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零三章 蔡邕筹谋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零三章 蔡邕筹谋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零三章 蔡邕筹谋

就在何白领着貂婵、罗培、韩荣、耶荀等八人前往洛阳的奴隶市场挑选婢奴时,蔡邕乘坐的牛车终于来到了位于皇宫一侧的大将军府了。大将军何进正在府中会客,闻知蔡邕前来,顿时大喜过望,领着大将军府中的客人一道,前来迎接蔡邕。

蔡邕抬头视之,除何进之外,多是雒阳城中的大臣名儒,如卢植、袁绍、孔融、郑泰、何颙、张津、曹操、荀攸、逢纪、陈琳等辈,林林种种的知名与不知名儒生不下七、八十人。蔡邕见了又惊又喜,不知今日是如大好日子,竟有如此之多的大臣名儒前来迎接自已,真是感动莫明啊,于是慌忙的上前拜见。

众人相互作礼之后,又力邀蔡邕入府一叙,蔡邕这才想起自已今日前来的目地。于是转而拜见大将军何进,拱手说道:“前日有大将军使者征辟在下为官,然而在下年岁已高,近来更觉身体衰落,精力难以为济。因此今日特意前来拜谢大将军征召之恩德,请恕在下不能应召,还望大将军海涵。”

何进望着眼前黑黑瘦瘦,身体疲弱的蔡邕,心知这是实情,非是蔡邕拒召邀名,于是叹息道:“伯喈先生智谋深远,忠直义气,吾不能得先生的辅助,是吾何遂高之大失也。还请先生能够在雒阳多停留些时日,好让吾能够时时请教。”

蔡邕拜道:“多谢大将军的体谅,蔡邕敢不从命。”

何进又大笑道:“适才我辈皆在议论一封奏书,各人各持已见,议论纷纷。吾素知伯喈先生博学多才,见闻极广,既然恰巧到来,不妨入府共议。”

“奏书?!!!”蔡邕心头一动,莫不是……蔡邕立即欣然从命,随何进及大臣名儒一起入得大将军府。众人在入府之后,也不以官次名爵排位,只以才学与声望排座。以蔡邕之才学声望,当与大儒卢植对列,比袁绍、孔融、郑泰等更前,一左一右坐于何进两旁。

何进拱手问道:“伯喈先生,这两、三日间市井流传有议郎何白何天明之《防治天灾疏》,上疏总共有治害之法数十条,文字数万言。不知伯喈先生是否有所听闻?”

蔡邕点点头道:“老朽略有耳闻,大至是防疫、抗旱、泄涝、治蝗、预震、兴建义仓及安置流民、缓解地产兼并八事。”

何进叹道:“安置流民、缓解兼并之疏倒还颇有见地,但是兵凶战危,非君子所欢者。另前汉武帝时,为击匈奴,花费无数,却所得甚少,更使得全国四境从百岁丰饶至贫困凋零。可见好战者必亡,古人诚不欺我。兴建义仓之议,如今大汉四境战火纷飞,钱粮两缺,哪里有余钱去建义仓,此议虽好,但却不合实际。至于其他数条……”

何进摇头说道:“光和元年时,伯喈先生曾上奏陛下,全国灾异变故之发生原因,乃是妇人、宦官干预政事,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之故。若依何天明奏书所说,灾异可以防治,无关天子与朝臣的德行,如此,岂不是我辈有欺君罔上之嫌……”

蔡邕的脑中不竟有雷轰之声炸响,何进之后的言语一句也未听清了。昨日蔡邕请何白前往蔡氏旧府一叙,目地只是想了解何白上疏中所说之事的具体细节,是抱有一种学习未知的态度,却从来没想过那简单的奏书之中,还有这样深沉恶意的解读法。

是何白有意而为之?不,蔡邕自问看人不差,何白虽然有些小心机,但总体而言心胸坦荡,是一个忠义为国为民的好官员。上疏之初,何白也许也未细想此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许只是简单的想将自家先辈所总结的各种防灾办法传告天下,让世人不再受到灾害之祸了。

是了,这些办法早就总结了,却始终不得流传天下。不是何氏先辈不作为,定是被各州各郡的儒生们所阻挠,反认为其是妖言祸众之言,就与太平道的张角一般。难怪何白会通过出仕,上奏朝庭来让这些方法得到整个天下人的肯定。

蔡邕黑瘦的老脸上长眉紧皱,思绪良多,直到何进再三的催问,一侧的郑泰拉了拉蔡邕的衣袖,蔡邕这才清醒了过来。见众人皆望向自已,忙拱手一圈致歉,说道:“老朽方才听闻此疏之后,只觉心中混乱不已,与老朽毕生所学大相违背,这……不知列位大德是如何作想的?”

何进轻敲额头,揉了揉眉心后,说道:“此疏自昨日时起,诸位名儒大德便聚于本府商讨。各人各持已见,议论纷纷。到今日时,共有三种解见,正要请伯喈先生附议一方,或提出不同的解见来。”

蔡邕拱手道:“愿闻其详。”

何进说道:“以孔文举、郑公业、张子云、陈孔璋等人之见解,何天明妄议天意,诽谤儒者宗,为大逆不道之奸邪小人,当禀明陛下速斩之,以正天下视听。以袁本初、何伯求、逢元图之见解,无论此疏是否真假,都需以妄议天意之罪将之流放边塞,待朝中奸邪尽去,再议何天明之疏的真伪。以卢子干、曹孟德、荀公达等人之见解,当召何天明至大将军府问对,如若问对确实,当支持何天明之疏,使之通传天下,让大汉日后少得灾异之害也。”

蔡邕问道:“不知此三种见解何种为多?”

何进说道:“自然是以孔文举等人之见解为多,几乎超过一半。袁本初等人之见解也有三十人左右,卢子干等人之见解只有不足十人。”

蔡邕深默许久,思来想去也没有与何白开脱之法。自已已流浪江湖十二载,在雒阳城所得名望皆早年所得,如今只怕早被孔文举、郑公业、张子云、陈孔璋、袁本初、何伯求、逢元图等辈所超越。而且自已与何进关系不密,难以影响到何进什么。何进询问自已的意见,更多的只怕是下好决议之后的随意之举吧。看来此事需何白自解方可。

蔡邕拱手劝道:“有请大将军更衣。”

何进一怔,蔡邕请自已更衣?这是有另一种不同见解,却不能在大众广庭之下说出,却叫自已更衣私密道出了。何进向来礼贤下士,像蔡邕这等文名满天下之辈自然要好生的敬着。虽然心中的决议已下,但临了听听不同的见解也行。

何进于是笑容满面的拱手告罪,起身朝后而去。蔡邕也起身大礼向众人告罪,尾随何进而去。在场的众人见了,不由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怎得蔡邕如此的奇怪,有何见解不能当场说出,却要与何进私密的说出。众人到底尊敬蔡邕是一代名儒,又素自他的为人,不然的话,定会怀疑其是喜欢背后私议的小人。

蔡邕于侧室快步追上了何进,拱手问道:“不知大将军是否已有决断?”

何进点点头叹道:“吾身为国家的大将军,自然希望何天明所疏真实无误。但朝中有大量奸邪把持朝政,吾虽贵为大将军,亦时常遭其掣肘,自然想以袁本初等人之见,将此事暂时压制后议。然而孔文举等辈,恐惧何天明之疏会动摇儒学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故而一力要求速诛何天明,以敬效尤。即使是三公与朝中百官,也大多有诛杀何天明之心,我不得不有所决议了。”

蔡邕心中不由警醒不已,不想在先秦之时儒学与百家竞相争鸣,互补长短之境地。区区数百年的独尊儒术,儒学竟就达到了如此不容他物的地步。此是儒学之善焉?天下读书人之善焉?

蔡邕拜道:“大将军,其实昨日晚间,老朽曾肯邀何天明前往陋居一谈。通过数个时辰的问答,老朽深为何天明之才学所折服。其人才华之广博,虽天文术数、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动植生物、矿匠工学,兵书战策、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虽失之精深,但所言必有中地,令人省思,而决无虚妄之言。还请大将军详察。”

何进不由大感惊讶,问道:“世间还有能令伯喈先生折服之大才?”

“然也。”蔡邕肯定的说道:“其人只是不通儒术,只略懂黄老之术,而其所知的学识几乎涵盖了先秦时的诸子百家之精要,并已将之整合成为自已所独特的学术理论。其人目前尚且年青,加以时日,未必不能成就先秦诸子百家那般的圣贤之士。”

何进惊愕良久,最终依然吱唔的说道:“可我亦是儒学子弟,怎能……再说众情皆难之下,我若保全于他,岂不会失了众心……”

蔡邕暗叹一声,又说道:“我尝问何天明家世,何天明自言彼之何氏源自轩辕陛下,乃姬万叔之后也。三十一代远祖为曲沃桓叔庶子韩武子,五十二代近祖为南阳何诗公。至其时已传七十代了。更自言与大将军同族,只是在其曾祖时弃家于野,潜心修道。后至零陵营道荒野而居,已传三世,所以才以零陵营道人氏自称。不知大将军之同族人中,可有此等人物?”

何进闻言大惊,惊问道:“那何天明竟还是我族子弟?我乃南阳何诗公第十七代子孙,何天明是第十八代,那其不是我之族侄了?”

蔡邕拱手拜道:“何天明本意是不想攀龙附凤,所以一直未与大将军相认。但今日之事已危及到其的性命,老朽不得不违言相告。是与不是,就望大将军详查族事了。”

何进自前日于朝中见到何白之疏后,就命人详察何白的履历。对何白于幽、并、冀三州所行之事大都知晓,何白当是一名刚刚冉冉升起的名将之才。此时又知其才华,居然可以折服大儒蔡邕,更得知其竟是南阳何氏的后辈子弟。叫已然身为南阳何氏族长的何进又惊又喜起来。

蔡邕望见何进已陷入了震惊与欣喜之中,于是屈身拱手告退。回到大堂之中,也不与众人说话,只是拱手而笑,便大步向外行去。

“伯喈先生,君与大将军所言何事?为何瞒着我等?君子议政,又何需背人?”孔融大声地质问道。

虽有人在后大声呼喊,蔡邕也只是充耳不闻。孔融望之十分不爽,但恐蔡邕与何进说了些什么,会让何进更改已定的主意,于是起身大步追去。

刚刚追至身后,孔融举手一拉,蔡邕顿时朝后轰然栽倒,四肢抽簇,双目泛白,口吐白沫。吓得孔融立时惊恐的大叫起来,“此与我无关,此与我无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