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辽备战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辽备战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辽备战

东莱尉张奋起初望见海上有大船逼近,还以为是海军领取新船后巡视海疆。后来得渔民的逃回报告,才知是辽东方面的汉军。辽东非何白的辖地,无故前来必是侵犯。只是东莱无舰船相抗,除了通知全郡国防备之外,只得眼睁睁的看着敌军逼近登岸。

眼见辽东军向黄县涌来,更大大咧咧的兵分三路,包围黄县,独留南面。顿时大怒,出兵千人截击西面之敌。然而与辽东军战过一场,发现辽东军并不比东莱兵强多少,只是胜在人多,这才心下稍安。虽对那望而生畏的楼船有些恐惧,但守城之念却也彼坚。

一座巨大的牛皮大帐之中,柳毅冷冷的望着一名东莱士兵,厉声问道:“你说什么?东莱王已在半月前就被人鼓惑逃离了东莱国?”

“是,是……”那名已然奄奄一息的士兵有气无力的应道,“此事还未流传,就被压下。他人不知,但小人是守卫王宫的兵卒,这才有所了解。”

先锋大将杨武冷哼一声,说道:“何天明果然是浪得虚名之徒,好好的一枚棋子就这般的失去,却累得我等空跑一趟。柳将军,我军接下来该如何动作?”

柳毅沉声说道:“主公命我领兵前来,一是看看能否将东莱王请至辽东,增我辽东的声势。二是取青州东莱之地,以观中原的动向,看看有无可能进兵中原。既然东莱王不在东莱,那就取东莱之地改为营州,我好就任营州刺史之职。”

杨武皱眉问道:“青州目前属何白治下,非一群乌合。且青州兵多,我军兵少,我军又是跨海而来,援兵全无。既然不能劫夺东莱王,就该早早退走,何必为了一个小小的东莱,大费力气。”话语中有怪柳毅贪营州刺史一职之意。

柳毅摇摇头,看着性情直爽的杨武失笑道:“打战又岂是全凭兵多兵少,我军是少,且无援军。但在主公的率领下一战破高句骊,二战破乌桓兵,方能雄据辽东,称霸一方。如今我军兵心正盛,岂能一战不打就轻言退兵的。”

“况且此战主要是观水师之争,而不是陆战。何天明陆军纵强,但也不能下海进攻。我军步卒虽少,却有水师可用。青州数千里的海疆,陆战纵败,但哪里不是我军的进击之处?且青州水军目前尚不如我,因此无需太过在意何天明。总要为主公在青州夺得一处地盘,为进攻中原的跳板才是。”

……

渤海是华夏近海之中,最平静的一片海洋,相对于风高浪急,时不时有台风过境的东海、南海等地,渤海就像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小池塘一般。

据何白所知,这个时代对于航海业应该不是很重视,只要在青州抢到了这个先手,想成为海上的霸主应该不难。只要青州的海军成熟了,张帆南下,一举可以突破江东的沿江防线。孙吴今世想要割据江东,只怕是难上加难了。谁想此次的先知居然会落了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辽东这种同样有半岛地形的地方有水军并不奇怪。但在北方突然出现一个很重视航海的诸侯就很奇怪了,尤其对方还来自那么的一个偏远僻地。辽东……

何白记得历史中的三国时代,孙吴势力首次经营夷洲台湾,到过琉球,以至于更远的吕宋,不过那是在南方。江南水乡的航运本来就十分发达,延伸到航海领域,有些特别的成就并没什么可稀奇的。

但是辽东,那等地方向来是中原王朝从来都没有重视过的地方。那里一贯是汉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流放罪民之所。最多是做为汉王朝的一个伸向匈奴一翼的爪子,在匈奴败后,那爪子的作用也就失去价值了。至少在鲜卑人没有雄起之时,它的作用并不大。

特别是后来的司马懿征服辽东,并大肆的屠杀了当地的汉民后,将辽东抛弃送给高句骊。让高句骊从而接纳了所剩余的汉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已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

从而辽东这里就养出了诸多的恶寇,比如隋唐时代的高句丽,五代的契丹,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满洲鞑子等等。从此,辽东就与大漠一般,先后都成为了中原王朝一个永远的痛。真算起来,辽东之祸更甚于北方大漠。

尽管何白对这个时代的辽东了解甚少,但有些基本的常识是不会变的。公孙度是一方诸侯,独立性比中原的诸侯还强。若是他的能力更强一些,或者是眼光更长一点,将会成为中原逐鹿得胜者的最强对手。因为最重要的是,他手中拥有一支成熟且成规模的海军。

辽东军是跨海而来的,一万兵马不算多,除了两三千水兵之外,只有七、八千的马步军。以目前青州军的实力,击退他们一点都不难。但是战事一起,想要收尾可就难了。

只恐公孙度是个不认输的,又怕被袁绍挑拨,正面打不赢,就采取反复骚扰的方式。就如彭越扰楚一般,那么,青州全境都会面临辽东军的水上威胁。原本的海上天堑,反而变成了前线。

这会让何白强取青州,截断了历史中曹操、刘备的发家之机。从而的精兵简政、发展民生,采用“高筑墙,广积粮”夺取天下的计划彻底破产。

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一是设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军来巡视海疆。以青州海军目前的实力,虽稍逊辽东水军,但自保不成问题。只是被动的等着挨打,这也太令人屈辱了。

在所有的兵种当中,海军的消耗是最大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而且想要守住数千里的海疆,在兵力上要比偷袭的敌军多得多才行。

来自后世的何白,此世没有人比自已更加了解防御海岸线的难度了。那真的是处处防守,处处都是漏洞。而且面对区区一个三国路人甲般的公孙度,何白还真没有这个隐忍的理由。

不过公孙度的名声不响,但他的能力却不能不令何白小心谨慎。军事上,公孙度东侵高句骊,西击乌丸,交好夫馀,威服三韩,重视水军,南下山东半岛。

政治经济上,他诛除豪强,排除异已,竖立权威,趁势聚拢财富。安顿流民,招纳人口,已确立了称霸之基业。也就是辽东太过偏远,没有人才注意到他。否则此人早就名扬天下了。

一艘六百料的大翼船上,何白安坐船头,听太史慈详细的解说辽东的情况,好对辽东方面实施各种谋划。没有强力的参谋与军师,一切只能自已苦谋苦干了。

太史慈向何白说道:“早在许多年前,辽东就有船只与青州往来,开始只是采买粮食,运输军需。后来有青州人在中原惹了麻烦,或者为了躲避黄巾之乱,就随船去了辽东。后来在中平年间,往来的船队规模就越来越大了,往来的人口也日渐增多。属下当初犯事,便是乘船逃亡辽东的。”

“自中平五年,辽东太守杨终被反贼所杀,郡中群贼乱起,两地的来往才日渐减少。加上主公与卢军师先后入主北海,东莱,逃亡之人几无。只有在前年、去年青州杀破狼横行之际,才又有数千户渡海去往辽东的。自去年下半年起,两地又几近断绝了。”

“说起辽东,当地虽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一年也无多少收成……”

太史慈所说的这点,何白心中却不赞同。后世人谁不知道东三省白山黑水,土地肥的抓一把都能冒出油来。随便撒上一些种子,当年就会有不错的收成。更别说各种懵懂不畏人的猎物与鲜鱼了。

只是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文章中,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几个阶段,发现:中国五千年来出现了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的交替发生。特别是寒冷期,一次比一次时间长,一次比一次强度大,气温低。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进入了第二个寒冷时期。而三国时代,恰恰是处于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所以辽东才会成为寒冷贫瘠之地。不然的话,以汉人的勤劳,纵然此时的粮食低产率,也能养活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数。现在么,只要精耕细作,半农半牧半鱼猎,养活五百万人不成问题。

“自前年公孙升济到任后,虽在起初斩杀了百家豪强,引发了一阵不小的动弹,但是之后,却是政通人和,大有平安乐土之象。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孙升济斩杀了百家豪强虽能令辽东政通人和,却也失了逃亡辽东士人之心。”

“有平原国人王烈,王彦方先生。其少时师从陈太丘,乃闻名遐迩之名士,于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就因不喜公孙升济的作为,而不乐被其所用,以商贾出身婉拒征召。不过自某归乡时,公孙升济已颇有后悔之意。有闲时,常自前往彦方先生处求教。传闻彦方先生已有意动之心,他若应召,公孙升济于辽东将会不可动摇了。”

何白神色一动,公孙度如此重视王烈,直有三顾茅芦之态了。于是问道:“不知这王彦方先生的才干如何?”

太史慈大加赞誉道:“安邦定国之良才,德行素著,能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

何白暗叹道,又是一个崇尚仁道圣人之治,能以自已的行为作风去影响他人的真君子。不过这种人对于安邦定国有大用,但对于国家的发展壮大无用。

他们只知道效仿圣人垂拱而治,以教化之道治理百姓。对外也是保之以宽恕之心,难怪历史中公孙度得其辅佐之后就没了下文,却是被他削去了扩张的野心,只知道紧守辽东的那一亩三分地了。

王烈此类人可以任用,但不能被他的思想牵着鼻子走了。特别是在乱世,真完全听了他的,最终只能是坐以待毙了。需知天下之大,你不发展,不代表别人也不发展。等别人发展起来了,就是你灭亡之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