城墙已经出现了几处大缺口,他们非但没有趁热打铁,反而转移攻击重心,这很不正常。”

“的确,奥斯曼人是否在南段增兵?”

乔万尼问在场的众人。

“没有,奥斯曼人的攻势反而减弱了,只是火炮一直不断,而且昼夜不停。”

乔万尼皱皱眉头,思考片刻,却也没什么头绪。

“我会去找二位皇帝陛下汇报情况,你们加紧值守,避免奥斯曼偷袭!”

……

“对面的指挥官是乔万尼·朱斯蒂提亚尼,一个热那亚人,佣兵头子,海盗船长,无恶不作,却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一席话毕,攻城大营中的众人都哄笑起来。

马哈茂德没有笑。

“佣兵和海盗的身份说明他经验丰富,虔诚的信仰说明他顽强不屈。”

“这并不是一个好对付的敌人。”

“据我所知,将火炮中装上霰弹和围尸打援的方案就是这位朱斯蒂提亚尼提出来的。”

众人立马沉默下来,显然对这两种战争艺术心有余悸。

“依照苏丹陛下的意志,原安纳托利亚军和三个耶尼切里军团都归我指挥,愿伱们时刻做好准备,万万不得松懈。”

“凡有作战命令,无论你在干什么,立马停下,校场集合。”

马哈茂德环顾四周。

“我知道,你们中有些人比我出身高贵,有些人比我资历更深,打心眼里对我这个初次执掌大军的毛头小子非常不服气。”

“你们私底下怎么想,我不在乎。”

“凡有抗令,杀无赦。”

马哈茂德抽出弯刀,一把插在桌面,杀气腾腾地看着诸位贝伊和帕夏们。

“帕夏,您到底是怎么安排的?至少要通知我们吧?”

一位耶尼切里军官问道。

“你们不需要知道这么多,执行命令即可。”

“出去吧。”

众人离开指挥大营,马哈茂德坐了一会儿,离开营帐,望向远处高耸的城墙。

夕阳西下,城墙上,依稀可见忙碌的士兵,他们正在修缮缺口,稳固防线,将火炮,弩机和希腊火调试完备。

显然,自己连续几天的炮击已经使得敌军指挥官警惕起来。

马哈茂德骑上战马,带着几名亲兵离开营地。

他们避开灯火,找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废弃教堂。

教堂外的卫兵戒备森严,岗哨颇多,显然是为了守护军事机密。

“阿伽!”

教堂门口,负责驻守这里的小队长向马哈茂德致敬。

“怎么样了?”

“进度不错,您许下的赏金非常丰厚,他们三班不间断地施工,预计将在后天彻底完工。”

马哈茂德点点头,将缰绳扔给亲兵,走进教堂。

教堂里早就不复当年的神圣,破败的神像歪倒在一边,墙上的壁画斑驳不堪。

库房的正中央有着一个大洞,不少德意志装扮的矿工在此进进出出,旁边的桌子上,一位工程师写写画画。

见马哈茂德走进来,工程师站起身,向他汇报工程的进度。

“尊贵的帕夏,我们的工人昼夜不停地工作,只为完成您定下的目标……”

“后天能不能完工?”

马哈茂德打断絮絮叨叨的工程师,直截了当地问。

“您提供的报酬相当丰厚,我们一定会准时完成。”

“在我的家乡萨克森,一个工程师违约之时,他的职业生涯也就走到了尽头。”

“希望吧,到时候我会加大炮击频率,为你们的工程做掩护。”

马哈茂德不置可否地说。

这群工程师和矿工来自萨克森,原本被塞尔维亚大公雇佣,担任新布尔多银矿的工人,这次被奥斯曼苏丹的高薪厚禄吸引而来,负责攻城地道的开掘。

这些熟练矿工们精通挖掘和开凿坑道的技术,对他们而言,大理石就像是蜂蜡一般柔软,黑压压的群山也不过一堆尘土。

穆罕默德二世将他们交给马哈茂德,命他在南段城墙开凿地道,从而从城墙下方摧毁它。

挖地道非常艰苦,却是穆斯林摧毁城墙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已经被使用了几个世纪,屡建奇功。

12世纪末,萨拉丁的继承人们掌控了这门技术,通过炮击和地道双管齐下,仅仅用了六周,就成功拿下了十字军多座大型城堡。

在此之前,前几任苏丹攻打君士坦丁堡时,也曾使用过这种方法,但是由于君士坦丁堡土地较为坚硬,没能成功。

“我曾翻看祖先们对于君士坦丁堡的进攻,发现他们都走入了一个误区。”

马哈茂德记得,在双柱港的会议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如此说。

“中段城墙的确最为薄弱,但是中段城墙下方的土地却最为坚硬,在这里挖地道是不合适的。”

“我们要转换思维,将主攻方向适当转移,将重心放在南段城墙,也未尝不可。”

“这里土质较为松软,应该能够找到适合作业的地方。”

于是,马哈茂德带着工程师遍访四周土地,综合各种因素,最终找到了这处废弃教堂作为施工的掩护。

在双珠港的会议最后,穆罕默德二世嘉奖了马哈茂德的主战行为,却对他的计划持有保留意见。

在马哈茂德看来,割喉堡建成之后,君士坦丁堡已经是一枚挂在眼前的苹果,只需待其熟透即可,对于苏丹的迫切十分不理解。

依照他的计划,将大军解散,留下两万部队盯守君士坦丁堡,将重心放在海军之上,通过对于运输船的打击慢慢耗死城中守军。

敌军多半来自昔兰尼加,海军组成更是驳杂,久守之下必将丧失斗志,就连兵变都不是没有可能。

况且,由于风向原因,从地中海通往君士坦丁堡的航道在一年中会有几个月难以通航,君士坦丁堡只有四万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不事农业生产的市民和拉丁侨民,丧失了运输船的补给,很难自给自足。

这还不包括君士坦丁堡根本无法自己生产的铁质军械,炮弹,火油和修补城墙必要的建筑材料。

久而久之,敌人必将生乱,这样一来,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死守君士坦丁堡,直到油尽灯枯,被一举攻破。

要么坐上大船逃离君士坦丁堡,顺着北风南下摩里亚或是昔兰尼加。

奥斯曼的小船无法拦住大型军舰,尤其是顺风南下,这一点马哈茂德也是清楚的。

依照他的方略,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敌军南渡,在摩里亚和昔兰尼加继续给他们造成麻烦。

“从战略上来讲,我们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马哈茂德激动地对穆罕默德二世说着,恨不得将自己的耿耿忠心掏出来。

可是,穆罕默德二世只是不冷不热地拒绝了他的建议,要求他继续攻城。

马哈茂德和穆罕默德二世已经相识数年,他一直开明而慷慨,对自己非常不错,鼓励群臣提出异议,并不是一位独断专行的君主。

可是,唯独在这件事上,穆罕默德二世固执地令人发指。

君士坦丁堡的诱惑就这么大?

马哈茂德走出教堂,望着乌黑的天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