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二十九章 羌骑已至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二十九章 羌骑已至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二十九章 羌骑已至

何白长叹一声道:“除宦一事,本是袁氏在上下奔走操作,袁太傅不出来承担责任,却全由大将军背负了此凶名。然而大将军本与十常侍无仇,却又任由袁氏假借大将军之手除宦,还时不时的在旁劝解太后。想来大将军这是要稳坐钓鱼台,由着双方去争去斗,双方无论是谁胜谁负,皆要跪求大将军开恩饶恕或帮助了。”

“如此的确可以提升大将军在朝中的权威,让双方皆有求于大将军。但如今双方的胜负已明,袁氏将大获全胜。然大将军毕竟不是大汉的皇帝,与双方都没有君臣之义。行此添薪加火之事,必遭人恨。只恐十常侍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对大将军不利矣。”

何进摆摆手道:“天明放心,十常侍中的张让与吾有亲,吾家小妹乃张让之子妇也,吾又怎会真去害了他们。只要他们肯放弃宫中的职务,告老还乡,吾便保他们余生安然矣。”

何白初听宦官张让竟然还有儿子时,顿时好一阵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张让当宦官之前所生呢。但后来才知晓,原来两汉之际的宦官们,有阉与不阉两种。阉了的,纯属侍侯人的宦官;不阉的,则是皇帝从官员中提拔管理宫中事务的私人亲信。

汉灵帝呼张让为父,赵忠为母,则代表二人中一个是正常人,一个是阉人。包括秦时的宦官赵高与蜀汉时的宦官黄皓,其实也都是正常人。如此何进之小妹嫁与张让之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何白听后不竟苦笑道:“大将军还真是想当然尔。需知袁氏故吏遍天下,十常侍一但返乡,则必遭袁氏故吏所害也。十常侍们最为安全之所在,其实只在皇宫。何时出了皇宫,何时便是他们的葬身之时。”

袁绍早就诈称何进之令,命十常侍家乡的官吏擒捉十常侍的族人问罪,想要连根拔除十常侍。唯有何进还被蒙在鼓里,还想着与十常侍和平分手。这便是不自已展控全局,拱手让权于人的下场了。

袁绍倒是好命,先是遇见言听计从的何进,后又遇见了自动让贤的韩馥。此二人都被袁绍坑得极惨,还都死于非命。可见袁绍还真不是个好东西,至少是个专坑主公的坏东西。这也不怪后来的许攸与郭图有样学样坑他了。

何进立时一阵犹疑,问道:“那吾要如何?难道还反助十常侍不成?”

何白摇摇头道:“此时当是大将军下定决心之时,要么速诛十常侍,并压制住袁氏已经膨胀开来的势力。要么再度称病不出,任由袁氏与十常侍分出胜负之后再说。”

何进闻言后沉默不语,何白这是要自已真正掌控住除宦的主导权,而不是任由袁绍在上下运作。要么彻底放开来不闻不问,等到双方分出胜负之时,再行出来收拾残局。

只是何进也有自已的考量,十常侍乃先帝之亲信也,亦是皇家之奴也。若是掌控住除宦的主导权,则大妹何太后必然认为是自已有了不臣之心。当朝皇帝可是大妹何太后的亲子,绝不会与自已同一立场。而自已的权利又是来自于大妹何太后与皇帝外甥,如何能与他们针锋相对。只能是在旁协助袁氏取事,而不是十分坚定的除去十常侍。

而彻底放开来不闻不问,十常侍有大妹何太后的庇护,自已对于袁氏能否彻底成功也不自信。而且眼见成功在即,提升门楣的机会将要马上到来,自已又如何肯轻易放弃,平白让除宦的声望被袁氏一家所独享。

何进于是转问道:“天明所言甚是,只是吾亦有其他考量,此事再说吧。对了,袁本初借吾之名召引外兵来京,丁原倒还恭顺,然董卓则人人皆言不可,尚书卢植、侍御史郑泰等更弃官相胁,不知天明以为,董仲颖可信否?”

何白暗叹,董卓不至,则天下不乱,自已刚才已尽自已做为侄儿的义务了,何进不听,也只能由着他去。于是说道:“吾素闻董卓性暴,为人凶恶,而且屡次征召入京不至,有拥兵自重不臣之心。我是对其不信,只看大将军如此决断?”

何进神秘一笑,说道:“自黄巾贼乱之后,地方州郡兵马过盛,而京师精兵日少,此有强枝弱杆之嫌,恐对汉室权威不利。去年时,先帝以建西园军,征召天下勇武之士入京,得数万精锐之军。三月时,先帝命吾出征西凉,吾再派遣吏员前往四方召募精兵,眼见将归,如此将又得数万精锐矣。”

“丁原被袁绍召来京师,吾与太后改任其为执金吾,则并州三万精兵亦重归朝庭所辖。然而此番又借除宦一事,诱使向来拥兵自重的董卓轻兵入京取利,彼时再夺其兵权,改任他职。如此又得数万湟中义羌与西凉铁骑。加上数万北军,有此二十万大军在手,天下再乱,汉室亦稳如泰山矣。”

何白闻言大惊,不想汉灵帝、何进与何太后在暗地里还玩了这么一手。历史中的确有说东汉朝庭因为黄巾之乱,而允许地方上私自召收兵马讨贼。在平息叛乱之后,各地州郡又拥兵自重,形成了军阀割据之态,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这明明是胡说嘛,汉灵帝在时,已经玩了一手征召精锐的把戏。何进又玩了一手,如今何进与何太后还要想再玩一手。如果何进不是因为大意身亡,说不定东汉最大的不安因素董卓已经被何进兄妹给玩死了。

大汉地方州郡的兵马大权已经被收拢了一空,哪里还有对抗中央的余力。若再行改革之事,东汉说不定还可以再坚持百年之久,至少不会比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的满清慈禧政权垮台更快。

何白不由心内好一阵的激动,看来何进与何太后也不是太过无能罢,只是在胜利之时大意了,而被十常侍直接给将军将死了。加上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又被冲动的大将军府司马吴匡所杀,京中又无人能够收拢诸方大军,这才平白让后来的董卓得利也。

何白心内不由急速转动,有不是太蠢的何进、何太后作为依靠,自已可在短时之内主持朝政。能力不足,还可以借用汉室的权威征召庞大的三国英雄豪杰以为已用。而此时的世族豪门尚无魏晋之时的那般一手遮天,国内的地土矛盾又可以通过与外族征战来化解。如此,似乎东汉又无需大乱便可以得到大治矣。

到底是在东汉的老房子上修房子,还是推倒之后自已重建,何白一时也迷糊了。但相对的要死亡数千万的老百姓来建立新朝,何白又有些于心不忍,属意前者。

只是前者又必定会十分艰难,守旧官僚必会在明里暗里反对坑害自已。在后世就有GMD与***的两种改革方式,GMD因内部太过腐坏,蒋某人终究无力回天。还是后者要相对更加容易,也更彻底一些,一时间,仍然顾及何进的何白始终蹉跎难决。

后来想想何进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终与自已的不同,纵被认作是一族之人,只怕最终也难免会因为政见的不同而反目相向。何白思虑许久,只能狠下心来,决定彻底对其不闻不问了。

第二日一早,何白与何咸等人准备再回西园,突闻西城城门之上有敌袭聚兵的战鼓声响起。何白吃了一惊,此时的雒阳城西哪里会有敌军前来,就算是河东的白波贼入侵,也不可能来得如此之快。

何白与何咸相视一眼,急策马朝着城西而去。何白是西园下军校尉,与雒阳的城门校尉不差多少,城西的守门司马不敢阻拦,任由何白等人上得城墙观敌。

上得城墙之后,何白一望城下的情形顿时吃了一惊。只见城口外原本的露天广场之中狼籍一片,原来喧杂的小商贩早已不见了人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密密麻麻的无数身穿皮裘,长着一副鹰钩鼻、深邃褐目的羌胡骑士。

羌胡骑士们个个乘骑高头骏马,手提丈八骑矛,腰悬长弓,无数双鹰目之中正闪耀着一股股兴奋嗜血的光!仿佛看到了一大群毫不设防的赤身美女一般。

再看为首之人,只见是一名身量颇为高大,约一米九左右,却十分肥硕的凶恶大将。那将虽然年过五旬,体重足达四百斤之重,但身披重甲,腰插双弓,跨骑火红巨大的宝马良驹,更显得其十分威严厚重。

何白不由又是一惊,竟然是董卓到了?三国演义中他不是在何进死后,才刚刚到京的么?怎么今次他来得如此之快?

何咸惊问道:“校尉大人,此人是谁?怎得如此多的兵马?”

何白呶呶嘴道:“旗帜上写着,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当是西凉董卓到了。这些羌骑因是胡骑,不讲究什么阵列队形的,所以四散而立,看着好似多些一般。但经年为将者一眼扫去,便能断定只有三千骑罢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子全日后还需多加学习才是,莫要被敌军所吓阻了。”

何咸俊脸一红,拜谢道:“多谢校尉大人指点,董并州此来于清晨间便就堵住城门口,有夺人声势之意,只怕所行不善啊,怎得父亲会想到召此等凶人前来逼迫姑母?”

何咸毕竟是何进之子,只要稍稍听闻,也不用多加打探,亦能得到不少的消息。何白解释道:“昨日我曾听大将军言说,董卓乃袁太傅所拔之旧将也。前几年有罪待诛,无人救援,幸得大将军上下打点,方能脱罪。有太傅与大将军两方的旧恩情在,故此大将军认为董卓可信吧。也唯有此等凶人,方能迫太后除宦。”

何咸有些沉闷不乐的说道:“父亲以外兵迫姑母除宦,此非人臣之道,恐有不好的后果。只可惜我人微言轻,劝不了父亲。我知父亲向来看重校尉,校尉何不谏之?”

何白摇摇头道:“你怎知我没谏过,大将军只听袁本初的言语,不乐听我言说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