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工程结束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五十三章 工程结束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五十三章 工程结束

看着三人古怪的眼神,何白不由哑然而笑,算来讨平管承一事,还是自已主动提出的,可与他们三人无关。只是他们不知,这天下马上就要乱了,朝庭可管不了这么远。自已连北海王的产业都动了,又何惧区区一个乐安刘氏。

接着,何白把后世在网上看过的海水晒盐法,大概的说与三人听了,说道:“我虽知此法,但却没有具体的实施过,如何操作却需你们自已去试。此盐田的收成绝对比煮海成盐来得简单轻易,而且量大。”

三人大喜,连连点头肯定了何白的方法,因为常在海边的人,就能时常看见到被太阳晒干的少许盐块。千百年来没有人想到,这不是古人愚蠢,而是所见的世面太少,思维僵化,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自身的智谋进行创造罢了。只要有相同的见识,古人也不会比后世人差多少。

艾柯大喜的拜道:“此法绝对可行,多谢国相能够告知我等如此好的方法。有此晒盐之法,小民可以保证,一年的食盐产量绝对不会少于百万石。”

年产百万石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将来可能会更多。何白又道:“此法成本很低,但是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不可能北海所有的海岸滩涂地都能够修筑盐田,也不可能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气侯干燥,日照长久,蒸发量大,盐的产量就高,反之,产量就低。在我北海国,大概只有二月至十月才是晒盐的好季节。”

三人又再度拜谢,老于世故的于暇、范检相互望了一眼后,心知何白能够把此法平白的告知自已三人,而不是自已单干;可见何白是念及三家的献金之功,有意拉着三家一起赚钱,而不是打压,真是仁义之主也。二人于是又瞪视了艾柯一眼,艾柯猛醒。

三人一起又大拜问道:“国相能够告知此良法与我等,我等感激不尽。我等也非不知恩义之辈,却不知要让利多少与国相,才能够报答到国相之恩也?”

何白告知此法,自然是有所求了,见他们主动提出,于是微笑的问道:“你们认为呢?”

三人交头结耳了一番后,这才拜道:“我等三人以为,此法还未正式成功,此时让利多少一时还不能够断定。原来我等三家每年有四、五千万钱的纯利,去除后的纯利可为此法的真正收成。到时以我三家平分其中的六成,国相无需亲自操持便独享四成,不知可否?”

如此分法不错,毕竟食盐的买卖还需三家亲自去办,特别是商路的开拓,三家总要赚一些辛苦钱吧。何白又默算了一下,纵然只按一百万石计算,四成的话,至少也有过亿钱了。多得话,可能要达到两亿钱。日后若再遍及全国,尼玛,这可真是暴利啊。

何白应道:“善,日后此事就由我府中的管家公孙沮与你等具体交接了。”

“是是。”三人连连应道。于暇、范检二人为报答何白的恩情,再次献钱五千万支援何白的北海兴国计划。

至此,北海国中单单是艾、于、范三家就献出了两亿两千万钱的兴国计划义募金,这可是一个大好的榜样。何白于是令功曹孙邵发布令书,通传整个郡国,赞扬这三家的义举。并在都乡县刻碑记载,又令都乡县令将之写入县志之中。

再准许三家之人不受秦汉以来的商贾禁令,可以穿戴华贵的衣饰,乘坐名贵的马车,无需对五百石以下的官员主动作礼,还可以保举一人入何白麾下为吏。

艾、于、范三家的事迹一出,顿让整个北海国人吃了一惊。艾氏这是倾尽了家财行德义之事啊,而于、范二氏也同样倾尽家财之半。如此有德有义的商贾,的确是该得到世人的敬重。

其他商贾在羡慕之余,也不由对何白的手段而深感畏惧。之前还无人响应的北海兴国计划,到能让三家巨贾心甘情愿的倾尽家财相助,这手段可真是鬼神莫测了。

为免何白又出手对付自已,三、四十家政治地位底下的商贾们纷纷献出了自家一年的收入,总计一亿三千万钱支持何白的计划。听到商贾们的消息之后,势力较弱的地方豪族也坐不住了,只能纷纷献钱献粮,最后共计钱六千万,粮食四十万石。

最后连带着许多中小豪族商贾也随大势,共同献了四千万钱与二十万石的粮食。在大势所趋之下,就是较强的豪强们也坚持不住,献上三千多万钱与二十万石粮食,最终只剩下胶东公孙卢一家豪强强自坚持着。

有了北海国内自募的义金四亿八千万钱与八十万石粮食,何白麾下的各个吏员们都大喜过望。特别是表决动用北海王遗产的诸人也松了口气,有这一笔大钱充数,北海王的遗财也可以少动一点,以后而对朝庭的追查,也很方便做个假数应对过去。

在各县服役的民夫纷纷被罗培与各县县令们召集之后,多达二十万人之众的北海兴国计划正式开动。何白自命为计划的总指挥,郑玄、张昭为副总指挥,管宁、崔琰、国渊等有关的曹吏为分指挥;孙邵、邴原等人为巡视员,巡察错漏有误之处。

孙乾、彭璆、郗虑、赵商、公孙方等为钱粮支应使,主管各县的钱粮花用与民夫工钱。王修、是仪则督察四方,避免贪污、浪费。更有黄忠、武安国、宗宝、赵峙、孔立五将率领五千大军分镇五方,维持各地的秩序。

整个兴国工程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纵是雪花渐渐的落下,呼啸的寒风扑面而来,也阻挡不了北海一国役民们的挣钱热情。四处可见的工地上,到处可有着热火朝天干活的人们。欢乐的号子震天响起,直有后世那激情岁月的特殊豪情。

邻近郡县之人听了,尽亦骇然,不知新任北海相竟能驱民如此。青州刺史部有在北海的吏员见了,也是目瞪口呆,不信没有朝庭的号令,整个青州上下的支持,单凭何白一个北海国相,就能启动这般大的工程量。

就是十一月路过北海的新任东莱王刘辨、王太后何氏与东莱相卢植,也被北海国中的动静闹得惊骇莫名。卢植与郑玄夜谈过一次之后,不由真心的叹服道:“何天明真治国之贤才也,虽管仲、萧何也不过如此。日后能振兴国家,回复强汉之风者,必此人也。”

随着工程的进展,北海海面突现片片白帆,大量五百料以上的海船,望着北海由艾、于、范三氏新建的海港都昌港(廊坊港)而来,这可是自战国田齐灭亡之后,前汉武帝征辽之役结束后,首次能够见到的海上奇观。

南面的徐州亦有无数的车队络绎不绝的涌入北海国中,无数的粮食不断的随着车船,上万石上万石的涌了进来。被役使的百姓们大碗大碗的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咬着油滋滋的猪肉,一时之间,北海国民都不认为自已是生活在末世,而是活在盛世之中。

随着运粮车队而来的徐州别驾糜竺,不竟私下叹感的说道:“不想北海相何君一声令下,二十万百姓竞相争役,大海之上百舸争流,百万石粮食尽散于民。此盛世之境,不料却在北海一隅发生了。看来汉室将微,平定天下者,必何君也。”遂对何白归心期盼。

十二月,大雪纷纷落下,何白见天气极寒,而百姓们晚上睡不安生,于是想到了东北火炕来。东北火炕的发明,使东北也成了能够让人居住的乐园。山东青州此时虽冷,也没到东北的那个地步。何白于是将制造火炕的办法告知众人,使百姓们家家都有了渡寒的方法。平素都有夜冻而死的虚弱之人,今年竟无一人冻死,百姓们不由感激的称火炕为国相炕。

白天能吃饱,夜晚能睡暖,北海的百姓们对何白的感激之情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干起活来更加的卖力。虽有冰冷的冻土、淤泥,也挡不住百姓们的热情。冻土用火烤,淤泥则喝酒跳下。直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直道以飞快的速度平整笔直的修好,河道、水渠、陂塘也迅速的开挖、清淤、加固完毕。一座座学校、医馆、校场也快速的拨地而起。预计从十一月初到第二年二月初结束的庞大工程,竟然在刚刚过年完毕不久后,就全部完工了。提前了二十天的时间,更节省了近两亿钱的花费,全部工程以十二亿钱的代价全部做好。

看着一条条笔直平整的宽大碎石直道,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道,弯曲在农田之中的水渠,漂亮略有艺术性的陂塘,安静舒心的学校,静寂细致的医馆,以及的随时供人锻炼的校场。以郑玄为首的北海士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仅仅只是三个月时间,北海就产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最初对何白的抬举,此时也全部得到了回报,郑玄等寒门出身的士人不求自身的发达,只求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来,如今也全部实现了。不由对何白感激万分,衷心的把何白视为郡国的主君。

就是北海的七十八万吏民,自经过两个多月的工程建设,也对何白信赖不已。认为北海只要有何白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大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