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并州匪政 > 第二十二章西河乳酪的销路

汉末之并州匪政 第二十二章西河乳酪的销路

作者:杨氏良家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13:02

第二十二章西河乳酪的销路

在司马朗的安排下,流民所得虽然不如百姓。但至少为流民找到了耕种的土地,又获得了粮食。

三十石粮食,省着点吃足够跟妻子支撑到次年秋收,渡过最困难的一年。

这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之策,但却是切切实实的解决问题之策。

因为这世界上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能物尽其利已经是极大的善政。

张瑞对这项制度是高度赞扬的,可以说司马朗用最少的生产物资,生产了最多的财富,不仅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百姓更是大量投入到手工业生产当中,生产了大量的布匹以及其他器物。

衣食住行,司马朗改善了其中两样。

张瑞十分好奇,华阴的手工作坊区究竟是何模样,便对审固说道:“华阴农桑之事,孤已有所了解。之后,便请审县君领吾等观摩一下手工作坊区域。”

“固所愿也。”

之前审固说车架距离工坊区与市肆区有二十多里,但一行人只前行十余里便能远远望见一栋栋占地面积极广的手工作坊。

一座座工坊沿路排开,像是整齐的蜂巢,密密麻麻的行人在工坊中进进出出。

仅看这一幕,就能知晓为何人类仅用刀兵便能在各种狮虎猛兽的威胁下,占据四海八荒。

蜂群在这人潮之下,简直微不足道。

兽潮?别开玩笑了,什么野兽敢冲击这么严整有序的人潮。那简直是在给恐怖两脚兽投食。

而入言所见这一切,却只是整个工坊区域的一隅之地。

审固介绍道:“君侯此刻所见,乃是纺织作坊。有纺织作坊三百余座,聘用女工八万余人。”

张瑞极目远眺,还是看不尽纺织区的所有作坊。

三百余座工坊,雇佣女工八万多人。即便平均来算,每座工坊也要雇佣近三百人。

能装下三百人与三百多台纺织机的设备有多大?张瑞记得自己后世上的小学都没有三百人。

而这其中必然有雇工上千人的大型纺织作坊。一排排织机整齐排列,大量蚕茧、蚕丝堆砌,无数女工往返搬运,这建筑面积无论如何也不能小了。当然,张瑞怀疑如今的建筑技术能不能达到这种水平。或许这种豪族雇工千人,需要修建数座房间充当工坊。

八万女工能产多少布匹,张瑞不太关注,总之肯定是个天文数字。可以预期,右将军府治下的布匹价格将会缓缓下降,再不会出现百姓过冬没有裤子可穿的情况。甚至于有这么多布匹,民间的布衾也会大幅增加。

这个时代的布衾(被子),就是在夹层中间填上鸡毛、鸭毛。民间百姓多有养家禽,填充物不太缺,布匹便宜后,民间被子会大幅度增加。

张瑞比较关注的是这么多女工,每月耗粮十万余石,哪来的粮食。

虽然同七万精锐步骑远赴千里作战,士卒、战马及数倍的后勤徭役,月耗粮一百一十多万石相比,这八万女工月耗粮十万余石只占个零头。

但对一个县而言,这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吕布、曹操争夺兖州的时候,整个兖州赤地千里,别说十万石粮食了,连一万石粮食都没有。而华阴县,一个县却每个月都要有至少十万石的粮食储备。负担之大,不敢想象。

于是张瑞问道:“能为这八万女工及时供粮吗?一旦供粮不足,将会饿殍遍野。”

这也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不爱搞工商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这种工坊,稍有差错就会导致死伤无数,乌纱帽不保。还是重农抑商简单,百姓就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不会对官老爷们有任何影响。

审固点头,说道:“这八万女工半数以上是河南难民,即便不聚集于此地,亦需要官府赈济。如今在此处被豪族所雇佣,能省官府无数赈济之粮。”

张瑞好奇的问道:“豪族到何处筹集粮食?依孤所见,此地每日皆需要数千石粮食。”

“从西河。”

“从西河?”张瑞更加好奇,据自己所知,西河自身还是百废待兴。刚刚收获了一轮秋豆,为了赶农时,南方先安置的百姓种冬麦,转过年才安置的北方百姓则春耕种粟。

这种情况下,哪来的粮食供给华阴工坊?

审固笑着解释道:“是乳酪。西河有牛羊数以百万计,挤乳制酪却只能保存数日。往日里,要想尽皆售出,毫无可能。然自从豪族在此地兴办作坊,便有豪商盯上乳酪。大量自西河采购,乘船顺大河而下,至华阴县风陵渡,再转运至此地,作为女工饷饭,全程耗时不超三天。”

张瑞不得不感慨,有些场合,真的需要这些商人去周转。无商不活,绝不是一句空话。

他们总能在各种隐藏的深沟角落里找到最经济、最优惠的那个方案。

这可真的是帮了官府的大忙,一举两得。既供养了难民,又解决了西河奶制品的销路问题。

尤其乳酪的保存期限只有几天,运不出去就只能白白浪费在牧民手中。

华阴豪商们,每日都采购数千石,十万多斤。西河郡牧民再无需担忧乳酪会坏在手中,只要放心大胆的生产即可。

张瑞感慨:“彼辈当初是如何找到太华山下这处风水宝地的?”

审固笑着回道:“却也是时势使然。当初河南难民拼命西逃,直至越过潼关方才脚步停歇,云聚于太华山下。司马县君恐其作乱,便将男丁抽调,参与垦田。”

“而剩下女眷则被杨氏所雇佣,进入工坊参与纺织。”

“及后来潼关下百姓越聚越多,司马县君所开垦之麻田、苎田亦开始收获,豪族们便纷纷来此设立工坊。毕竟女工及原料皆唾手可得,彼辈只需建几座房间,便能收获大量财富。”

张瑞咋舌,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个政策,中间竟然有这么多的波澜起伏,更影响了这么多家庭的命运走向。

一纸政令推行,要求接受河南难民。最终在官员、百姓、士绅、豪族的各方影响下,形成了这样一片广袤的工坊区域,以这种形式使河南难民得以安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