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污染问题
交趾布政使司彻底的平定下来,有影响力精英阶层在平叛的过程中被明军一网打尽。普通叛军士卒在经过甄别之后,将分批送到南洋各地,经过劳动改造以后,与大明移民一起混合编制成新的移民村落。
而交趾留下的土地则用来安置大明迁徙过的移民,交趾这片土地从此必须牢牢的掌握在大明的手中,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剩下的均田地,定赋税,以黄福为首的交趾地方官员自然能够办妥,朱瞻基只要做好地方的监督就能掌控大局。
宣德三年春,第一批成品的粗呢布匹成批量的生产出来,放到大明市场上进行销售,却遇到了冷遇。穷人家中基本都是男耕女织,对布匹的需求是差不多就是零。城池中的普通百姓倒是需要买布,可是对这种厚重的布匹并不喜欢。
这种布匹贴身穿在身上,由于羊毛的粗纤维不能彻底顺服,刺到人的皮肤上会引起瘙痒。没卖了几匹布口碑就彻底坍塌,即使卖的再便宜都无人问津。
天津工业区负责毛纺织业的掌柜,心急火燎的找到了负责天津工业区的胡元澄,希望胡元澄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不然所有的布匹都积压在库房,也不是办法。
负责毛纺织厂的掌柜是女子营地出身的女子,名字叫黄绣娘,因为纺织技艺高超,被选中负责筹建天津毛纺厂。
黄绣娘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一心将精力投入到毛纺厂建设上,在黄绣娘的努力下,毛纺厂建设的进展很快。
毛纺厂采用了新式立式纱锭纺纱机,水力带动水车作为动力纺纱,一台纺纱机能够同时带动四个纱锭,纺纱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草原的上羊毛,经过简单的去除杂质的加工,源源不断的送到天津进行精洗。这一道工序需要大量的水源,还有大量的纯碱。大规模的制造,指望草木灰很不现实。
于是到草原上寻找碱淖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事,与阿鲁台的协议中,草原上的碱淖大明有优先使用的权力。对于这种周边连草都长不了几颗的苦水淖,阿鲁台并不在意,汉人愿意要那就拿去好了。
当时负责谈判的李擎却不这么想,一定要落实到纸面上,双方之间占股的比例都要说好,免得之后产生纠纷。
阿鲁台看到李擎这么认真,便狮子大开口汉人使用碱淖,鞑靼部要两成的利益。
本以为这样的要求会被汉人拒绝,没想到李擎一口答应了下来,不过有个要求就是鞑靼部必须对汉人在草原上的工作提供保护,不得使汉人在草原上受到伤害。
阿鲁台一口答应了下来,这又不是汉人来争夺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场,保护汉人他们也能得到利益,何乐而不为。
纯碱在大明越来越受欢迎,随着发面的面食在中原普及,纯碱的需求就形成了井喷式的增长,毕竟草木灰提炼纯碱的效率太低,而且成本更加高昂,更重要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草木灰能够溶出纯碱。
还有一点就是草木灰是农家非常优良的肥料,农家都是用草木灰充当钾肥。若是有稳定纯碱供应,那就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所以草原的纯碱一经投入市场就引起了抢购,负责销售皇家粮业不得不进行限购。然而即使是限购,也依然无法阻挡百姓的购买热情。
阿鲁台没想到他们这看似毫无用处的苦水淖竟然能够换来钱粮,让他喜出望外,主动要求李擎加大纯碱的生产,并为李擎寻找更多的碱淖。
毛纺厂有了稳定的纯碱供应,羊毛的清洗效率提高了很多,可是清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这些清洗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液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废液排到海河中造成了海河的局部的水质变差,就连河中的鱼虾都成片的死亡。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环保组织,但是不代表周边的百姓不知道这样的工厂排出废液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生活。
于是发生在工业区的一次**出现了,愤怒的百姓围住了工厂,要工厂给出说法。这样的**,胡元澄已经无力解决,只能将问题上交。
朱瞻基收到胡元澄的上疏之后,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老百姓最在乎的就是土地和水源。没有土地就无法耕作,没有水源就不能有稳定灌溉。
每年各地因为争水引发的械斗层出不穷,这件事处理不好,必然会引发大乱子。
为了安抚百姓,朱瞻基亲自去了一趟天津工业区,召见百姓代表,倾听他们的诉求。
老百姓要求不高,不能再向河中排废液,工厂要想办法解决废液问题。
朱瞻基以皇帝的名义向百姓保证,今后一定不会再向河中排放废液。为了弥补百姓的损失,周边受到影响的百姓由皇帝出內帑按人头,每人赔偿一贯钱。
老百姓没想到皇帝陛下竟然要自己掏钱补偿百姓,从来都是皇帝向百姓伸手要钱,哪里见过皇帝给百姓钱的。
大明的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百姓,皇帝给了他们好处,他们自然是投桃报李,愿意为工厂的改进出工出力。
暂时压下了百姓的怒火,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废液是绝对不能再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
朱瞻基召集胡元澄、黄绣娘等主要负责人,商议解决办法。
要想解决废液排放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废液的主要成分。黄绣娘作为工厂的负责言道:“陛下!从兴和城运来的羊毛已经经过了简单去除杂质的处理,到了天津之后只要进行精洗就行。羊毛上除了灰尘之外,主要的成分是油脂,想要去除油脂就需要使用纯碱来清除。
这油脂与纯碱混合之后会成为什么物质,奴家也说不清楚,这污染河流的物质就是这些新物质,只要能够将这些新物质去除,剩余的水再排到河流中也就不会影响河流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