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军团视角下最强装备组装抗战 > 第182章 关于民国的一些汉奸

倭寇在1937年7月30日成立汉奸政府北京地方维持会。 并且开始对北平一切抗倭力量,文化力量,教育系统进行颠覆……

8月25日,倭寇宪兵搜查了北大办公室,并以发现抗倭宣传品为由,不断骚扰北大。10月18日,北平地方维持会把“保管”北大的布告挂在第二院门口。“北平沦陷后的北大残局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沙滩红楼,成为倭寇宪兵队队部,楼内地下室也成了宪兵队本部“留置场”(拘留所),许多爱国志士被关押在这里,遭受非人迫害。

根据被抓的教育人士描述,他曾被送到北大文学院地下室去受招待,那里简直是活地狱。敌人把冷水灌到他鼻子里,终致使他晕过去。他醒过来时,倭寇宪兵上村告诉他,北大应该对这场使倭寇蒙受重大损害的战争负责,所以他理应吃到这种苦头…

毫无疑问,这是沙滩大院百年历史上的至暗时期。据统计,北京大学的图书、仪器和教材大量被毁,仅此一项就损失60万银圆。

清华学校内各系馆大多被倭寇改为伤病员住房,图书馆被改作医院治疗室、手术室,体育馆被改为马厩,新南院竟然成了倭寇随军妓馆,气象台成了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

倭寇还曾在清华大礼堂前举行“军犬大赛”,以军犬撕咬华夏人为乐,数十个华夏人被活活咬死在大礼堂前的广场上。留下来的两个工友,被逼一再输血,最后死于非命。

北大、清华惨遭涂炭,北平不受倭寇人侵扰的,只剩下有基督教背景的燕京大学和有天主教背景的辅仁大学两座“孤岛”。

因为燕大为美国财产,倭寇有所顾忌,暂时没有占领燕大。未及撤到后方的学生拒入伪大学,纷纷报考燕大,燕大则尽量多招生,以培养更多爱国青年。

在燕大,《义勇军进行曲》常在校园飘荡,凡是要到大后方或延安的学生,学校都要为其送行,不仅绝对保密,有的还资助路费。

后来,倭寇在华夏战场开始失利,对燕大也开始插手,在北大红楼地下室,燕大教授们受尽屈辱,大部分人被关押了七个多月才释放。

燕大倒下后,北平硕果仅存的高校就只剩下辅仁和华夏大学了。

辅仁大学是天主教在亚洲所设的唯一一所大学,由德国圣言会资助,一直在刺刀与枪炮声中正常招生。

校长陈垣对他的弟子、国文讲师启功说道:“一个民族的消亡,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没听说,民族文化不消亡,民族可以消亡。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你我要坚守教书阵地,只管好好备课,教书,这也是抗战!”由于辅仁是不受倭寇控制的大学,华北沦陷区的青年莫不以考入辅仁为荣。

私立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则只有北平首任市长何其巩任校长的华夏大学,基本保持独立,苦苦维持至抗战结束。

此消彼长之间,汉奸学校日益增多,汉奸的队伍越滚越大。陈垣感慨地说:“抗战时间不能拖得太长,否则跳下去的人将越来越多。”然而抗战时间之长,远超陈垣预料。

为了达到奴化华夏青年、实现思想控制的目的,北平沦陷不久,日伪当局便提出“北大复校”,建立伪北大。

伪北大起初没有校长,担任“监督”的,是民国文化界和政界名人汤尔和。汤尔和患肺癌后,接替他出任伪北大第一任校长的是钱稻孙。

钱稻孙少年留倭,对倭寇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别人跟他提起抗倭,他连连摆手说:“万万抗不得,抗,不只是亡国,还要灭种。”这种自轻自贱的论调,连金岳霖这种谦谦君子都要跳起来揍他。

钱稻孙的一位朋友,害怕将来倭寇战败,想脚踩两只船,就来征求他的意见,钱竟然回答道:“我就没有想到有那一天!”

担任伪北大校长后,钱稻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自己的叔叔钱玄同出山。

北师大迁往西安时,身为师大国文教授的钱玄同因百病缠身,不得不留在北平。他虽有留日背景,但终日闭门谢客,侄子请他出山,也被他打出门去。为了明志,钱玄同将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名“钱夏”,用“夷夏之辨”的典故,表明不做“顺民”。

1937年9月19日,旧历中秋。钱玄同日记记载:“‘倭寇特令全市商店挂灯结彩以志庆祝。藉纪念东方文化之佳节也。

当时的北平城到处都是倭寇特务,对各界人士进行监督抓捕,这些倭寇特务,有的剃光头,穿长袍,他们参加各行各业,还去考入华夏大雪学,考入学校时用的是华夏人的姓名,每人说一口流利的华夏话。只是后来才渐渐被人知道他们是倭寇人。每个行业都进入了这些特务,使得人人自危,害怕突然被抓!

北大教授马裕藻因年迈和患高血压未能转徙内地,北大指定他和周作人、孟森、冯祖荀四位教授留守并照看校产,时称“北大留平四教授”。后周作人投敌,倭寇数派周去请马裕藻出山,都吃了闭门羹。由于周作人屡来,最后马裕藻的幼子奉父命对周说:“我父亲说了,他不认识你。”

马裕藻的学生张中行说,老师坚信华夏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

“留平四教授”中的另一位——孟森,因研究宣统元年测绘的《俄蒙交界图》被倭寇人盯上了。倭寇上门,《俄蒙交界图》也被掠去“收藏研究”,孟森气愤至极,英年早逝。

日伪遍访知名人士,为“东亚共荣”充场面。而知名人士则各出奇招,拒绝合作,如京剧界的程砚秋、齐如山,艺术界的齐白石、李苦禅等。

虽然躲开了倭寇人,但谁也躲不过经济这只无形的大手,北平经济的崩溃,将每一个人拖入了痛苦的泥潭。

为了维持生计,当初“为书而留”的陈垣,不得不忍痛变卖自己珍藏的几部大书。辅仁教授为糊口,则往往是在“晓市”卖掉自己心爱的图书,换得粮店配售的每天187克的混合面。

辅仁大学的校长、教授尚且如此,那些脱离于高校、无以谋生者,如北大教授缪金源,则全家每日只喝一顿粥,到了夫妇饿死的境地。

被视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政治恐怖与贫困的双重压力下,大门紧闭,就是他们最后的尊严。

遇刺后的周作人,衣服上留有弹孔。

“当尽其一技之长”

还有一些人,表面上委曲求全,却采取了更积极的抵抗方式。

倭寇占领北平后,面粉价格飞涨,几个月内就从每袋二元涨到几十元。天桥有两个说相声的在演出时提到此事。甲说:再过一年就好了。乙说:再过一年还不得涨到几百元一袋?甲说:再过一年老百姓都饿死了,一元一袋也没人买了。

倭寇人听了大怒,把这两位抓了进去。他们被放出来以后,还是拿面粉逗哏。甲说:以后面粉就便宜了,两毛钱一袋。乙问为什么这么便宜,甲说:袋子小了,跟牙粉口袋似的。倭寇人听了还是不高兴,不过没再抓他们。这也是一些人抵抗倭寇的方式,不能正面刀枪,但是也得抵抗倭寇。

当时伪汉奸组织‘新民会’编印了一本教科书,教此课的老师叫大家把课本放在课桌上,讲的却是唐诗、宋词。一次教官突至,老师从容地边擦黑板,边令大家默写岳飞的《满江红》。音乐老师也不教课本上的日伪歌,却低声教唱世界名曲。教官一来,老师立即弹起了风琴,高歌倭寇民厌战歌曲《荒城之月》。每个行业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和倭寇进行对抗。

一批尚无一技之长的中学生,仅凭着青年特有的孤勇,把锄奸的枪口,对准了当时的北平学界领袖周作人——1938年2月,周作人参加了日伪召集的座谈会,已有他要出山、担任伪北大校长的传言。

“抗倭杀奸团”(简称“抗团”)最初由津门私立中学的富家子弟组成。后来,这支队伍中的很多成员考入燕京大学。“抗团”派南开学生李如鹏、新学学生赵尔仁到北平,与燕大学生范旭共同完成刺杀周作人的任务。

李如鹏、赵尔仁到西城取枪,提供手枪的是“抗团”成员郑统万。作为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的孙子,郑统万一直依靠家族声势作掩护为“抗团”提供帮助。

李如鹏、赵尔仁各取一支手枪,由燕大的范旭带路,直奔西城八道湾周作人住所。

到了周宅,李如鹏、赵尔仁、范旭三人假冒“津门中倭中学学生”,声称要拜见周作人,商量赴倭留学事宜。周作人虽然甘心做贼,但对好学青年,仍不乏关爱之心,就命人传进。

在“苦住斋”二进院西屋的客厅里,周作人正在和前来贺年的“四大弟子”之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沈启无闲聊,看李如鹏、范旭二人进入,欠身招呼。

范旭指着周作人对李如鹏说:“此即周先生。”李如鹏点点头,二话不说,拔出枪照着周作人就是一枪,周作人应声倒地。

枪声一起,沈启无站了起来,下意识地呼叫:“我是客人。”李如鹏看他站起,生怕他反抗,抬手又是一枪,沈启无胸部中枪,仰天倒下。

李如鹏、范旭以为得手,便急忙退出。范旭走得快,一下子跑到前院,发现李如鹏没有跟上,赶紧折返,看见李如鹏被周家的两个仆人按倒在地,挣扎不脱。

范旭手中无枪,自忖难敌周家众人,急奔向大门,高呼:“九哥快来!”在外放风的赵尔仁闻声拔枪飞奔而进,对准周家仆人连放两枪。

周家两名仆人中弹,松手滚到一边,李如鹏一跃而起,与范、赵两人前后呼应,夺门而出。当日,李如鹏、赵尔仁乘车返津,范旭回燕大,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数日之后,报纸上披露出周作人遇刺仅受轻伤的消息。原来,射向周作人的子弹打中他衣服上的铜饰扣,周因此逃过一劫。

周作人遇刺后,惶惶不可终日,不仅拜见倭寇将军,还特地拍了张照片,照片上隐约可见长袍上的弹孔。他把这张照片分送给自己的朋友,包括远在美的胡适,还有翻译他散文的松枝茂夫。

后来,他称这是倭寇欲置自己于死地,故自己为全性命,不得已而附敌。这次锄奸行动,非但没有阻止周作人“落水”,反而成了他接受伪职的借口。

枪击事件后,周作人很快接受了伪北大图书馆馆长一职,随后担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

比周作人小七岁的郭沫若与他情况类似,都是留倭,都娶了倭寇女人,都生了孩子。郭沫若抛妻弃子,回国抗战,还发表《国难声中怀知堂》一文劝周作人,文章写道:倭寇人信仰知堂(周作人的号)的比较多,只要他南下,即使不发表什么言论,也是对倭寇军部一个有力打击。

周作人执意留下,并把自己的“苦雨斋”改名为“苦住庵”,好像是与北平民众同甘共苦。其实,北大南迁以后,周作人的经济来源有两个,一是给胡适主持的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翻译希腊神话;二是在司徒雷登主持的燕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与其他生活无着的教授比,周作人过得不错。1938年1月26日,国难当头,他写了两首打油诗,仍是喝茶、看报、吃猪头肉。

在传言频出时,张中行曾作为“粉丝”和学生,给周作人写过一封信,信里说“别人可,他决不可”。何以不可,张没有明说,心里想的是,那将是士林理想的破灭。对此,周没有回信。

周作人与倭寇人同台的照片刊登后,由老舍倡议、楼适夷起草、经郁达夫修改、十八人署名的《致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苦劝他立即南下,或做文坛苏武,否则“一念之差,忠邪千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