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瀚海唐儿归 > 第280章 当持仁义之剑为尧舜

凉州东门宣武门,张昭亲率四千大军自此门而入。

象征大唐的日月星三辰旗,张家的大纛,归义军的军旗,各镇、营、都、将的认旗,以及引导军队前进方向的红黄两旗,足以称得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

军前前导的,是三百具装甲骑,其后为大量的轻骑兵与重甲步兵阵,四千人彷佛无边无际一般。

本来从北门通化门进城,路途最近,但在刘少宴的建议下,张昭硬是带着这四千大军绕了凉州一圈,随后才开进凉州城。

凉州城周长十余里,高五米左右,护城河、瓮城、马面、箭楼、角楼、垛口一应俱全。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垮塌,但是可以想象,原本的凉州城是多么的威风。

随着大军开始入城,东门的郓州天平军后裔和姑臧李家后人排着长长队伍,跪倒在了道路两旁,还有一些耆老搞出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戏码。

但张昭对此是完全不信,他还没进凉州城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他控制凉州最大的障碍,恐怕不是嗢末人,而是凉州汉人。

因为凉州汉人控制了凉州城周围最好的水旱田和牧场,光是田亩就有四十几万亩,也基本垄断了整个河西节度留后和凉州刺史以下的官职。

要知道整个凉州汉人不过才两万五到三万一二千人,如果不是面临嗢末的强大威胁,他们应该是凉州过得最舒服的人群。

就他们这点人,按人数每人都能平均有十几亩地,一家最少也有六七十亩,这还是好田。

有了这么大的利益,张昭还一次性带了这么多人过来,他们能真心实意的欢迎张昭,那才怪。

当然,田亩不可能是平均分下去的,必然是被其中的官员、大户和族长占据了,但矛盾永远是存在的。

张昭要养兵,势必不能让他们继续这么搞下去,平民都是依附大户从事生产,动大户势必会牵连到平民。

而且按照裴远的说法,凉州左近这些田,实行的还是三十税一,甚至三十税一都还不一定收得上来,这样搞那还玩个屁啊!

至于嗢末六谷部,他们反而没捞到多少好处,要比凉州汉人好收服的多。

凉州城北,鸠摩罗什寺中,经过凉州大云寺、大佛寺、文峰寺、感应寺等佛寺高僧的邀请,张昭暂时率众入住鸠摩罗什寺。

这座寺庙原本是后凉王吕光为高僧鸠摩罗什所建,此时张昭以银轮法王的身份入住,刚好合适。

不过鸠摩罗什寺在历次凉州政局变换中多有损坏,只有一部分房舍还可以用,所以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最终张昭还是要住到现今河西节度使衙门中去的。

只是现在的河西节度留后、凉州刺史李文谦在张昭率军进城之后,就封闭河西节度衙门四门,来了个闭门不出,张昭还没抽出手去收拾他。

“罗善雄率本都镇守北门通化门,马鹞子率本都镇守东门宣武门,郭广胜去西门崇德门,琼热多金去南门昭武门。

西门与南门年久失修,就在门口多设拒马,四门与某这里要设快马联系,每两刻钟必须通传信息一次。

除了吾的亲卫憾山都以外,瀚海镇驻扎北大营,玉成镇驻南大营,两镇军官自总兵以下,除了伙夫与巡逻士兵以外,所有人无令不得外出!”

张昭是屁股都没坐热,不!屁股都没坐下,就赶紧安排驻守和巡逻。

凉州城太大了,到处还破破烂烂的,他四千多军马洒下去,就跟烧饼上的芝麻粒一样,必须要谨慎一些。

不过张昭这会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力服人是真有用,本来他还准备谋定后动再进城,结果前天一通‘迎接大礼包’直接就把凉州土着们给收服了。

进城时机立刻成熟,谁还管李文谦怎么样?他的意见,我张军使一点都不在乎了。

现在唯一一点担心,就是张昭不想李文谦把河西节度衙门给一把火烧了。

那可是凉州唯一还保养完好,适合他作为驻地的地方,要是被一把火烧了,他估计就只能去抢善圆大师的大云寺居住了。

河西节度衙门中,裴远的额头起了个大包,身上衣服也被扯坏,这是被李文谦干的。

说起来这位李留后军旅出身,虽然最近痴肥了点,裴远那也不是对手,猝不及防被打了好几拳。

不过李文谦也没痛快两下,随后就被自己的牙兵给按倒在了地上。

“入你娘的,你个田舍奴,见面就打是吧!左右,给我狠狠地打!别打死就是!”

裴远气得说话都打颤了,本来张昭还没进城,他就直接把看守他的李文谦牙兵给说服。

说服的道理很简单,简单到就只剩下了门外四千大军这一个道理。

不过裴远也是飘了,想着牙兵都被自己招揽,那他一进去,李文谦一定得跪下跟他求饶。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李文谦梦想破灭之下,冲上来就给他一顿好打,要不是后面牙兵来得快,他差点没被李文谦一通疯狗拳打死。

如果裴远知道历史上李文谦知道去不了东都逍遥后,能狠下心来把全家关在屋内阖家**,他就不会自己跑上来挨这顿打了。

“张军使说了,李留后窖藏金银绸缎的地方,还有他手中那十几万亩土地的田契,如果你们能找到的话,两位都头就一人拿五百贯,其余队正二百贯,回家逍遥去吧!”

裴远说完,摸着自己脸上的乌青大包,嘶的抽了一口冷气。

他妈的是犯关煞了吗?这几个月平白了挨了两顿好打!

郁闷不已的裴远,赶紧跑出门,准备去迎接张昭去了。

鸠摩罗什寺中,裴远顶着个大包来到了张昭面前。

张昭确实有点想笑,但一想到别人这么快为他拿下了李文谦,只能生生忍住。

“军使,仆已经写好了李留后因病无力替国家掌握此西北重镇,举荐军使接替担任节帅的文书。

节度衙门中各级官吏,姑臧、神鸟、昌松、嘉麟四县县令都已署名!”

“干得不错!”张昭点了点头,虽然凉州的局势已经这样,但凉州河西节度衙门的大框架还在,甚至连下面的县令、县尉等官职都没有空缺。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极为奇葩的想象,很可能地里的农夫也是朝廷的正式官员,只不过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官。

“军使,仆一直有个疑惑,这李文谦不过是擅杀上任节帅自立的蠢货,节度衙门各级官吏和各县县令,基本都是空设毫无权力。

军使何必让他们署名?更何必如此依照规矩向朝廷请封?就算是中原各镇节帅,也没有如此依足规矩上书朝廷的?”

裴远疑惑的看着张昭,如今所处的时代是武夫当国的时代,手里有了刀把子,那就有了一切,就算是皇帝也要哄着你。

没刀把子在手,再讲规矩也不过是俎上的鱼肉。

张昭伸了伸手,让裴远在他面前坐下,随后亲自起身给他泡了一碗加了白糖、干枣、枸杞、核桃仁和葡萄干的奶茶。

这种奶茶类似后世的酥油茶,有甜咸两种口味,在张昭将茶砖改进之后,迅速开始在安西、河西和青塘高原流行,是非常不错的饮品,抗饿又好喝。

裴远如今已经习惯了张昭这种作态,这位顶着一大串名号,手下几千精兵的张军使,不处理军务的时候,总是这样。

给麾下文臣武将泡点茶,有时候甚至还上手做点奇怪的饭菜,当然,裴远不认为是张昭习惯干这些,而是认为张昭是在收买人心,和周公吐哺一个套路。

“玉英,如今天下板荡,节度使屡屡造反,牙将常挟持节帅,牙兵又挟裹牙将,毫无忠义可言,而文臣则要么无耻无脸,要么行尸走肉一般。

自朱贼篡位三十年来,上到天子,下到节帅,走马灯一般的换。

地方上水利不兴,道路不畅,文教全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沦为事实上的鱼肉,这一切乱象,你认为根源在何方?”

朱贼篡位?裴远满脑袋的问号,现在谁还讲这个?

上一个称朱贼篡位的那位庄庙入东都后,没见的比朱贼好多少,至于篡位,那不正常吗?手下无兵,还怎么当皇帝?

而且,张军使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些大了?他现在应该问我怎么安定凉州才对啊!

不过虽然疑惑,但面对张昭的提问,裴远摸着下巴思考了片刻,还是给出他的答桉。

“天下板荡,民不聊生,正是乱世之状!

而乱世之中,地方牙兵父子相袭,互相约为婚姻,使朝廷乃至上官彻底失去了对他们的约束。

若得天下一统,收缴各镇权力,当可以安定,如本朝初年,也曾有天下平定之相。”

张昭知道裴远口中的本朝是指后唐,他摇了摇头,“可如何才能天下一统呢?

吾观本朝庄宗,也曾励精图治,可各地节镇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似孟知祥等略知忠义之人,入蜀之后也堵塞剑阁,自立为主。

三十年来,但凡皇帝继位,必有血腥之争夺,说是天子,不如说是军头、武夫手中夺取钱财权力的大纛而已,满朝上下毫无忠义,君不君臣不臣,谈何一统?”

裴远被张昭说的一愣,右手捋动下巴上胡须的动作更加快了,是啊!这样的局面拿什么一统?

就连天子都要防着、哄着下面的军将,禁军兵将是这样,节度使下面的牙将牙兵同样如此。

所谓朝廷,不过是天子哄着节帅,节帅哄着牙将,牙将哄着牙兵,牙兵则抱团求生存,大家勉强聚合而已。

这些握着刀把子的人,一有不爽就啸聚反叛,此处未平,他处又反。

镇压的兵卒刚打散反叛的兵卒,接下来他们自己又很可能因为朝廷好处没给到位而立刻反叛,这种情况,就算天下一统,又有何用?

想到这,裴远轻轻喝了一口香甜的奶茶,对着张昭拱了拱手。

“军使远离中原,也能看透天下事,仆愚昧,还请军使点拨。”

张昭摆了摆手,转身也给自己泡了一碗奶茶,“某久在安西,哪称得上看透,不过是从故纸堆中得到些许信息而已。

玉英自中原来,又是高门子弟学识渊博,你我互相印证,谈不上点拨。”

故纸堆中?嘶!裴元轻嘶一声,竟然不小心把自己的胡子给拔下来了几根。

他怎么想也没明白张昭说的故纸堆中是什么意思?这不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吗?哪里的故纸堆中会记载?

不过,张昭可没想这么多,五代武夫横行无忌的局面,确实很不好解决,他穿越前也略微研究过。

对于历史上赵大的方法,张昭绝大部分都不赞成,这家伙完全是被吓坏了,杯弓蛇影有了应激反应,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可要是不用赵大的方法,那到底应该对五代武夫,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归义军的兵卒跟五代军阀还不一样,张昭也还没见识过五代的武夫具体有多骄横,所以他只能抛出一个议题,找裴远这样的中原人才来印证一下。

“人说天下板荡是因为自本朝以来的藩镇割据和武夫当国惹的祸,但某认为,无论是藩镇割据还是武夫当国,这都是表象,而不是内在原因。

后汉末期跟本朝一样,照样有藩镇割据,甚至割据之祸,还远胜本朝,但后汉末有牙兵动辄挟裹上官吗?又有几例牙将杀害君上的呢?

为什么曹孟德、刘玄德没被手下人弑杀,反而有诸葛孔明、关云长、周公瑾等忠臣义士?

到了本朝,下克上,子杀父,义父死后义子杀光义父家人,种种悖逆如吃饭喝水一般,是为什么?

若说武夫当国,先汉封狼居胥,后汉勒石燕然,本朝从高祖到开元,武夫地位也不低,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起来暴起发难杀害镇帅节使,甚至掳掠圣上?”

裴远龇了龇牙,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本朝武人,确实有些太过了,骄横远过历朝历代!”

“这已经不仅仅是骄横的问题了,实际上就如同玉英所说,是武人彻底失去了约束所致。

而之所以失去约束,某认为更大原因,就是这上百年来国家的混乱造成的。

朝廷对外战败,对内也战败,弃安西不顾,弃河西陇右嗢末不抚,擅杀高仙芝,封常清,来瑱等,逼反仆固怀恩,冷了本来就不多的忠义武臣之心。

他们从最上面的圣人开始,都失去了担当与荣耀,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圣人失去了担当与荣耀,所以国家倾覆,武人失去了荣耀担当,那他剩下的,就只有手中的长刀。

遇有争执吃我一刀,待遇不公吃我一刀,口袋里没了银钱吃我一刀。

你家娘子生的好看,那也吃我一刀,甚至你多看他一眼,也会吃他一刀!

天长日久刀把子就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选择,没有约束又失去了荣耀,安能不乱?”

张昭一口气说了许多,这也是他心里的不安和恐惧之来源。

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五代的武夫,都是非常可怕的!

这就是一半神经病携裹着一半正常人,然后天长日久所有人都成了神经病,断不掉五代武人这个根,谁都别想好过。

他张昭忽然觉得自己来这个朝代最大的使命,恐怕就是来既要断掉五代武人这个根的同时,也不至于让社会风气,彻底滑到文贵武轻那个方向去。

一口奶茶下肚,张昭看着裴远,试探着说道:“不瞒玉英,我张二郎来此,就是想要把他们这个坏毛病给改过来!”

卧槽!裴远眼睛里放出了....恐惧的光芒,你以为他会因为张昭这番话纳头就拜吗?想多了!

在裴远看来,在这个武夫当国的时代,张二郎竟然想去纠正武夫们的毛病?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军使三思,若是军使只想坐拥河西陇右兼有河套朔方的话,某誓死跟随,可是要改掉武人这几百年的毛病,恐怕最后只能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梁帝朱温,今朝庄宗,皆是人杰,他们何尝不想改掉武人们的毛病。

可最后,梁帝想解决魏博银枪效节军,以致家国倾覆。

今朝庄庙也想解决魏博牙兵,最后兴教门之变,落得身中三矢而崩,军使不可不察!”

张昭一口气喝完碗中的奶茶,随后站起来身来了,“朱温嗜血滥杀,连自己儿媳都不放过,可称枭雄,哪能称人杰?

至于朱梁朝,朱温其侄朱友宁动辄屠杀百姓十万计,废帝朱友珪弑父自立荒淫无度。

末帝朱友贞眼高手低,麾下尽是寡廉鲜耻之臣,祸害百姓花样百出,治国理国实无一策,根本没资格谈及这些。

及至今朝庄庙,入洛阳前乃天下明君,可登位之后,宠信伶人,连自己身边人都管不住,皇后刘某,柴火果蔬都要把控牟利。

同光四年(926年),国内饥荒,洛阳府库空竭,禁军军士都不发军粮,亲族家眷只能以野菜充饥,以致冻饿而死者无数,很多军士甚至被迫典卖妻儿。

当是时,庄庙欲开府库赈济,皇后刘氏却不肯答应,称生死有天命决定,非人力所能挽回,更把皇子公主送到宰相面前,让他们拿去卖了以筹备军饷。

如此荒唐,庄庙竟不能制,何谈人杰?凭什么安定天下?”

裴远也霍然起身,他走到张昭身侧,突然行了一个肃揖礼。

“不想军使有此指点江山之豪情,敢问军使想如何改掉武人们的各种毛病?”

“很简单!”张昭拉着裴远的胳膊,非常认真的说道:“某自西而来,麾下尽是国之忠臣后裔。

中原武人不知忠义,毫无荣耀,没有担当,那某就率麾下儿郎以身作则,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忠义廉耻,荣耀担当。

中原节帅天子以残暴震慑,我就以仁善宽恕,他们以利诱之,我就衣食照给,再晓之以义。

某若为主,不擅杀一人,广布仁义,依律法治国,勋贵犯法与庶民同,无罪虽黔首不伤。

不横征无暴敛,惜民力,立规矩,兴文教,传忠义,为君效尧舜,使风俗再淳!”

裴远震惊的看着张昭,他以为自己找到的是一个河西陇右之主,结果没想到,此人竟然有尧舜之志。

不说成与不成,至少这番话,裴远没从任何一个中原天子、节帅口中听过,他把着张昭的胳膊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所以军使宁愿冒险入敦煌,也不提大军攻城,甘愿远走凉州,也不杀曹家一人。

敦煌诸族背叛过军使父亲,军使也愿意宽恕,原来是要广布仁义!”

“而且李文谦我也不杀,他全家更一人不诛,某已遣郭天策通告,只要他交出这些年贪墨之财,我允他保留两万贯财货,他想走可以,留在凉州也可以!”

“军使真仁义之主,可军使要知道,行仁义远不如持刀剑效果来的快,很可能三五年,甚至十年才有略有成效!”

“无论三五年,还是十年,甚至更久都无惧,某今年不过二十有四,十年后也只不过三十有四,就算是二十年方才起效,也比某太保公举义沙州还年轻五岁。

自燕贼祸乱起,中原华夏久失忠义,廉耻丧尽,若能在有生之年使华夏一统,礼仪重现,二十年有何妨,三十年又何妨?”

“君上有此志向,我裴远裴元英怎能不追随!此是某写的定凉八策,请君上一观!”

张昭有这么大的毅力,裴远顿时感慨万千,他从怀中拿出一张绢布,绢布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张昭这才觉得,自己总算是收复了眼前这个脸厚心黑书生了。

君上这个词可不是乱叫的,这定凉八策也不知道写了多久,不遇到可以下注的明主,裴远这样的人是不会拿出来的。

张昭没去看裴远定凉八策,而是拉着裴远重新坐下,“玉英今日先休息一天,明日你我君臣再好好商讨一下如何治理凉州。”

裴远摇了摇头,“某治凉州的心得,早已全部写在了此绢布之中,况裴某明日就要离开凉州,还请军使拨十余军士,百贯绢布银钱予在下。”

“玉英这是要去何处?”张昭愣住了,不明白裴远这是要干什么?

“今日听了军使心迹,某始知天下还有肉食者愿意为国而谋。

凉州偏僻,军使麾下勇将如云,但能治理郡县,处理文书,统管钱粮,教化百姓者者甚少。

唯有宋家几人勉强算是有才,但对于整个河西陇右来说太少了。

某家闻喜裴氏乃河东大族,家族之中以及一些有关系的文华之家,尚有些许野才,某请辞军使,愿回中原去招揽他们,为军使安定河西陇右所用!”

什么是真正的谋主,这就是真正的谋主,知道为主上划拉人才的,才是高明的谋主,张昭大喜过望,他是真的缺少文臣的时候啊!

“某即刻从憾山都中拨二十身手好的悍卒护送玉英东归,区区一百贯银钱济得什么用,某给玉英准备一千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