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并州匪政 > 第一百八十一章军谋策论,武考成绩

第一百八十一章军谋策论,武考成绩

武举策问结束,就只剩下了最后一项,军论。

军论讨论的是古今战例的胜败得失,今岁武举考了两个战例。

分别是韩信的井陉之战与赵括的长平之战。

这两个战例有各共同点,那就是都粮草短缺,防守方贸然出击,最后成就两位军神的不世伟业。

但经过与结果却完全不相同,其中井陉之战是进攻方粮草不足,韩信远征千里,粮不足十日,结果防守方赵王贸然出击,兵仙韩信背水列阵,以弱胜强取得空前大胜。

长平之战则相反,是防守方赵军粮草不足,赵括临危受命,贸然出击,被白起屠杀四十余万。

今日军论,就是分析其中得失。

兵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

试问通过有限的军事力量,百战百胜能否以弱胜强,最终创造一个伟大的盛世?

张瑞的看法是可以,贞观之治就是只用了少量的军队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大唐的赫赫声威,造就了李世民天可汗的声名。

同样赵国名将李牧,在长平之战后,也带领赵军一次次击败如日中天的秦军。

但不曾想,除了几名游侠,几乎所有考子都一模一样的态度,坚定予以否决。

《孙子兵法》中的慎战、不战成为众人一致的观点。

尤其徐庶,观点鲜明的表示,右将军府壮大到如今这一步,并非靠战争打下的偌大疆域,而是靠政通人和,靠民心所向,靠众望所归。

就差总结出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了。

认为孟侯从孟县起兵,但经历的战事在乱世中并不算多,大规模的血战应该也只有潼关一战与西河一战,各动用了近五万的军队。

其他时间,大部分都是靠政治解决问题。

起兵时领了五百士卒、三千流民能在孟县占稳跟脚,是因为府兵制与均田制。

解决太原南方十县,也是靠政治分化了太原王氏,靠税制改革稳定了豪强之心。

至于河东郡战事,更是民心所归。白波军被豪强百姓虐杀,甚至不得不主动找太原大军投降。河东二十县,十三县举城而降。几乎白波军一离开城池,身后城中的豪强与官员就高举义旗。

其他河内郡是政治交换的条件,上党郡是黑山校尉杨凤认清现实安享富贵的筹码,长安是汉军校尉杨儒等人对董卓的叛乱,汉中郡更是汉中太守苏固举郡归附。

哪怕以右将军府军威之盛,也是将战争放在了政治之后。

徐庶的见解,深得考官们认可。

刘从钧则认为百战百胜的背后必定存在一个政治清明,高效廉洁的官府,否则哪怕前方将领百战百胜,也打不出一个盛世强国。

前方军神攻城拔寨,后方领土烽烟四起。军神身死之日,便是势力灭亡之时。

张瑞承认,自己被刘从钧所描绘的景象成功说服了。

一位昏君手上,哪怕手握韩信、李靖两位军神,也压不住帝国广阔疆域内此起彼伏的叛乱与接连入寇的外敌。

大明倒是有一位军神加军事家,加军事工程家,加兵器发明家,戚继光。南平倭寇,北御胡虏,空闲之际还整编新军,编撰兵法,创造步兵操典,编写练兵总要,改进武备,发明新式火器。

可以说,即便一位穿越者,能做的也不会比他更出色。

但这样一位名将身死之后,部队就因为讨薪,被蓄谋已久的朝廷借口“蓟州兵变”一夜屠杀殆尽,随之明朝迅速灭亡。

在关注戚继光百战百胜的同时,必须关注到是张居正在朝执政,使整个朝廷廉洁而又高效,才为戚继光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撑。

李牧能屡败秦军,也是因为昏聩的赵孝成王终于病死,国君换上了雄心壮志的赵悼襄王。

让张瑞评选状元,张瑞一定选择刘从钧,因为刘从钧所描述的情形太过具体形象,让人一眼看到了帝国舆图上的烽烟四起,与军神旌旗高扬的四处平叛。

但按官员给的评分,徐庶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的军论显然更胜一筹,所以官员给的排序为徐庶状元,刘从钧榜眼,其后十余人都是将门子弟,典韦因为糟糕的军谋成绩,已经排到了十名之外。

张瑞倒是比较欣赏刘从钧这种职业军人,军人就该考虑军人的事情,于是强势将刘从钧调到了状元的位置,又将典韦调到了第十名。

毕竟是选拔武举状元,官员们对刘从钧成绩担任状元没有多少异议,而且其是将门子弟,势力嫡系,由其担任状元,也符合势力整体期盼。

但要将典韦调到第十名,兵科给事中极力反对,并将典韦的答卷递交张瑞案前。

看到典韦那鬼画符一样涂涂抹抹,墨迹斑斑的答卷,即便张瑞的厚脸皮,也觉得没办法强行通过。

即便张瑞相信,有些人不读兵法,野蛮生长,靠经验也能成为一位名将,但这个理由实在说不通麾下官员。

刘备被裴潜评为“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就是因为刘备在人员任命上,有极大的个人随意性,靠人格魅力汇聚人才,而不靠制度规范。

典型的便是赵云无论能力、忠诚还是追随时间都在刘琰之上,但在刘备帐下,刘琰的地位长期高于赵云。刘琰担任卫尉,后将军时,赵云才担任杂号的翊军将军。到刘琰升任车骑将军,赵云才终于勉强获得重号将军之位,升为镇东将军。此时刘备都已经去世。

刘琰是什么人,张瑞再清楚不过,一个座谈客,在张瑞麾下至今仍在郡吏一级摸爬滚打,而赵云已经高居锦衣卫都指挥使一级,与督察院左督御史,并为两大监察最高长官。

最终关于典韦的名次调整,张瑞选择了放弃。动用了自己另一项特权,将其召至锦衣卫。

作为君主亲军,锦衣卫职位的调整,全由张瑞随心所欲。哪怕明天张瑞任命典韦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只要张瑞放心,没有安全之忧,亦无人会置喙。

不过在此之前,张瑞得同典韦当面见上一见,跟他谈谈他的成绩以及未来。

以免这位猛将因为名次不佳,干脆投效他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