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藩臣也是臣
张瑞在皇宫中仔细的翻看着手中的奏折。
奏折是孟朝藩臣,鲜卑大人步度根所上。
内容非常清晰,语气非常恭敬,写道:“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使方今山河平一。臣闻古之圣训,必使文轨攸同,德服远方。鲜卑既沐德化,臣又为大孟之臣。岂敢与陛下礼不同制,服不同仪。臣诚愚鄙,不达事机,不敢辄废大义,辄以上闻圣听。鲜卑请变服,袭冠带。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伏惟皇帝陛下既圣且安,泰永多福。”
张瑞看着奏折,对一旁德内阁首辅审配问道:“首辅以为步度根此番奏折是何意?”
审配看过奏折,上面还有自己的票拟内容:“请恩赐之,使移居中(和谐)国。”因而立即回道:“步度根在鲜卑三部当中,向来亲近我诸夏。又没有多大野心,此前要依赖陛下派出并州铁骑相助,才能堪堪挡住轲比能进犯。”
“如今圣朝一统寰宇,军威日盛。田豫将军一战大破三郡乌桓,掳众数十万。北疆震怖,胡虏惊骇。纷纷退出塞外。”
“以步度根情况而言,其绝不敢挑起战争,与我圣朝为敌。但若在塞外苦寒之地游荡,亦并非一件舒心惬意之事。某以为步度根是欲以数万鲜卑为进身之资,换取一份荣华富贵。”
张瑞翻阅奏折的手一顿,抬起头看着审配问道:“首辅以为步度根此举并非为了争王争霸,而是为了立功受赏?”
审配重重点头,诚恳的谏言道:“陛下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然臣容臣谏之,陛下不宜妄自菲薄。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何故总不以藩臣为臣?却视其为平起平坐之辈?”
张瑞内心一虚。
藩臣也是臣。
这一说法,里里外外,各位大臣或直接或委婉的向自己表达过许多次了。
但拜大宋所赐,张瑞总是将北方胡虏当作生死大敌,是能够骑在中原头上,作威作福,导致神州陆沉的心腹大患。
至今张瑞还是没能适应,将遥远塞北的一位部落首领,当作自己的部下臣子。没能习惯,他们并非每个人都雄才大略,有鲸吞天下之心。
这份奏折,张瑞反反复复的看过很多次。一直在想,步度根是不是想变法图强,学习中原先进文明。
但在审配看来,这却很简单。就是一位臣子,为了讨陛下欢心,立功受赏,从此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
至于数万鲜卑部落子民,去种田还是去游牧,有什么区别呢?
步度根从来就没想过要带着这几万鲜卑人南下劫掠中原。既然在塞北受冰雪极寒,风吹雨打。为什么不去长安享受中原繁华,惬意生活?
反正都是当孟朝臣子,当个鲜卑酋长也是当,当个将军、大夫也是当。
至于说在长安生活,安全可能被朝廷一手拿捏。这就属于胡思乱想了。自己若未曾得罪皇帝,皇帝怎么会主动去迫害一位带头归顺,且无实权的胡人首领?
反过来,若自己得罪了皇帝。就算自己躲到塞外,一样会被中原大军痛殴一场,然后拉到长安,明正典刑。
身家性命,安全荣辱,从来就不曾掌握在步度根自己手中。
张瑞看了一眼奏折上审配的票拟,问道:“卿言下之意,是只对步度根一人封赏?使其迷恋长安繁华,不愿返回封国?”
说完,张瑞感觉这一幕怎么那么熟悉呢?
这不就是明朝发生的事情,前后有四位国王来到大明,死活不愿回国,就算死也要埋在大明土地上。
审配却摇了摇头,说道:“臣请恩赏之,不仅赏步度根,更赏其全族。”
“恩赏会不会太丰厚?”
审配笑着回道:“允其移居中国,人皆授田四十亩。如此才能体现陛下圣恩。”
“哈哈哈”张瑞不禁大笑,说道:“未曾想,首辅竟然亦有如此幽默之时。将其部族编户齐民,授田定居,去其风俗,竟然亦是赏赐。”
玩笑了片刻,审配说道:“自古以来,为国为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少。而自私自利,贪图富贵者多。夷狄之君,既然主动上表,请变服,袭冠带。此乃天赐之机,宜妥善安置。使此成为佳例。”
“归化者,其君长身居高位,安享富贵。其百姓亦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张瑞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让吏部考核其功绩,予以封赏。其部族移居内地,分散安置。彻底去其风俗。化游牧为农耕,去其服饰,穿戴我孟朝衣裳。缴纳赋税,一如我朝百姓。”
因为步度根的上表,张瑞心情颇佳。这不仅仅是一个鲜卑部族归顺的问题,而是二十年时间边疆的和平。
北庭将军田豫率骑兵出赛,接受鲜卑西部投降归顺。
这一幕,让张瑞想起了霍去病率兵出长城,监督休屠、浑邪两部的投降。
孟朝百姓的民族自豪感将极大得到增强。而且塞内增加五万人,塞外减少五万胡虏。一增一减,是十万人的差距。
至少二十年内,下一代胡虏长成之前,边疆的胡人会虚弱很长一段时间。
但张瑞的好心情没能持续多久,四月,安西战事还未展开。凉州先传来军情。
凉州羌人、氐人因官府政令与其习俗相悖,暴起叛乱,杀令居县令,发起叛乱。
叛乱一起,规模浩大。星火燎原,整个凉州境内,金城、武威、陇西、天水、张掖、武都六郡皆有暴徒。
凉州的叛乱,早在当初定下凉州政策之时,关西官员就有预见。
这是人口基数决定的,凉州汉人百不余一,偌大一个州,诸夏苗裔只有寥寥数万人,即便经历了一系列的迁户,移民。
到建康四年,凉州诸夏百姓也只有二十余万人。
但二十余万人,在关东也就是两个县的人口。在凉州却要统治数十万里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近两百万胡人却要接受诸夏统治,使用诸夏习俗。会发起叛乱,也就在意料之中。
不过长安针对凉州叛乱的廷议还未召开,凉州局势就极速的奔向了一个历史岔路。
一种前所未有的状况,独属于孟朝特色的形势,在凉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