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少管闲事

太子别动 第一百四十五章 少管闲事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一百四十五章 少管闲事

朱厚照笑容僵了僵。

曾鉴明着请示,实为上眼药吧?曾鉴就不怕宦官掌管的东厂找他麻烦吗?工部捅出大篓子,尚书本就要担责。

狐狸窝里藏着为数不少的刺猬。想要掏狐狸窝,扎手啊!

不过,他喜欢!

和老狐狸们过招,是平淡的宫廷生活为数不多的乐趣。既涨关注度,又能骂人解压。

朱厚照敲敲脑门思考片刻:“盘活经济有一招称为‘提高内需’。内需,是指国内需要。相应的也有外需,就是指海外贸易。详细来说,就是想要大明商业繁荣,宫里和朝廷要学会花钱带动国民经济。”

曾鉴面沉如水,眼眉间出现川字纹。一双眼珠子向左上看,表示正在认真思考。朱厚照又抛出了一组新词汇,足够让“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官员消化一阵子了。

“宫中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基本能满足皇宫自给自足。差不多和大明各地村庄的现状类似。越闭塞的村庄生活物资越少,百姓也越穷。“朱厚照一点也没有觉得把皇宫比作村庄有什么不妥的。一样都是封闭的小社会。

“宫里两万人,不包括禁军,每月开销在三十万两银子左右。”比先皇成化时期用度紧缩很多。

“其中每月有十万由八局的收入相抵,本宫每月贴十万两。朝廷实际负担十万两左右。”

勤俭的太祖朝宫内费用都没这么低过!官员还要盯着宫里不放!

朱厚照突然爆出宫里的收支和开销。宦官管着内承运库,账本做的眼花缭乱。百官们对宫里的用度了解的不多。只有殿宇需要新建或者修缮时,工部、户部会知道所需费用。皇宫开销由国库承担。花销大,自然会遭受非议。

李广任内宫监期间,先后修缮建造寿安宫、钦安殿、毓秀亭、神乐观等,耗资百万两。当时百官弹劾不断。百官并不知道朱厚照为了建净室,前后一共投入了四十多万两,还将继续投入。若是知道,肯定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八局中专门掌管瓜果蔬菜的司苑局,用玻璃暖房种蔬菜。上个月除了供给宫中、赏赐皇亲国戚等,多余蔬果卖到民间酒楼。赚得两万三千两。”

“京师乃至北直隶的酒楼,在冬日有新鲜的瓜果供应,生意更上一层楼。这点诸位应该比本王更了解。司苑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各地开始有人有样学样修玻璃暖房。沾光赚钱的人少说也有一千吧?”

“八局中的酒醋面局,卖出去的调料每月固定收入在五千两左右;面点因为要扣除提供给诸位爱卿的部分,只有一两千两的收入。酒醋面局的人手有限,原料加工都是外聘民间作坊。诸位可以调查一下,间接提供了多少百姓营生。”

“还有曾尚书提到的针工局。本王出资助让年过二十五的绣娘出宫开绣坊。绣坊挂靠针工局,上缴四成利。宫里给各绣坊派发宫人的成衣订单等不重要的活计,助其经营。绣坊从地方招收女眷。如果绣坊招收孤寡、家庭不幸的女子,针工局还会返利。你们可以去民间打听一下,绣坊帮助了多少活不下去的女子。”

“就是不起眼的宝钞司,民间也有千人附庸其下养家糊口。囚牛商行十文一大捆皱纹草纸,诸位都没少买吧?”

“其他就不一一举例了。八司带动了多少行业,给多少百姓提供饭碗。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人手招的多,作坊做的大,民间财物顺向流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

“在此,本王不得不批评工部。新式三合土出现了多久,你们就没注意到?修堤岸、修路、造房哪一样用不到三合土?!三合土费用低廉,凝固后坚硬度不比石头差。就因为会减少石料消耗,损害和工部关系紧密的石料商人利益,你们都当瞎子视而不见?!”

“知不知道青土城的三合土作坊雇佣了多少人手?大同的作坊又用了多少人手?说出来吓死你们!想要让百姓有好日子过,就要给百姓们提供卖力气的地方。百姓们有了盼头,民间的治安都好了很多。你们去凉州看一下就能有深刻的印象。”

“李阁老提到修缮长城。知不知道运用新式三合土,能省多少开支?”

“正事不干,天天盯着哪呢?!”

曾鉴被朱厚照骂得头也抬不起来。工部不是不知道新式三合土,而是正在研究三合土配方,打算工部自己生产。

“还有,东胜卫用人工成功植林的消息你们都知道了吧?东胜卫把古人智慧的结晶‘坎儿井’与干旱、沙化地区相结合,弄出了‘沙井’地下灌溉技术。北方干旱,粮食减产,你们只会让朝廷免税减赋!你们就不知道让干旱的地方弄沙井减少损失吗?!”

“当官要替百姓谋福祉。多动动脑子!别像八婆们一样整天总盯着东家长西家短!”

朱厚照用皇帝爹的温和语气伪装。虽然开口说出的话侮辱性极强,但一点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乍听之下不会认为他在骂人。

“曾尚书,去年南直隶再一次遭遇水灾。你们说说该如何着手处置?”朱厚照尤觉得没骂过瘾,随机出了到题。

被奉天殿的暖气熏得满头大汗的曾鉴深思熟虑后道:“命沿河百姓清淤泥,夺回被占据的河滩地,加高两河堤坝,在经常发洪水的地段挖河渠导水。”

曾鉴想:以上是前任工部尚书徐贯治理太湖的经验之谈,受过弘治帝嘉奖。太子总挑不出错了吧?

朱厚照一脸笑呵呵:“说的都对。不过……”

“以上是你一位工部尚书管得了、处置得当的吗?如何统筹安排是内阁的事。处理侵吞河滩地又涉及到当地官府。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各个部门配合。”

“工部要做的是,储备善于治水的人才、备好治水方案、研究最安全、快捷的修堤方法……等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太多的声音只会干扰决策层。内阁每天要处理一堆的奏折。剔除无意义的,能有三分之一管用都算好的。”

“吏部管吏部,兵部管兵部,分工明确才能更有效率。你们要是真忍不住唠叨,可以调去都察院或者六科。”

有了曾鉴的前车之鉴,接下来的汇报工作进行的无比顺畅。都是三言二语、长话短说。新年计划内容虽短,条条一针见血直指弊端。

虽然和朱厚照预计的结果南辕北辙。但官员们的乖顺还是让他很有成就感。

戴着钢手套,还能撸不了刺猬?

退朝后已经是黄昏。坐了一天的百官痛苦不堪。

没想到坐着会比跪着更难受。

朱厚照揉揉屁股。弹簧坐垫还是缺了点什么。希望琼州上报的新材料有普及实用的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