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85章 有兵无粮岂可冒进

第685章 有兵无粮岂可冒进

诸葛亮抵达长安的时间,比李素派来的信使,也就早了三五天而已。

所以这点时间,也就只够刘备大致了解一下南北两线最新战局、初步估一个下阶段战略方向。外加论功议赏、斟酌爵位制度优化。

草草梳理了一番上述事务后,眼看就到了九月底,李素派来的上表信使也抵达了长安。

刘备正好腾出手来,第一时间仔细审读李素的奏折,同时把李素、鲁肃等人对下一阶段的战略建议,跟诸葛亮、荀攸的建议对照着看,顺便把法正也找来。各取所长,裒多益寡。

等李素回信上的计策和计划都安排下去之后,失地光复得差不多了,李素本人也就该进京了,到时候才好直接接受刘备给他的那么多升官赏赐。

刘备看得很认真,对于李素奏表里建议的“今年剩下的时间不足以取太原,因为后勤困难和战区百姓困苦,也无法由上党攻破壶关并攻破邺城,所以建议佯攻邺城吸引袁绍防御力量,实则专注取雒阳”这一大方略,刘备也完全认同。

主要是诸葛亮、荀攸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分歧,三方都这么劝他,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肯定是对的。

不过,三人的献策,在一些细节上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诸葛亮也提到了具体操作应该“摆出继续威胁邺城的佯攻姿态,吸引敌军兵力”,然后实攻雒阳。

但李素这个做师傅的比诸葛亮更进一步,提到了战后的一些配套措施。

比如要各种想尽办法在夺取雒阳后还继续加码舆论攻势,通过民间渠道对敌方基层官兵散布流言大肆宣传“袁军雒阳防御空虚、兵力被抽调到邺城和壶关,导致雒阳失守,完全是袁绍的弱智无能”之类的种种观点。

换言之,从纯军事角度来分析,是否在壶关方向继续佯攻吸引敌人兵力,并不影响关羽能否拿回雒阳这个结论。

以袁绍现在被累计歼灭十九万大军的现状,他就是同时对邺城和雒阳都花重兵死守,雒阳肯定也是守不住的。

用点儿计策分化敌人、给河南尹战区的敌人后撤的借口和逃跑的机会,无非是让攻坚顺利一些,甚至可以直接迫降敌人,降低对雒阳周边的破坏。

所以,无论袁绍弱智与否,雒阳他是丢定了。

李素补充计策的关键,就在于要持续对袁绍本人的心理和名望施压,让袁绍气得死去活来,针对袁绍本人的健康状况往死里穷追猛打。

而他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和荀攸看不到,显然不是诸葛亮等人智商不够,而是李素在这个细分问题点上,直接利用他熟知历史人设抄了答案。

毕竟,其他人再料事如神,也不知道“历史上官渡之战后一年多,袁绍就因为连续两次战败气郁而死”这个结论。他们就算知道袁绍色厉胆薄心眼小爱面子,也不可能了解深入到“坚信袁绍能被气死”的程度。

毕竟一个小心眼的人,只要没有真被气死过,就无法从医学上证明他有易被气死体质。

世上也就不可能有人像李素这样,能预知一个人是否能被气死。

刘备揣摩了一下这个细节后,一开始也不理解,就把李素信中这个点私下拿给诸葛亮和荀攸参详。他也没通过正式的大朝会,就是在未央宫的书房石渠阁里,私下召见几个顶级谋士商谈。

诸葛亮和荀攸法正讨论后,觉得李素所言确实很有道理,就建议刘备把这个点补充到源计划里。

刘备也是自嘲地摇摇头:“罢了,虽然‘从袁绍举止病态分析,看出袁绍能被气死’这种事儿,确实匪夷所思。但看在伯雅一贯料事如神的信用,就多信他一次。

反正方针的其他部分跟二位爱卿所言相似,不用大改,期待一下也没什么损失。”

敲定这个细节之后,基于此往下推演的“明年对袁绍直辖领土要暂缓军事进攻,一切以打击袁绍威望、攻心气死袁绍为主,军事厮杀为辅”路线,也基本可以直接采纳。

然后就该诱导袁绍溺爱少子、死后必然诸子兄弟阋墙、进一步演化为袁曹内讧……这些也可以接受,不算拖节奏。

毕竟没有这一手,明年刘备本来也比较难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

接壤的三个郡彻底打烂了,河南尹收回来之后也没有多少军资积蓄,确实要缓口气把后方物资大量转移到前方,才能继续进攻。

真正的战争不是不用考虑后勤的打游戏。军事上再强,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所以,李素的建议只是稍稍延长了缓冲期,以等待敌方阵营内部更大范围的“缓之则自相图害”发生,这也是等得起的。

对李素的上表进言讨论到这一步之后,荀攸、法正等人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忍不住提醒刘备。

荀攸首先指出:“陛下,司空所谏,确是持重之道。以臣对袁绍的了解,司空说的这些也都有可能实现。

不过,如果袁绍真死了,而且也确实埋下隐患,这也不代表这些隐患就能立刻爆发。

我们确实可以摆出‘因为河内上党大战也损失了不少元气,所以无力进取’。可正因为袁绍一方在战略上屡屡中计,我们不能排除他们到时候‘想多了’。”

法正也附议道:“荀令君所言确是审慎之言,明明这次我们是真心袖手旁观、等袁尚袁谭自相残杀、曹操相助其中一方。

他们却以为我们是装的,以至于因为害怕陛下而不敢妄动,有隐患有不满也憋着。那样最后我们岂不是白白等了?

李司空之谋,应该加上一些更有‘诚意’的证据,让敌人相信陛下在明年的战略方向安排上,另有转向。这事儿得明示不能藏着掖着。”

不得不说,荀攸、法正指出的问题,正是刘备阵营用计用多了的后遗症。

哪怕哪一年你没用计,敌人也会每晚睡不好觉,偶尔噩梦惊醒怀疑是不是在憋别的坏水了。

就像楼上深夜回家、脱皮鞋丢了一只在地板上、吵醒了楼下睡觉的。第二只鞋如果迟迟不落下,楼下反而睡不着了。

在场谋士当中,只有诸葛亮暂时没有说话,但这不是说他忌惮师生身份不好指出李素的问题,而是以他对李师的理解,总觉得肯定是在别的方面另有安排了。

刘备听完这些建议之后,初始还有些诧异,随后似乎是被提醒、把某些问题融会贯通了,抚掌笑道:

“公达、孝直皆持重之论,是朕的问题。伯雅此番表谏,本就有两部分,另一部分是关于民生建设的,朕以为跟军略大计无关,所以没拿出来讨论。

现在看来,伯雅所言,俱是为一个目的服务,或许是奏短论长,书不尽言了,还是众卿为朕解惑了。这样吧,你们先看看伯雅这部分对民生安排方面的奏请。”

荀攸等人一愣,原来是李素的表章很长很多,有各方面的内容,刚才时间仓促,刘备只拿了一部分出来讨论。

既然这些都是有关联的,刘备也不急于一时断章取义,就让宫中常侍取来茶点,让三人慢慢揣摩把李素奏言的所有部分都细细看完。

诸葛亮对李师的想法更了解,所以他第一个看完,顺带着帮人解读。

诸葛亮:“原来李师在指出‘河内上党河南均残破,明年不宜速攻袁氏’之后,还建议了‘应该在南线改善后勤、整顿道路,摆出因无法攻袁而改为主攻威慑曹操’。

这一点如果可以做到的话,倒是确实把‘袁尚担心我们随时攻邺城,以至于想内讧都不敢’的后顾之忧,给解除了。一旦袁绍真的死了,这就能怂恿袁尚放开胆子大逆不道。”

法正:“这要是真能做到,确实能怂恿到袁尚,可怎么保证做到呢?孔明贤弟你读得快,你就帮我们解读完算了。”

诸葛亮已经吸收了全部李师的思想,看了一眼刘备,见刘备眼神鼓励,他就在君前侃侃而谈:

“众所周知,关中之地被朝廷光复、休想生息建设,不过四年,凉州与河套光复,更是平均只有两年。南北有秦岭阻隔,所以北线我军与袁绍相持,之前靠的几乎都是关中的积蓄。

太尉的十余万大军,保持战斗状态相持血战一年多,加上最后张将军和马将军的助战,关中从前年开始略攒的这点军需积储,已经消耗了大半了。我们以这个理由表态明后年无力再动几十万大军攻冀州,这是容易取信于人的。

不过,敌人也知道,陛下的朝廷,从全局来看,物资是丰沛的,绝没有到无力再发动战争的地步。

益州被陛下妥善治理达八年,物阜民丰,军工发达,而且益州跟关中的差距,远不是四年平治那么简单,因为关中之前还连年战乱,董卓李傕郭汜屠戮劫掠就有三年。

一正一反,秦岭南北领地能提供的民力国力差距,何止五倍?荆州虽然光复时间较短,但‘此前未历战乱’这个优势,却是比益州还略微好一些。毕竟陛下当年平刘焉时还让益州战乱了两年多,而荆州刘表是和平上任、和平归顺。

后来唯一的消耗,只是孙策入境、在南郡江陵吃了半年多存粮,还有司空反推平江东时,以荆州供给军需。

这笔账算下来,孙策入寇导致的南郡积储损失,大约是六七十万石军粮。此后李师反攻平江东,十余万大军吃了九个月,加上徭役运粮民夫和修筑,共耗粮二百余万石。

刘表归顺时,南郡存粮总量也就二百万石,等于击退孙策和反灭江东,加起来把刘表在南郡八年的储蓄彻底吃空了,还把荆州今年新收粮税的结余花掉了。

但荆州在襄阳还略有储蓄,朝廷的益州粮仓也还丰足。总的来说,如果朝廷从南线发动攻势,军粮供给是远远比北线攻势充裕得多的。

这个道理我们能算,袁尚和曹操自然也能算。所以司空这个欺骗计划的关键,就是用一些显性的办法,让袁曹都看清楚我们在为‘把南线的积储运到荆-豫,扬-豫前线做努力’。

让曹操相信我们会从南阳攻许昌,会从江东攻淮南。而北线目前是‘有兵而无余粮’,拿下太原之后,大将军的主力就会南下就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