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 第244章 东北军事要塞

对于东三省来说,倭寇已经在这里七年了,人民受到了多年压迫,迫于无奈的生活着。最近一直有消息说华夏大地已经被解放,倭寇已经被赶出去了,东北也要马上就要解放了。只是消息一直在传,却没有见到华夏军到来!

1938 年,倭寇在东北大肆修建防御工事,历经七年多的经营,将东三省打造成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军事基地。这里工厂林立,矿场遍布,石油资源丰富,粮食基地广袤,似乎实现了自给自足。

倭寇把东三省变成了如刺猬般难以攻破的防御堡垒。大量的兵力在此囤积,重武器、坦克、飞机等装备精良。关东军作为倭寇的精锐部队,实力不容小觑。他们装备先进,训练有素,以不可一世的姿态盘踞在这片土地上。

到 1938 年时,关东军已经拥有了 9 个师团。当时倭寇师团编制较为庞大,每个师团兵力在 1 万多人到 2 万多人不等,所以关东军的总兵力应该在 16万到 20 万之间。并且,除了步兵师团外,还有其他辅助兵种和部队,如独立守备队、宪兵队等,这些兵力加起来使关东军在东北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总体来说,倭寇在东北的兵力超过了25万,再加上当地的伪军兵力过50万,在朝鲜半岛还有大量的倭寇士兵。随时可以支援作战!

倭寇士兵普遍装备有三八式步枪等,该枪精度较高、射程较远,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步兵武器。此外,还有手枪、轻机枪等装备,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可为步兵作战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

倭寇关东军拥有各型火炮,包括野炮、山炮等。这些火炮在作战中可以为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压制,对防御工事和敌方阵地进行打击。倭寇的 75 毫米口径的野炮,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火炮,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火力性能。

-关东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坦克,虽然当时倭寇的坦克技术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亚洲战场,坦克的出现仍然给关东军带来了一定的装甲突击能力。其坦克型号主要有 89 式中型坦克、94 式超轻型坦克等,这些坦克在东北地区的地形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关东军拥有的坦克超过400辆。

关东军拥有一定规模的航空部队,装备有战斗机、轰炸机等多种机型。飞机的存在使关东军具备了空中侦察、空中打击和空中支援等能力,在作战中可以掌握一定的制空权,为地面部队的作战提供有力的支持。整个东北目前还拥有飞机370架左右。

关东军的士兵经过了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步兵战术、射击技能、战斗意志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而且,倭寇军队一直强调武士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忠诚度,使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

- 在“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迅速占领了华夏东北大片地区,在与中国东北抗日武装的战斗中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们在战术运用、战场指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战斗力。

不过,此时的关东军与华夏军军队相比,在装备和兵力上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重武器和装甲部队、空军部队上面。

除了倭寇的关东军,倭寇自从1931年后,在东北到处修建军事基地。修建军火库,为以后统治东北做足准备。在东北的大山里面,东北的交通要道都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是二战时期倭寇修建的大型军事要塞东宁要塞,正面宽 110 多公里,纵深达到 50 多公里,被日本倭寇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这里有大量的永备工事、地下仓库、电站、通信枢纽部等附属军事设施,还有军用机场、铁路和公路等。东宁要塞是倭寇为了进攻苏俄而建立,曾屯驻大量兵力和装备。现在变成了对抗华夏军的重要基地,这个要塞可以说是倭寇目前国内科技的集中显示!

-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周边的完达山余脉丘陵中,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与苏俄的伊曼市隔江相望。该要塞于 1934 年开始修建,耗时多年,投入数亿资金,强征东北劳工 10 余万。- 虎头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12千米,纵深6千米,主要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虎东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主阵地是猛虎山,它由中、东、西猛虎山的三个丘陵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 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出入口、通风口、枪眼、炮眼、反击口等几十条横竖通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山底下向各处延伸。工事上面自然植被茂密,不见一点儿人工痕迹。

虎头要塞的炮兵阵地中有41厘米口径榴弹炮1门,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还有野炮、步兵炮、山炮、迫击炮43门。要塞还构筑有防空火力,配备高射炮18门,高射机枪10挺。

- 要塞内储备的粮食、燃料、被服等可供一万多倭寇3个月左右的需求。

- 海拉尔要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是倭寇关东军为进攻苏俄在东北边境设立的 15 处军事工事中最大的两处之一。由 5 个主阵地和 4 个辅助阵地组成,地下通道总长约 4000 余米,各类用房 50 多间。其地下工事距地面 12 至 17 米,采取地下掘进式建成,有大量的永备火力点、指挥所、观察所、发射阵地等,还修建了防坦克壕、铁丝网等防御设施。

倭寇在东北的铁路沿线、交通要道、战略要点等地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炮楼。在鸭大铁路沿线,倭寇鬼子修建了很多炮楼,用于监视和控制周边地区,防止劳工反抗和其他势力的攻击。

除了大型要塞,倭寇还修建了众多的防御工事群和一般阵地。这些工事群和阵地相互连接、配合,形成了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包括大量的战壕、掩体、暗堡、机枪阵地等,有些还配备了地雷、铁丝网等障碍物。

为了应对空中威胁,倭寇在东北的一些重要城市、军事基地、交通枢纽等地修建了防空设施,高射炮阵地、防空洞等。这些防空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倭寇的防空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