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五百二十七章 严谨的工作态度

第五百二十七章 严谨的工作态度

朱厚照抓掉一把头发、在西安市集像猴子一样被人嗤笑议论、结合两个月世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暗藏深刻政治意义的劳动营,只被天下人讨论了一两天便过了期。

他是怎么知道的?当然是关注度了!

他出京之后,每日获得的关注度都在千万以上,多的能上亿。每天必须消耗的五十万关注度分分钟出产。可是这几天,每日进账的关注度竟然不足五十万!入不敷出了!

能抢他关注度的,除了传国玉玺还能会是什么!

“本王就是让匠人们仿造一个而已!用得着如此认真吗?”朱厚照都快吐血了。比他初次看到《小说报》里夸张描写他挨段聪打的桥段更让人胸闷。

他生《小说报》的气,于是强势入股《小说报》。让那群脑洞惊人的士子们替他死命打工,这才消了气。可他对弘仁殿的工匠能怎么办?

毕竟“弘仁殿出品必属精品”的口号是他率先喊出来的。

朱厚照吩咐段聪:“给胡老夫子去信,让他在《京报》上刊登从安化郡王身上发现的传国玉玺是伪造的报道。”

这样至少能把被传国玉玺夺走的部分关注度,重新引回到他身上。他苦中作乐地想。

段聪照办。

“刀疤,朱宁和陈宽现在在哪?”朱厚照问。

贺蒲欠身答道:“朱指挥使去追玄武和圣母。陈公公一直带人守在外头。”

朱厚照笑了笑。朱宁不舍得现在的权势和地位,陈宽更在乎他的安危。也是,陈宽从来都是不争不抢的人。这点段聪和他挺像的。

“把陈宽叫进来。”

“是。”

陈宽一进来便下跪请罪:“老奴让太子爷受惊了。”

朱厚照晃晃手指,风趣地道,“这世上能让本王受惊的事屈指可数。父皇的身体算一个,囚牛商行的账本算一个,还有就是……弘仁殿算半个。起来说话!”

陈宽恭恭敬敬地站着。

朱厚照从段聪正在写信的书案上翻出一张纸,再把皇太子金印交给陈宽,“照着纸上的内容印刷六十万份。每一份上盖上皇太子金印。除了东厂,不准假他人之手。”

让陈宽和东厂的人一起敲六十万次印章,算是对他们失察的惩罚。玄武一个人耍了锦衣卫和东厂。他不知道该夸锦衣卫的培训能力出众,还是骂东厂太笨。

“老奴这就去办。”从小看朱厚照长大的陈宽明白,太子爷高抬贵手了。面对强势的太子爷,有时候不争就是争。

朱厚照继续吩咐:“本王马上动身去云中城。你把东西备好后,联系热气球军团,飞临五大军团上空撒下去。”

“可是云中城此时是一片荒地。”陈宽觉得此行有些冒失了。在没有城墙防护的草原,很容易被鞑靼人袭击。而且云中城离鞑靼人太近太近,陈宽一点都不放心。

朱厚照笑:“云中城是未来的北地布政使司治所。本王去那正好给云中城奠基。如果你不放心,早日把事情办完来云中城找本王。”

“……是。”陈宽自知劝不了太子爷,只能在如何提前完成任务上动手脚。

段聪写完送给报馆主编胡老先生的信,收拾好东西迅速离开西安。

他列出劳动营章程,具体工作交给贺蒲等囚牛商行的人来办。他把贺蒲甩开,可不想再让囚牛商行给他安排一段“曲折”的行程。

朱厚照抵达西安很突然,离开得更突然。西安地界上的官员和宗室们从始至终未能与太子一件。在宁夏眼巴巴等着太子裁决功劳归属问题的曹雄,失落极了。

十艘宝船在三十艘福船的护卫下驶向茫茫大海。每一艘船上挂出大明龙旗。福船上还固定着热气球随时观察海面。发现前方有船只,会有福船先去排除危险。朱厚照把护卫工作安排到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直到海船驶离再也望不到,朱厚照带着百官折返。

弘治帝离开的首日,很平静地渡过。

第二日朝会,百官们听到了北伐的最新战报,左军已经开拔到亦集乃城,完成从青土城到亦集乃的清理。左军将在狼山和沙漠之间筑起钢铁长城。

太子府在青土城周围经营了三年。三年来用附近的鞑靼人练兵,周围本就很安全。左军最先到达预定的第一防线,在预料之中。

“本王邀请鞑靼诸位济农前来京师。鞑靼回复本王,先派使者在大同商议接触事项。爱卿们议议,派谁去。”朱厚照问。

刘健出列:“让礼部派人去。”

宗室内部冒出弘治帝身世不明的恶意传言。刘健不想礼部牵扯入其中。太子把宗人令弄进了内阁,对宗室下的手肯定不会轻。让宗室内部解决。百官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最后决定由礼部尚书张华带上提督四夷馆的通事前往。

“本王唯恐三合土满足不了北方防线。故想把技术放出来。三合土在造房、修路、筑城上的效果斐然。本王想让每个布政使司建立各自的三合土作坊。还想让忠君爱国的商人也参与进来。诸位觉得本王是收他们的专利费好,还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和各地合作?”

朱厚照故作纠结地问。

户部没银子。各布政使司哪会有多余的税银!

“技术入股好!”百官几乎是异口同声。

朱厚照给了他们一道看似有两个答案、其实只有一项选择的选择题。

“那好吧,让户部上一份和你们合作愉快的商人名单,尤其是租了盐场的。本王瞧过后通知他们合作。”

现阶段户部与很多商人有合作。户部委托加工,商人们竞标。朝廷的银子流入民间,带动大明经济蓬勃发展。其中最吃亏要数租下长芦盐场的盐商们了。

河套盐池出盐的品质比海盐好,拿的价格还便宜。盐商们理性竞拍长芦盐场,只要是给朝廷面子,也为了卖太子一个好。盐商们钻盐法的空子吃的钵满体满。新盐法的实施让他们日子难过。如果主张新盐法的是官员,他们还能用各种方法腐蚀,遇上比他们更会使手段的太子,他们躺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