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非酋变欧之路 > 第三十六章 祖训

非酋变欧之路 第三十六章 祖训

作者:似水年华流年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5:56

第三十六章 祖训

非酋变欧之路正文卷第三十六章祖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其实社会把所有的女性当成了一个整体,不会因为女性中少数极个别的表现优秀,就会让所有的女性的地位大幅提高。

就比如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也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女性政治家,她的出现有没有让女性的地位提高?

感觉并没有提高女性的地位,反而在后来的朝代里有不少官员,十分警惕后宫之人再一次出现武则天,一有苗头就想着怎么掐灭。

后来满清的康熙帝还专门立下三条祖训:1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灵位,2后宫不得干政,3永不加派赋税。其中第二条就是专门针对女性,由此可见,女皇的出现并没有让其他女性得到更多自由,能够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

而后来的朝代里之所以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女皇,很大的原因是唐朝对女性的束缚比较少,唐以后的朝代女性的束缚进一步加强。

就算是在强大唐朝,女性地位比较高,但依旧是有和亲政策,大约有二十位女性作为大唐公主和亲外族。

那些大唐的和亲公主延续了汉朝和亲公主的命运,大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得不依照外族规矩,也就是收继婚的规矩,她们不得不再一次嫁人,这还是不是最惨的,还有一位唐朝公主在婚后半年后被奚人斩首祭旗。

从和亲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女性的地位根本没有什么提高,绝大多数的公主不得不面对一个有可能是自己祖父年纪的夫君,甚至出嫁后不是正妻,还可能是偏妃。

说起来大唐的和亲公主都属于那种贵女范畴,她们在没有确定和亲之前,其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同时期的大部分女性,她们就是真正的贵族女子。

但在遭遇和亲这种悲催境遇时,依旧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怎么想着反抗,也会发现她们的想法不重要,不得不接着自己的使命。

感叹完唐代的和亲公主,凌霄的思绪转向历史,她曾经多次翻阅历史书,发现史上就没有永不沉沦的皇朝,最多也就是几百年的国运,就会开启皇朝的更迭,也就是说最尊贵的皇族也会有一天倒台,多数亡国的皇族人也是命如纸薄。

她的思绪不由想到北宋年间的靖康之变,当时的金国打进开*封,宋代的两个皇帝被强掳走,就算是皇帝也被金国的贵族羞辱,令他们作为侍候贵族的人。

不单单皇帝是这样,国都里的那些皇妃、王妃、公主们也成为俘虏,除此之外还强逼要开*封的女子作为赔偿送给了金国人,这些女性更加凄惨,被那些金国人肆意欺侮逼迫,很多女性死在路上,很多宋朝女子沦落成官妓。

官妓是由朝廷出面经营的出卖身体和才艺的女子,最早出现在管仲所设立的盈利场所,来源主要来自奴隶,也就是在战争中失败的那一方的女子。

到了后来又多了一个来源,那就是罪臣的家眷。朝代里大臣们早晨上朝去,结果出事了,来个抄家灭族,男的杀头,女的成为官妓,高高在上的贵妇人、贵女就成为最低贱之人,

所以了解过女性在各个朝代的地位后,凌霄感觉女性的地位不是看那么一小撮人的地位怎么样,就算是有几个灾怎么出类拔萃,也应该看更多女性的地位怎么样。

只有整个女性团体的地位提生了地位,得到了女性也是人的承认,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理解,才是真正的女性得到了解放。

凌霄认为那些自认为自己有钱、有势、有人脉关系,就变得高贵无比的人,踩在其他女性的头上而不自知,绝对是活得飘了,完全不知道她的地位是空中楼阁一样的存在,随时有可能被拉下来。

还有一种可能性,大概不少想要搞DaI孕的人根本搞不清楚所谓的代Yun是怎么一回事,也许不需要经历,也就根本不在意这其中的危险和苦难,毕竟刀子只有插在自己心口上才会感觉到痛和危险。

这也导致作为委托放方的当事人觉得只要缴纳了合同书上金额就完成自己的义务,只要坐等孩子出生就好。反正给了冒着风险怀孕的女人一笔钱,就算是两清,因此说到这种事情时会相当的轻描淡写:借个肚子而已。

那么凌霄很想说:“请好好看看怎么做试管婴儿再说,没有了解清楚整个情况的人请好好了解一下,请尊重每一个生命,要是有人因为借肚子死于代替别人生育的过程里,会不会有人因此而感觉到愧疚?”

当然凌霄知道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已经不重要,因为愧疚与否无法改变一个因果,说不定在某些人眼里这种结果不重要,因为这些人也是有损失的,那个过程又要重来一次。

再一次挑选出来适合的人选,有可能再一次要花费一笔钱,或者要找中介机构,让中介赔偿自己的损失,要知道这可是花了真金白银的,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会想着再换一个帮着孕育的女子。

而她们一般不会想,正是因为她们的缘故会有一个可能:有孩子正因为这个原因失去自己的亲妈妈,在她或者他的一生中再也见不到母亲。

母亲为了让家人或者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或者是为了种种原因不得不出卖了自己的子宫,成为一个代替别人怀孕的妈妈,她们就卑微的如同一个蝼蚁而已,拿着自己的命换一笔钱,如果活着就赚了。

只是她们想过没有?万一出现了危险,再多的钱也无法换回自己的生命。也许当事人曾经想过,但那一笔钱对她们来说真的很不错,也许要很长时间都挣不到那么多,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可她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的危险性要远远高于自然怀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就是万劫不复。而当事人冒着生命危险挣到那一笔钱没有命花,最终会落到别人手里。

不要说那一笔钱要留给自家孩子的,一般做这种买卖的女性不会太大,孩子基本没有成年,钱财不会给未成年。只会落到监护人手里。

当事人用自己生命赚到的最后一笔钱只怕给了其他人,还有可能让别的女人住自己的房子,花自己的钱,打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失去母亲的保护后会活得很惨,所以何必这么做?

说到底每一个女人都是人,她们一旦大部分能够被商品化,在凌霄看来就是社会文明急剧后退,毕竟没有了底线,整个社会必然会沦落成一个只要有钱就是大爷的情况,那么整个社会势必变成赛博朋克。

反正凌霄觉得女人何苦要为难女人?不要以为自己的生命高贵无比,就可以拿钱收买别人的身体,因为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不定有一天高贵的她也会被人标价出卖,就如同古代的贵族女子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如果作为女性都不为这种情况感觉悲哀与抗争的话,总有一天每一个女性都有一个价格,之所以没有被拿下,那就是利益不够。

一旦有足够的利益,只怕每一个女性都有可能被明码标价后出卖。可怕啊!凌霄自然坚决反对搞什么代Yun,完全是在物化女性。

这也是凌霄在接触到宋氏后产生的感概,这也是为什么她会出面救下来宋氏母子三人的重要原因,不然这三个人基本上活不成,哎!真的是造孽。

关于这些想法是无法对原主言说,因为原主还是一个小姑娘,现在说什么典妻不太适合,所以就说是为了让原主将来多个依靠。

原主知道后大为惊喜,过后她也在思索着自己的将来,她在知道凌霄的打算后一直努力和宋氏打好关系,让凌霄看着心疼,毕竟原主活得小心翼翼。

后来凌霄在小院里生活了一顿时间后,算是对宋氏母子三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两个孩子们属于脑子还不错的孩子,有教育的可能性,还有宋氏的性格太过腼腆,不怎么适合做一个当家主母。

因此她绝对找机会给宋氏、原主说了一些官宦人家的一些规矩,要知道之前的宋氏是个秀才之女,说到底还是属于那种小家碧玉,并不了解官宦人家的生活。

要知道村里的人会把秀才当成厉害的人,其实仅仅是科举的开始,上面还有举人、贡士,再等着经过殿试后才能够成为进士和同进士,这样子就可以等着指派到各个地方做官,一般是七品官。

宋氏听到这里眼睛睁得大大的,要知道她这段时间里已经仔细思量过将来的生活,她打算让儿子们好好念书,想要让他们上进。

但她的想法太过简单,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她眼里只怕皇宫里就是到处金灿灿的场景,也不是说不对,要知道现在的皇宫宫殿上铺的瓦都是黄色的琉璃瓦,宫殿地面铺着的是金砖。

让宋氏听了之后心驰神往,这些对她来说都是传说。在她心里县城已经是很繁华的地方,凌霄怀疑她会把县城想象成京城的风景,但最终没有说出来,因为对方没有想象力。

凌霄给她讲述了好的一面,又给她讲不好不坏的一面,这是因为看出来宋氏被好的一面搞的有些发飘,想要告诉她,哪里都是有人搞人的情况。

她想要告诉原主和宋氏要小心,人性上有善恶的两面,有时候善恶只是在一念之间,不单单是普通人是这样,那些读书人更有可能。

别看读书人嘴巴里成天说什么子曰子曰,满口的仁义道德,其实暗地里下黑手的贼多。有句话说的就是:文人相轻,只不过文人间的争斗更加隐蔽一些。

跟着她大体上给她们两个讲述了一下情况,纵观历史就会发现一开始是贵族们把持着文字,直接就把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贫民子弟就没有什么接受教育的机会。等到了孔子开始说出有教无类后,才渐渐开始有更多的人识字,这也是为什么会称呼孔子为教育家的原因。

其后出现了一批出身贫寒,但因为种种机缘得到识字的人,因此士在这个开始扩大了范围,一开始的士仅仅是上层贵族的子嗣,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多了范围。

当然在春秋战国过后没有多久,世家开始出现历史的舞台上,文化教育依旧是一少部分人的特权,可以说世家掌握朝廷大权。

世家也是分等级的,有些是顶尖世家豪门,基本上这几个大的家族里的成员承包了三公。当然世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员,有些世家里要是连着好几代没有当大官的人,就会没落下去。

当然那时世家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强,是因为他们一直享受着受教育的特权,还有家里有着很多的人脉关系,而那时候想要当官,没有考试当官这个说法,都是要靠推荐,人脉关系那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人脉关系根本没戏。

宋氏听到这里瞪大眼睛,有些郁闷地说:“这可怎么办?咱们家里就没有什么关系,怎么能够让大郎二郎也有什么关系。”

凌霄听了之后有些想要笑,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感觉不知道说什么好,就缓缓地说:“你想错了,现在世家没落了,不再与什么推荐当管的制度,想要进取的话可以参加科举。”

虽然在后来对科举的八股制度有着不少批评,但说句不客气的话,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世家垄断的格局,让很多一般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走上做官的路。

这一点要比世家占主导地位强,在世家占主导地位的朝廷,一般寿命比较短,也就是东汉时间长点,其后的魏晋都是比较短,几十年就挂了。

很大的原因就是世家的人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家族,不管是国破,还是其他人的家亡,不会在世家人的心里留下什么痕迹,世家甚至看不起皇帝。

世家子弟为了家族可以做很多事情,让自由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打压寒门子弟,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皇朝的陨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