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并州匪政 > 第九十一章开发江南与江南船宫

第九十一章开发江南与江南船宫

“孟公到!”

随着侍卫一声雄壮的高呼,太华殿内所有文武群臣同时拱手行礼,说道:“拜见孟公,恭问孟公金安。”

张瑞坐到单独属于自己一列的坐塌上,神情轻松的摆了摆手,说道:“免礼,都入座吧。”

“拜谢孟公。”

张瑞看了一眼在座的大臣,除了内阁辅臣贾诩,还有兵部中郎王凌、民部中郎国渊、工部中郎裴辑、科学院祭酒裴琚、科学院首席教习马钧、徐州布政使陈群、徐州都指挥使陈登,以及张瑞特意点名的右武卫中郎将关羽。

作为骑兵战力无双的关中势力,孟国能策马奋槊,左右开弓的猛将,车载斗量。

可是会训练水军,指挥水战的将领着实挑不出几人来。

这方面天下诸侯都一样,包括正在扬州的孙策、周瑜。

这些将领的主要精力都还放在平定陆上城池,水军尚不在目前考虑范围当中。只占据了丹阳、吴郡两个郡的孙策,连战船都没有几艘,对水战的理解还不如关中。

至少关中舰船多,水手多,大军经常乘船沿渭水而下。

张瑞对着兵部将领名册审视了许久,以期找到一位能够从无到有建设一支水军的将领。

于是关羽的名字脱颖而出。

刘备势力也是一个北方武将集团,但刘备手下却有一支水师,在当阳之战战败时,能够以甲士万人,战舰数百,安稳接应刘备南撤。

这支水军正是关羽所训练的,而且在襄樊会战,关羽的水师又大放异彩,沿汉水北上,阻隔江面,运送军队围困襄阳、樊城。

可以说关羽一人便支撑起了蜀汉的水军发展。

虽然二爷是一位关西大汉,但莫名的他就是会训练水军,而且能训练水军。更可怕的是这些水军并不像东吴水军一样,到了陆地上就成了软脚虾。

蜀汉的水军到了陆地上也能击败拥有骑兵优势的曹魏军队。

但反观曹魏,占据了荆州北部,有汉水之利,有无数将军,可就是没人能够训练出一支合格的水军,能够与吴蜀交战。

所以张瑞特意点名了关羽来参与这次关于水军建设的廷议。

待众人入座之后,张瑞说道:“五军都督府日前向孤提交一份平定冀州的作战方案,其中一处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水军舰队。今日召集汝等,便是谈一谈水军建设事宜。”

“孤欲在徐州建立水军基地,汝等有何建议,可畅所欲言。”

工部中郎裴辑率先开口,说道:“若欲建大型水军基地,工部需先派精练干吏去徐州考察水纹,以设立基地与船宫(造船厂)。”

陈群因为相助朝廷抚平徐州,因功从丞相府东曹掾升为了徐州承宣布政使。这位能臣才干不菲,接着裴辑的话语说道:“工部诸君无需大费周章,设置口岸与船宫,某有两处推荐。”

“水军基地某建议设置在东海郡朐县(后世连云^港)。”

“船宫某建议设在广陵郡江都县。”

裴辑问道:“这两处有何特殊?竟得布政使如此青睐,大力推荐?”

陈群解释道:“徐州新附,裴中郎对徐州情况或许不曾了解。东海郡朐县自先秦以来便是徐州重要通商口岸。朐县境内更有徐州最大之豪商糜氏。”

说到糜氏,裴辑有了印象问道:“可是张掖太守糜芳出身家族?”

陈群点头,说道:“正是。糜氏当初以船队贩盐运粮于并州、徐州之间,船队便是自朐县出发。此地北方有二十余里长的连岛作天然屏障,南以云台山为依托,更有五里余之海峡,可以驻兵把守。无论水纹、气候皆非常优渥,终年不冻,是水军基地、商路贸易之极佳选择。”

听完陈群所言,裴辑点头,说道:“工部会联合科学院派遣技术官吏、博学教习过去实地勘察,若地利明显,此处将是水军基地首选。”

水军基地主要由工部建设,但船宫这种技术工程显然要由科学院负责。

裴琚便问道:“江都有何特殊之处?”

“江都造船业自汉室以来便无比发达。文帝时吴王刘濞开山铸钱,吴国之富甚至超过朝廷。长江以南蛮荒落后,长江以北却尽得吴国精华。”

“江都便在长江北岸,为吴国造船技术最发达之所,亦为吴国最繁盛之地。当年吴王曾于此地建广陵船宫,设官监制造船。吴国虽灭,但造船匠人却得以保留。”

“即便到如今,徐州亦受此恩惠,徐州船只多出自江都。”

张瑞兴致勃勃,江都这个地方,在长江北岸边上。隋炀帝杨广就一直留恋江都繁华。三次承龙舟南下江都。

直到唐朝之后这里更名为扬州,是唐朝后期的造船、纺织、制白瓷业中心,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永远流传的千古名句。

对这个长江三角州地区的经济明珠,张瑞当然十分欣赏。

这里水陆两路交通便利,造船业、丝织业、制瓷业都具有非常便利的发展条件。

张瑞对裴琚说道:“船宫无需考察他处,便设在江都。孤会任命一位最精干之江都县令,配合科学院在江都建造船宫。望科学院诸卿,莫要辜负孤之厚望,早日研发出坚固、平稳、先进之巨舰。”

巨舰大炮是每个男人的浪漫。在这个时代,东吴就能造出高达五层的大船,可容纳三千多人,马八十余匹,这无疑证明了当今造船业的发达。

张瑞给科学院投入了重资,又为其配有大量数算博士,能工巧匠,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后于孙权吧?

在铁甲舰之前,造船技术发展还是十分迅速的,所需只是一个灵光乍现的灵感,与坚持不懈的资金投入。

随着衣冠南渡,南朝期间江南等地就已经可以建造千吨级别的大船,相当于七万石。

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又建造了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这就是装有浆轮的船舶,也称之为“车船”。其原理不是利用自然风力航行,而是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舶前进。为后来船舶的动力改进方面扩宽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

若是科学院也顺利研发出千吨级别的大船,一次运粮七万石。张瑞觉得自己关于南洋的许多想法就能尝试实践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