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 第198章 唐山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第198章 唐山

作者:有机有瘦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0-22 21:52:33

又一次的毒气弹发现,让华夏军绷紧了神经,全城的战士得到命令,开始仔细的搜索。

又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战斗,终于在10月7日,我军全部占据北平城,这座历史名城,数百年来的国都城市,再一次的回到华夏!

此时的倭寇留在北平城的基本被我军歼灭,一部分逃跑的早的已经逃跑到承德和唐山一带,这边也是东北关东军建立的前线阵地,是倭寇守住东北的第一战线,一直到山海关,倭寇建立了三个防线。

津门的倭寇除了一些军国主义特别严重的,其他的也开始陆续逃往唐山一带,这里背靠关东军,而且倭寇为了守住在华的利益,对所有的倭寇逃兵也是十分宽松,只要愿意在承德和唐山一带的倭寇所有士兵,不论之前是逃兵还是撤退,一律不追究。这也导致了很多津门的倭寇,直接逃往唐山一带!

唐山位于冀北省东北部,属冀东辖区隔长城与热河、辽宁相望,境内山川秀丽,平原广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3年1月1日,倭寇侵略军在山海关挑起战争,遭遇**驻军何柱国部626团两个营的顽强抵抗,激战2日,因寡不敌众于3日下午失守,是为长城抗战开始。接着,倭寇又进窥热河。3月3日,由于**驻军司令汤玉麟贪生怕死,弃城而逃。4日,倭寇先头部队仅以128骑未费一弹轻取承德,至此热河全境沦丧。倭寇侵占热河后,随即分兵攻击长城各口,企图迅速占领冀东继而吞并华北,首战唐山境内的冷口和喜峰口。

冷口位于燕山东段的长城凹部,是山海关和喜峰口之间的重要关口,属迁安县境,是长城抗战东线战场。

1933年2月下旬,倭寇在进攻热河的同时,曾部署兵力进攻冷口,遭**军队抵御。3月4日,倭寇中村旅团2000多人强攻占领了冷口。 **驻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急派师长黄光华率部驰奔冷口御敌。5日傍晚,该师抵达冷口前线,乘黑夜部署兵力,于次日拂晓向倭寇发起猛攻,倭寇猝不及防,狼狈退却。3月中旬,倭寇调集兵力再夺冷口。22日,倭寇第六师团一部向**守军发起攻击,黄光华师长令全体官兵投入战斗,商震军长也亲临前线指挥。倭寇以先进的大炮、坦克攻击。**守军则以步枪、手榴弹、大刀相抗,多次肉博,倭寇不支而退。

4月初,倭寇调入第八师团从中方防备不严的滦河以东突破缺口,三夺冷口。4月9日,经过周密部署,倭寇3万多人向冷口发起猛烈攻击。午后,日军用飞机、大炮配合攻击,**驻军所有山顶防御工事均被炸毁,人员伤亡惨重,被迫撤至长城一线抵御。10日,倭寇再次发起攻击,商震急调其余两个师增援,但实力仍相差悬殊。11日倭寇又从白羊峪打开缺口,东进包抄冷口的**守军。为避免全军覆没,商震军长遂下令全线撤退

冷口一战,**守军以伤亡近万人的代价,坚守阵地一个多月,给日冠以沉重打击。但冷口失守后,对整个长城战局影响极大。

喜峰口位于长城东段中部的凸出部位,为冀热之咽喉,与长城东段西部古北口称犄角之势,是拱卫平津的屏障。喜峰口属迁西县境。

自1933年3月5日倭寇开始进攻长城各口,**军队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部于6日奉命防守冷口西至马兰峪约150公里长城一线。前线指挥所设在迁西县二屯营镇。7日,第二十九军所属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到达三屯营。

热河失守后,东北军万福麟部败退喜峰口,追踪万的日军服部旅团乘万部立足未稳,于3月9日晨一举攻占了喜峰口。是日下午4时许,**守军第三十七师先头部队赶到前线后即投入战斗,组织了500人的敢死队扑向倭寇强占的阵地。反复博斗数小时,毙伤倭寇百余,后因倭寇攻击猛烈,**援军未到,被迫退出战斗,500人的敢死队牺牲470余人。傍晚,第三十七师特务营赶到,从喜峰口两侧夺取制高点压倒敌人,并乘胜收复喜峰口,稳定了战局。10日,宋哲元调第三十七师赵登禹旅和第三十八师佟泽光旅增援,在喜峰口附近展开了激烈的阵地争夺战,阵地旋得旋失,双方伤亡极其惨重。**军队抱定“只进无退,死而后已的决心”,倭寇服部旅团自知遇到劲敌,不在继续鏖战,将主力退至长城以北待机。

11日夜,**军队乘倭寇疲惫之际,组织两团兵力的大刀队,于次日采取迂回战术,踏冰雪闯入倭寇兵营和炮兵阵地,倭寇毫无戒备,不及还击,即被大刀砍杀,共歼敌600余人。倭寇气急败坏,遂以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但未达其目的,此后两军对峙,战事重心转至罗文峪。

罗文峪位于喜峰口西南部50公里处。3月16日,倭寇3000多人企图偷袭罗文峪外的三岔口高地,被**守军第三十八师击退,倭寇连续几次攻击,均未得逞。4月初,倭寇从冷口西攻入喜峰口,**守军第二十九军腹背受敌,只得转移。

**守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至罗文峪之间,官兵浴血奋战,取得了“自‘9·18’以来战场首次胜利”,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5月31日,国民政府与倭寇签订了《塘沽协定》,长城抗战以失败宣告结束。

《塘沽协定》是国民政府(名义上是华北军事当局)在热河失陷、长城抗战失败、倭寇威逼平津的情况下,于1933年5月31日与倭寇侵略者签订的一项丧权辱国的协定。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军队的撤退规定:**军即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之地区,尔后不越该线前进,又不行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这意味着**军队需要放弃大片领土的控制权,将这些地区拱手让给倭寇。

2. 倭寇的视察权:倭寇军为确悉第一项实行之情形,随时用飞机或其他方法以行视察,**方面对之应加保护,并予以各种便利。这一条款严重侵犯了华夏军的的主权,使得倭寇获得了在华夏领土上进行随意侦察的权利。

3. 倭寇的行动规定:倭寇军为确悉第一项实行之规定,**军业已遵守时,即不再超越该线追击,且自动归还于长城之线。但实际上,这只是倭寇的一种表面承诺,其侵略野心并未因此停止。

4. 治安维持规定: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所示之线以北及以东区域内之治安维持,以华夏警察机关任之。这看似是对华夏在一定区域内维持治安的认可,但实际上是在倭寇的控制下进行的有限权力让渡。

《塘沽协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 领土主权方面:该协定使冀东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脱离华夏主权范围,成为倭寇可以随意控制的地区,严重侵犯了华夏的领土完整。

- 对东北的承认:在事实上承认了倭寇对东北三省的占领,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使倭寇帝国主义在东北的侵略行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 战略安全方面:协定使倭寇取得在长城各口自由进出的权利,冀东20余县处于倭寇控制之下,直接威胁到平津地区的安全,为倭寇侵略者进一步占领平津和华北各地打开了通路,大大加快了倭寇侵华的步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