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 第362章 不过是即兴而为

第362章 不过是即兴而为

在贬谪了茹太素等人之后,朱元璋立刻就安排了人顶替他们的位置。

其中曾经弹劾过李伟的御史詹徽接替了吴伯宗的吏部侍郎,户部用了个地方升上来的栗恕,而礼部和刑部则调了詹事府的两名官员赵瑁和郑克新。

詹事府是东官官属,朱元璋此举也是在为好大儿铺路。

对于朝中的这些变化,李伟虽然也都一清二楚,但也没多说什么,虽然他有能力影响朝中官员的任命,但若真那么做,反而会引来老朱更激烈的动作,到时对他这些李党就不是贬谪那么简单了。

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赶紧把制造新武器的基础材料给做出来。

在诸多基础材料中,合格的弹簧钢和化学上的三酸两碱是最主要的。

要制造自动化武器,就是机枪之类的,首先就要有合格的弹簧,使枪械能在发身子弹的反冲力作用下持续不断的来回运动。

另一方面,就是最最主要的火药了!

现在的火枪火炮使用的黑火药,配比已经达到了最佳,但威力依然不够,靠这些黑火药产生的反冲力是不足以提供稳定持续的反冲作用力的,力量不足,就会导致枪械运动不到位,就会卡壳甚至炸膛。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是烟太大,持续射击下对射手视力影响太大。

为了能尽快造出这些基础材料,李伟亲自带着学生挨个研究。

这些东西虽然理论很容易明白,但要从各种矿物材料中将所需要的物质分离出来,也是非常麻烦的。

军器局的一角,许多奇怪的罐子和高塔林立,这是李伟让人新修建的设备,各种矿石在粉碎提炼后,进入这些罐子和高塔中,进行燃烧分离合成。

这里面有几个过程处理的是气体,幸好现在也有了橡胶,密封做得很好,不然还真搞不了这些。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李伟每天就是两点一线的跑,一副不问世事的模样,朱元璋在将李党削弱了一番之后就停了下来,许多墙头草见陛下似乎并没有要打倒李党的意思,顿时纷纷闭上了嘴,生怕李党向他们发起报复。

虽然现在朝堂六部经历了一番调整,但是李伟的影响力仍旧没有消失,即便是新提拔上来的这些人,对他的意见虽不再言听计从,但也不敢轻视。

好在李伟并未插手这些争斗,只是一心扑在军器局里,众人这才才渐渐安心下来。

这天,日上三竿李伟才晃晃悠悠的去了军器局,在路过明黄书院的时候,里面传来的读书声让他一阵诧异,停住了脚步。

“奇怪了,谁啊这是?”

李伟低声自语。

他的那些学生都安排进军器局做事了,眼前这个破院子已经荒废了有段日子了,现在有人读书,他却一无所知,顿时皱起眉来。

迟疑了下,他便拐了个弯抬脚走进了院子。

“明黄理学,最核心的主张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诸位都是博学多才之辈,但实践方面却多有欠缺……”

当他走进院子后,里面的读书声停下,只留一个声音在讲授。他听了几句,就听出了声音的主人正是书院的兼职老师方孝孺。

“嘿,这个家伙竟敢用我的地盘干私活,岂有此理!”

李伟嘟囔一句,加快脚步走向教室,哐当一声推门而入。

正在讲授的方孝孺和一众学子顿时一惊,齐齐朝他看了过来。

方孝孺见到是他,愣了愣便回过神来:“你怎么来了?”

“呵,我怎么不能来了,别忘了我是书院的副院长!”李伟冷笑一声道。

说完,他又扫视了一下教室中的这群成年学子,质问道:“方老师,这些都是谁啊?你把这些人弄进来打报告了吗?”

“呃……”

方孝孺被他问得一愣,不得不放下书本,将他拉出教室,详细的解释了一下。

“是这样的,这些都是原来国子监的学子,我不是一直在教授明黄理学吗,国子监里的许多师长对此极为排斥,后来更是不断上书陛下……”

方孝孺低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李伟也总算明白了过来。

方孝孺在国子监里教明黄理学,虽然有部份学子表示支持,但更多的老学究却是持反对意见的,之前朱元璋还强行按着他们支持方孝孺,但最近不知为何突然同意了宋讷杜敩等人的奏请,将方孝孺和一些学子都从国子监撵了出来。

但方孝孺是个不服输的性子,当下就带着这些学子到了书院,继续讲授明黄理学,而且这些让人广泛传播,四处讲学。

李伟听完之后心中微动,隐约猜到了他们突然被赶出国子监的原因。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估计也是像茹太素等人一样受了他的影响。

想到这点,他也有些歉意,收起了责怪的意思:“行吧,那你们就先在这里讲吧。”

反正书院他暂时也用不上,先让给方孝孺也没事。

“多谢。”方孝孺拱手称谢。

李伟点了点头,转身就要走,然而方孝孺却又伸手拦了他一下。

“留步,我还有一事相求!”

李伟回过头来,看了看他,不耐烦的道:“那就快说。”

方孝孺措辞了下,说道:“这些监生本来是有会试资格的,但他们跟着我离开了国子监后便失去了这种资格,如今会试将近,我想请你向陛下求个情,帮这些人争取一下,看能不能恢复他们的会试资格。”

三年前,在李伟的一番指点下,群臣上奏恢复了科举制度,如今三年过去,各地的学子经历院试、乡试层层考验,总算到了最终的环节:会试。

院试合格称秀才,乡试合格是举人,这些举人才有资格进京参加最终的会试。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就是国子监里的这些监生了,这些监生来源很多,其中有上届的举人会试没中,便留了下来以图再战,这些人自身就是有会试资格的。

而其他的监生,也可以通过国子监的考核,获得会试资格,并且还为数不少。只是这种资格是归属于国子监的,他们被赶出来后,自然就失去了这种资格,方孝孺此时就是想帮他们把这些资格再争取回来。

他虽然只是个国子监的博士,并未参与朝堂的权谋争斗,但对李伟现在的地位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他看来,若是李伟出手相助,这事应该不难。

然而李伟听完他的话,却是眉头紧皱:“你怎么不去找太子啊?”

“找过了,没用啊。”方孝孺叹气道。

朱标虽是朱元璋的好大儿,但在一些权谋之争上他说话也不好使。

李伟有些为难,不是他不想帮,他是忙帮了反而会弄巧成拙。

朱元璋的用意他很清楚,就像茹太素那些人一样,他不说话,这些人还能全身而退,若是强行干预,即便暂时阻止住了,往后也会迎来更坏的后果。

沉默了许久,李伟才道:“这样吧,我这里有一首诗,你回头呈给太子殿下,或许能有些效果。”

方孝孺很是错愕:“你还会写诗?”

李伟顿时脸色一黑:“这叫什么话?我文武双全的好吧!”

方孝孺:“……”

李伟什么德性他最清楚了,连文言文都看不明白,竟然还会写诗?

方孝孺一脸狐疑,不过因为有求于人,他也不好驳了李伟的面子,只能点了点头等着他把诗念出来。

李伟咳嗽了一下,朗声抄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句诗念完,直接把方孝孺惊呆了:“你……你还真会写诗?”

“那当然!”李伟一脸得意。

自从来到大明他还没正经的抄过诗呢,除了抄了个“一片一片”之外,也就是明黄理学了。

但明黄理学只是理论,他表述的时候是用大白话讲的,不能算抄,现在这首诗才是正儿八经的抄袭。

方孝孺看着他,心里震惊莫名。

这首诗很是不凡,虽然与大明当前的现状不符,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虽然现在大明朝堂还算清明,但若是陛下继续屠戮朝臣,朝中职缺都补不齐,今后出现“万马齐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会试即将举行之际,以此诗来劝谏其广纳贤能再合适不过!

不过这诗也有很大风险,毕竟这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劝谏,也是批判,弄不好会惹怒陛下的。

不过他不怕,他本就正直无私,即便意识到这种风险也要上书谏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方孝孺轻声念叨着,“好诗!没想到邗国公竟还有如此文采,方某佩服。”

李伟云淡风轻的摆了摆手:“不过是即兴而为罢了,不算什么。”

“哦对了,你别忘了把这诗先呈给太子,别直接上书陛下!”

装完之后,李伟又特意嘱咐了一句。

朱标比较好说话,看到这诗肯定会想办法呈给朱元璋的,同时也会护住方孝孺不受责罚。

方孝孺迟疑一下便答应下来,李伟这才放心的转身离去。

文华殿,方孝孺将这首李伟“原创”的好诗写下来,呈给了朱标。

朱标看到后惊叹不已:“好诗啊,希直你的文采真是令人钦佩,一首简单的七言,用词壮阔,发人深醒,好啊!”

方孝孺脸颊微红,实在没憋住,坦白道:“这诗不是我写的。”

“嗯?不是你,那是谁写的?”

朱标很是诧异。

方孝孺张了张嘴,想到以此诗劝谏的风险,又不想把李伟暴露出来,只得道:“这个请恕臣不便相告,太子殿下,如今会试在即,有很多支持明黄理学的监生被排挤出国子监,若是因此错过了会试,被埋没了,那是朝廷的一大损失啊,还请太子殿下再劝劝陛下,给这些学子恢复会试资格吧!”

朱标闻言轻声笑道:“呵呵,行,不便说就不说,你放心,我会再劝劝父皇的。”

“谢太子殿下!”方孝孺拱手。

朱标轻轻颔首,之后又留方孝孺探讨起了经义文章,过了许久才让他离开。

方孝孺走后,朱标拿着这首诗不禁摇头失笑,方孝孺这种耿直的人根本不会说谎,虽然他嘴上没说,但朱标已经猜到了这首诗的原作者。

思索了下,他便也抬步走出了大殿,去找了朱元璋。

走了不远,朱标便来到对面朱元璋所在的武英殿,行礼过后,便将此诗呈了上去。

“父皇,我今日偶得一佳作,特来呈给父皇。”朱标恭声道。

朱元璋好奇的接过他递上来的诗句看了看,眼中闪过冷色:“哼,这是在骂咱的朝堂沉闷腐朽,必须得依赖风雷巨力才能焕发生机吗?”

朱标拱手:“父皇明鉴,此诗虽然言过其时,不过现在朝廷确实正值用人之际,以儿臣之见,不如给那些跑到明黄书院的学子也恢复会试资格,给他们个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没有说答不答应,而是追问道:“这诗是谁写的?”

朱标迟疑片刻,还是如实相告道:“这诗是方孝孺呈上来的,不过并非他所作,儿臣猜测,应该是李伟吧。”

“哼,那狗东西连经义都读不通,看来这又是抄的后世名家之作。”朱元璋冷笑。

朱标也轻轻点头,这确实是李伟能干出来的事。

“不过父皇,诗虽然是抄的,但寓意却是真的,儿臣觉得治国理政,确实应该如诗中所言,用人不拘一格,更不能埋没人才!”

朱标轻声道。

朱元璋看着手中的诗,心里也轻轻叹了口气。

这次他为了打击“李党”,确实损失了不少能臣,但李伟的权势过大,又不得不加以削减,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所以他才会在处置茹太素吴伯宗等人的时候手下留情,仅是贬谪而已,像从前处置胡惟庸那些党羽的时候,他都是痛下杀手,屠戮无数,对待李伟这些党羽他可是仁慈多了!

不过人才还是得用,只是不能让他们再掌握大权了,至于这些学子,倒是不那么重要了,即便这些人高中后进入朝堂,也不会有多高的官位,影响不了朝局。

思量了片刻,朱元璋便点头答应了下来:“也好,就给明黄书院也分配一些会试资格吧,让这些学子绩优者参与会试。”

“不过标儿,这明黄书院你以后也得看紧了,李伟那些学问用处很大,咱希望这书院里的学生不但要有才能,也要有忠君之心!”

朱元璋敦敦教诲。

朱标郑重应道:“是!父皇放心,儿臣会处理好的。”

“嗯。”朱元璋颔首。(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