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 第254章 沈阳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第254章 沈阳

作者:有机有瘦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0-22 21:52:33

占领盘锦后,我军在盘锦做了休整和整编,把义勇军编入队伍,开始进行训练,并且快速的调整进攻方向,海军方面进攻锦州,第二部派出陆战队占据阜新,切断山海关一带倭寇的补给,和唐山一带的主力部队前后夹击倭寇在山海关和唐山一带的军队。陆军继续往沈阳方向进攻,快速在鞍山布置防线,争取快速拿下鞍山,然后以鞍山为点进一步往沈阳推进,一旦沈阳北拿下。整个东北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而且依托东北建立新的兵工厂可以快速的支援前线,爆兵爆武器,加快对倭寇的战斗。

作战计划统一以后,沈阳成为了目前的第一目标,其次是打通沈阳到北平的区域,让这两处连通。关于沈阳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在东北军时期,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基地,更是九一八的开始。

倭寇对华夏东北觊觎已久,早在 19 世纪末就通过甲午战争等一系列侵略行动,试图侵占东北。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倭寇国内经济危机严重,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掠夺资源,倭寇加快了对东北的侵略步伐。倭寇关东军在东北不断进行军事演习和侦察活动,为发动侵略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 10 时 20 分左右,倭寇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率领部下,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 7.5 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倭寇侵略者将 3 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华夏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华夏军队破坏铁路的“证据”,污蔑华夏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以此为借口发动军事进攻。

战斗就在倭寇单方面开启下发生了,战争爆炸发生后,倭寇关东军立即向北大营发动进攻。当时,驻守北大营的是东北军第七旅,约有 8000 名官兵。倭寇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向北大营西北角发起进攻,第三大队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第四大队从北面进攻。倭寇进攻非常突然,而且使用了重炮、机枪等武器,火力凶猛。

-面对倭寇的突然袭击,东北军第七旅官兵起初进行了抵抗。然而,东北军最高统帅张学良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要求东北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军第七旅官兵不得不放弃抵抗,开始撤退。

-倭寇在进攻北大营的过程中,遭到了部分东北军官兵的顽强抵抗。一些士兵不顾“不抵抗”命令,自发地进行了反击。有的士兵用步枪、机枪向倭寇射击,有的士兵用手榴弹炸毁倭寇的装甲车。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抵抗,东北军的抵抗逐渐被倭寇压制。经过数小时的战斗,倭寇于 9 月 19 日凌晨 5 时 30 分左右占领了北大营。

占领北大营后,倭寇迅速向沈阳城发起全面进攻。倭寇兵分多路,向沈阳的各个城门、重要建筑、军事设施等目标发起攻击。倭寇的进攻非常迅速,很快就突破了沈阳城的防线。

- 在沈阳城内,一些警察、保安队和爱国群众进行了抵抗。他们用手枪、步枪等武器与日军进行战斗,有的还在街道上设置障碍物,阻止倭寇的前进。但是,由于倭寇兵力强大、武器装备精良,这些抵抗力量很快就被倭寇击败。

- 1931年9 月 19 日上午 6 时 30 分左右,倭寇完全占领了沈阳城。倭寇占领沈阳后,对沈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屠杀和破坏。许多商店、银行、工厂被洗劫一空,大量的平民百姓被杀害,沈阳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和灾难之中。

关于张学良的“不抵抗”的原因,首先是蒋介石的命令影响, 蒋介石一直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将国内其他力量视为最大的敌人,而对倭寇的侵略采取消极态度。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就多次向张学良传达不抵抗的指示。1931 年 7 月,“万宝山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给张学良发出电报,强调“发生全国排日运动时,恐被苏区政府利用,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时机”;中村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在 8 月 6 日致张学良的铣电中称“无论倭寇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9 月 12 日,蒋介石面谕张学良,称倭寇马上要动手,华夏力量不足,不能打,要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并严令东北军凡遇到倭寇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张学良作为当时国民政府任命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蒋介石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张学良可能认为倭寇的挑衅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冲突,不会引发全面的战争。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倭寇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而且倭寇国内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张学良认为倭寇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 张学良和蒋介石一样,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认为国际联盟会出面制止倭寇的侵略行为,所以选择不抵抗,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要保持克制,不与倭寇发生冲突,国际联盟就会主持公道,迫使倭寇撤兵。

更主要的是在1929 年的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与苏联军队发生冲突,结果东北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这一事件让张学良认识到东北军与外国列强军队在实力上的差距,也使得他在面对倭寇的挑衅时更加谨慎和犹豫。他担心如果与倭寇军队发生冲突,东北军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到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

-从当时的军阀思维角度来看,张学良认为军队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只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如果与倭寇军队进行抵抗,可能会导致东北军的大量伤亡和实力削弱,这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他选择了不抵抗,以避免与倭寇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从而保存东北军的实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