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技术与应用
借着关于阉割宦官的问题,朱瞻基谈到了皇室的改革,皇帝说出的话,不仅让王瑾大为震惊,就连一直跟在身边的范安都是震惊不已。
他从来就没有想到皇帝会有这样的思想,若是这样的新政公布出去,立刻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对于穷人来说是一件利好之事,原本大量的女人都被富人占有,现在这条新政一出,皇帝都只娶两个老婆,你敢娶两个老婆吗?
一旦被人举报,扣上一个僭越的帽子,不说丢掉性命,抄家流放那就是分分钟的事,不用想这样的新政一出就会引来群臣的劝谏,他们肯定不敢反对皇帝的新政,而是劝谏皇帝以子嗣为重,以大明皇权的传承为重,不能只娶两个老婆。
王瑾也没想到自己回宫述职竟然会把皇帝一个新的决定引出来,对于这样爆炸性的消息,王瑾恨不得将耳朵堵住,装作没有听到。
不用想,皇帝这么一定有后手,至于这个后手是什么就不是王瑾能够想象的出来的,坤宁宫内还有胡皇后以及昌平公主与太子。
对于昌平公主来说,这条新政对她的影响不大,没有哪个人娶了公主,还敢纳妾寻欢,更何况皇帝最受宠爱的长公主。
太子如今也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这些年一直被皇帝留在身边教导,对于自己的父皇突然宣布要在宫廷施行新政,也是非常的措手不及。
他想不明白父皇为何要宣布这样的新政,这样的新政除了让皇宫减少人员之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父皇告诉他的道理。
任何不符合常理的话,都要仔细去想其内在的含义,父皇想要通过这样的新政达到什么目的呢?这才是新政的最终目的。
朱瞻基似乎也觉得自己现在说这些有些突兀,便笑着说道:“那些带回来的生胶都给皇家研究院送去,让他们去研究这些生胶怎么用。
带回来的粮食种子交给农业司,让他们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农,研究培植方法。树种交给林业司在东番岛与琼州府试种,研究出培育方法。”
“是!奴婢回头就给他们送去。”
“王瑾,你现在也是封疆大吏了,不要再自称奴婢了,你是国家大臣,代表的是大明,怎么可能还是奴婢呢?”
“皇爷!奴婢不管当了什么官,都是皇爷的奴婢,没有皇爷的抬爱就没有奴婢的今天。做人不能忘本,忘了本那还是人吗?”
“这称臣与忘本有什么关系,你看现在阮安已经是一部尚书,所以说英雄不问出处,首先要有本事,做出成绩才能让人信服。
你王瑾若是一滩烂泥,朕把你安排到东洋舰队,你也会被东洋舰队的官兵给挤兑的待不下去,更别说建功立业了。”
“臣谢陛下!”这一声谢,王瑾不带任何的功利色彩,纯粹的在感谢皇帝对他的尊重。
王瑾大概的讲述了一番东方大陆的事情,便退出了坤宁宫,出来之前朱瞻基嘱咐他回去之后,继续在东方大陆探索,同时还要平衡好倭国与朝鲜的关系,不能让他们在东方大陆的力量失衡。
一些关键的战略要地一定要掌握在大明的手中,尤其是东京城连接对面海洋的通道一定要尽快的打通,现在我们实力有限不能通过运河的方式沟通两洋,修一条高等级的官道还是可以的。
同时还要继续寻找东方大陆与大明不同的农作物,任何当地百姓食用的果实种子都有必要带回大明进行培育。民以食为天,这件事情比海外贸易本身更加的重要。
眼下大明本身的人力就已经不足,有移民意愿的百姓已经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大明控制的地方,朝鲜与倭国人的比例不能超过三成,其他地方他们自己开拓,怎么做我们不干涉。
东方大陆足够大,想要填满整个东方大陆,没有个几百年是想都不用想,不过你们在东方大陆一定要对可能到来的西夷注意,发现任何到来的白皮西夷,都要毫不留情的将其消灭。
这片大陆除了我大明与大明的藩属可以染指,其他势力一律不得踏入,这是大明的规矩。
这种赤果果的皇汉思维,王瑾不禁想伸手给皇帝一个大大的赞,想要在东方大陆分一杯羹,那就必须要臣服于大明,按照大明的方式就行改变,不臣服大明也欺负你,那你就别想在东方大陆获得一丝的好处。
在皇宫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王瑾便开始忙碌着给各个部门分配带回来的物资,这些物资不光是分配出去就完事,还要跟各个部门讲清楚这些物资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尤其种子,这些原产地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若是描述不清楚,在与原产地气候差距太大的地方培育,根本无法获得成功。
这个时代可不同于后世,有温室和大棚,相似的环境至关重要。
王瑾首先来到的是皇家研究院,足足几千斤的生胶与黎叔林交接完之后,黎叔林欣喜若狂,蒸汽机研究了十多年了,始终无法小型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彻底解决漏气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漏气问题导致蒸汽机想要有力就只能将蒸汽机的体积做大,可是蒸汽机的体积造的太大又无法与铁轨车辆匹配。
这就是一个难题,既想马力大,又想体积小,如何造出体积更小马力更大的蒸汽机就成了皇家研究院新的任务。
黎叔林与研究院的同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找出了影响蒸汽机马力的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蒸汽的压力够不够大,只有压力足够大的蒸汽冲击活塞才能使得推力足够大。
第二个因素是蒸汽机的各个零部件的误差要小,不能出现明显的间隙,间隙太大就容易就会造成活塞的力量浪费。
第三个因素就是在缸体与活塞在运动时的密封作用,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等需要密封的位置需要耐高温的密封垫。
现在大明研究的蒸汽机还是最初始的单膨胀式蒸汽机,这是最原始的蒸汽机,现在需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气缸的制造已经不是问题,蒸汽压力问题已经解决,研究院的热铆接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向工厂推广。
加工误差涉及到机械的精密度问题,以目前大明的木制水利机械来说,加工精度只能说是一般,批量生产别说达到后世的高精度公差,就是连标准公差都达不到,这不是工匠不努力,实在是设备太落后。
本来最好解决的密封问题,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一直拖到宣德十八年底,蒸汽机的量产化依然没哟完成。
这些年光是在这一个项目上,已经不知道烧掉了多少银子,若不是皇帝坚持研究,就连最感兴趣的黎叔林都有了放弃的想法。
没办法压力太大了,那么多研究经费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到,黎叔林怎么能够不着急。他不是没有听到过有人说风凉话,若是把这些浪费的银子投入到其他地方至少又能修一条南北大通道。
不过皇帝却对此毫不在意,一直在鼓励着研究院的所有研究人员,只要努力即使不能研究成功,一些研究成果也能转化成其他的技术成果。
别的不说,热铆接技术就能应用到很多地方,尤其是正在准备使用铁龙骨造船的造船厂,这样的铆接技术是船厂急需的技术。
使用铁龙骨造船的设想也是迫于无奈,大明如今能够建造最大万料以上的大船,然而这样的大船却不是想造就能造的,造船最重要是有合适的龙骨。
木制帆船的龙骨通常都是选择一根笔直高大的大木做为龙骨,大木的长短决定了船只大小,想要建造一型标准的大型帆船,龙骨的选择就成了难题。
而且木制龙骨的抗火炮反震力也不是很好,这就使得木制帆船上的火炮不能同时施放,以免损坏船体结构。
海军如今需要越来越多的远洋航行,甚至要在远离海岸线的大海上航行,遇到风浪以后,必须保证船只在风浪中的结构稳定,海军便提出了新一代海军军舰的设想。
那就是船只更大,速度更快,火力更强,结构更加结实。这四个要求就是海军对下一代军舰的要求。
船只更大就能装载更多的火炮,不同于在陆地上,在大海上与敌人相遇,谁的火力更猛,谁就是强者。速度更快的要求是,当敌人逃跑时我们能够追得上,当我们逃跑时敌人追不上。
火力更强就是在军舰上能够搭载更多的火炮,结构更结实就是军舰有更好的抗风浪性和更好的抗火炮反坐力,能够在同一时间有更多的额火炮同时开火。
这是铆接技术在造船上的应用,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应用,为了提高制作蒸汽机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黎叔林与同事们就要不停的改进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已经比十多年前不知道精确了多少。
还有不少新式的机械为了制造蒸汽机儿发明出来,这些新式的机械不光能够造蒸汽机,也能制造其他的商品。
王瑾送来的生胶制造的密封垫并不能直接使用,橡胶想要增加稳定性和耐磨损性,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叫做‘硫化’。
至于怎么硫化朱瞻基也不知道,他只能根据‘硫’字想到橡胶硫化需要硫磺,至于如何搭配怎么加工那就需要研究人员慢慢摸索了。
有了生胶之后,研究院再次开始忙碌起来,王瑾又带着种子样品跑去农林渔牧部请农业司与林业司的官员接收种子。
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已经到了宣德十八年的年底,陪着皇帝开完新年大朝会,王瑾便向皇帝辞行返回旅顺东洋舰队基地吗,等待国内为他准备的移民到来。
东京城要想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至少一次性移民万户以上才能形成自我生育发展,以后可以慢慢迁徙,这第一次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
更何况其他的如东方港这样的基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王瑾初步估计至少需要十万人口才能初步控制这些前进基地。
在等待移民到来的日子里,东洋舰队也没闲着,开始在倭国与朝鲜招募移民,这是事先已经与两国达成的协议,东洋舰队以帮助两国向东方大陆运送移民为条件,可以在两国自由招募百姓。
进入三月,所以的移民全部集中在倭国的石见国大明海军基地,东洋舰队在石见国海军基地,正式扬帆起航。
这一趟的远航,共计运送大明、朝鲜、倭国三国移民十万人,这十万人有八万是属于大明的移民,还有两万是属于朝鲜和倭国的移民,两国一家一万人。大多数的移民都是拖家带口,一家人一起移民。
这也是王瑾最愿意看到的移民,只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移民才是最稳定的,经过这四五年的建设,沿途的一些前进基地已经有些规模,至少都能为过来的船队提供一些必须的生活补给。
在东方港王瑾留下一千大明百姓,倭国与朝鲜各五百人,算上东方港已经有的八千人,东方港人口达到了万人规模。人口比例是大明百姓四千人、倭国百姓五千人、朝鲜百姓一千人。
这个人口比例非常危险,如果不进行人口比例调整,若干年后必然会形成种族对立,这一点不得不防。
在后世的温哥华岛,王瑾把一万朝鲜人全部放在了这里,并且告诉负责这些移民的移民官,从这里可以一直向东发展,但是绝对不允许向南发展。
朝鲜人一直生存在资源贫瘠的朝鲜半岛上,哪里见过如此资源丰富的土地,大明爸爸大手一挥,这里的土地就归朝鲜了。
不仅朝鲜人激动异常,对大明感激万分,就连没有被安排下来的倭国人也是羡慕不已,不知道大明能把他们安排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